文 | DAISY
前几天,我和队友带饼饼去逛法兰克福的科学实验馆。
这个科学馆号称“适合所有年龄,老少通吃”,但来看的无一例外是带娃家庭。
成年人的自我定位十分清晰,深知自己这辈子与科学无缘,唯有鸡娃以抚慰心灵。
科学馆其实比较适合学龄儿童,起码3岁+,但我娃才2岁。
真的不是我超前鸡娃!
那天下雨了,动物园去不成,公园逛不成,没地儿放风,在家哼唧没完,火速弄出门。
我们去的这个科学馆在法兰克福,名叫Experiminta。
我之前还听说过一个叫Experimenta的科学馆,坐落在德国一个不大不小城市。
一个字母之差。
从名字上看,这两个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阿迪和阿迪王的区别。
我自然而然认定,法兰克福的馆当然是阿迪了!
带着鄙视阿迪王的心态,我去网上搜了搜另一个馆
哇塞,怎么看着都不像山寨!!!
而当我们来到法兰克福科学馆... ...
我安慰自己,德国人注重实用,不搞表面功夫。
带大家看馆之前,我先普及个背景知识,很的知识。
Experiminta中间的i不是拼写错误,是故意拼成MINT的。
美国有STEM,德国有MINT。
STEM不用多解释了吧?有鸡娃刚需的母亲都知道,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的首字母缩写。
后来STEM的提出者又给这个概念加上了Arts(艺术,变成STEAM。
一下子好记多了!
我听粉丝互夸群的小伙伴们说,国内有早教机构已经提出了SRTEAM理念,RReading。
我猜他们的逻辑是,你STEAM有五个鸡娃方向,我连阅读一起鸡,六六大顺,还是我强。
但他们应该有所不知,STEAM并不是简单罗列四个启蒙学科,而是重在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
STEAM的提出者这么解释STEA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preted through Engineering and the Arts, all based in elements of Mathematics”
说人话就是,把科学与技术通过工程与艺术呈现诠释,而它们又都是基于数学的
(业余翻译,随便黑。)
所以你来告诉我,里面插个Reading算怎么回事???
德国人就懒得跟风,他们最喜欢独创缩写了,有自己的一套叫法,即MINT
MINT分别代表Mathematik(数学), Informatik(信息技术), Naturwissenschaft (自然科学),Technik(技术)。
一个蒸汽,一个薄荷,其实换汤不换药
德国的MINT科学实验馆里有什么?
我终于进入主题了。
1.  混沌理论
先来点刺激的。
混沌理论,听上去就感觉要开始讨论宇宙终极奥义了。
但如果把这个理论用一个“多摆”(又称“混沌摆”)呈现出来,哇塞,一目了然。
▼ 混沌摆真身
单摆大家都熟悉,一个杆吊着一个球,如果摆动幅度很小,那么它的运动轨迹就是简单可预测的,即钟摆原理。
但如果换成两个球(双摆)甚至三个球(多摆)呢,那它的运动轨迹看着就好像很不确定,似乎乱七八糟无规律可循,即混沌状态
▼ 延时摄影拍摄的双摆轨迹
而两个初始状态差异极小的双摆,在一段时间的摆动后,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轨迹,这就是一种具有混沌性质的动力系统... ...
其实我只是想说,通过这些科学实验,复杂的理论也可以简单地呈现出来。
2.  看见声波
我小时候一直有个困惑,声音就声音,声波到底什么意思,声音跟波什么关系,我说话没抖啊。
后来暑假跟我妈看一起看谍战片,卧底把监听的敌方情报发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从波形图里研究分析声音,我这才把声音跟波联系到一起。
科学馆里的这个仪器可以现场把声音“翻译”成图像,随时看到声音的频率和音量如何呈现在波形图上。

我让饼饼冲着话筒吼两嗓子,毕竟这是她的强项。
平时嚎起来房顶都要塌,让她对着话筒喊两句,她开始温柔学猫叫,看不到啥波。
我要感谢我娃,她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关键时候掉链子。
3.  眼见为虚
“视觉欺骗”或叫“视错觉”,原理你不一定知道,但它曾经肯定坑过你的流量。
尤其左下角那个车轮图,让我思绪万千。
我上高中时候,论坛刚流行。
经常有人在论坛里发这种车轮,配上一个神神叨叨的标题,例如《左脑思考的人看到轮子左转,右脑思考的人看到轮子右转》,然后轻轻松松点击就上万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点进去过多少次,还信以为真。
现在网民兴奋点高了,这些图也很久没看到了。
直到前段时间的量子波动速度出现了,据说他们的教材就是这些图,盯着看训练。
在科学馆,我第一次了解了它的原理。
左下方的“车轮效应”,意思是当你盯着快速顺时针旋转的车轮看,你会产生错觉,觉得它是慢速逆时针转动的。
这个现象客观存在了这么久,它的原理解释至今还存在争议。
法兰科学馆的解释是,人眼看图像不是连续的,于是大脑就需要“补上”那些缺失的图像信息,好让看的物体不是“支离破碎”的。
在这个“脑补”的过程中,错觉就出现了。如果轮子转动的频率高于人眼接受图像的频率,就会出现轮子倒转的视觉欺骗。
你眨眼的频率不同,灯光的闪频不同,还可能导致你一会看到左转一会看到右转。
4.  钻进肥皂泡
没有哪个娃不喜欢泡泡吧?
传统印象里,吹泡泡棒前端都会有个⭕️,一般是圆的或是椭圆的。
科学馆给孩子们展示的是,肥皂泡可以是各种形状的,但吹出来又都是圆的。
整个馆,我娃最喜欢的就是这里,其实她是就喜欢霍霍泡泡水。
欧洲街头提桶玩巨型泡泡的大师并不罕见,孩子们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但钻进泡泡里面的机会不多!
我队友越来越会抢镜了。
5.  像电脑一样“想”事情
小学偷偷用计算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玩意怎么算这么快的?如果我的脑子像它一样多好!
一堆看上去差不多的罐子,要想按照重量排序,我们凡胎肉体最直接的办法是给它们挨个称称重。
但如果没有秤,只有一个天平呢?
罐子排成一排,从左边开始,用天平比较两个罐子的重量,确定它俩的排序。
然后往右边走,用第三个罐子跟前两个分别比重,由此确定第三个罐子的位置,以此类推。
这办法其实也不难想到,不就是挨个比吗。
但这个过程其实是想引出“算法”的概念,即计算机的“思考”方式。
一组数字512839746,我们想把他们从小到大排列,靠的是数学知识,而计算机靠的是算法。
6.  二进制教我优雅竖中指
你我都知道,一只手能表示到数字10,再往上就要两手并用了,数到99就要上脚了。

但这只是在十进制下!!!

如果换到二进制世界,那就有意思了!
有意思是对于牛人来说的,我这种大学曾被编程辅修玩趴下的人,只觉得知难而秃。
下次你如果想对谁竖中指,你就可以文明地对他说,我想给你一个二进制的4。
7.  我发电了
我是理科生,高中刷了无数能量守恒的题,留下一个“物理=枯燥”的印象。
如果那时候能玩玩这种“玩具”,我可能会对物理的兴趣会更浓一点。
柜子里放着几个电器,比如搅拌器电钻电灯。

柜子前面是个人力车,你拼命蹬脚蹬子,就可以让这些电器开始转。
这就是能量的转换啊!
请忽略我娃,把注意力放在柜子正中间的白色搅拌器上。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它的搅拌头在转!那是我拼命蹬车的成果。
8.  看见风
帆船为什么可以靠风航行?因为风是有“力量”的。
绘本描绘“风”,顶多就是几道弧线。而下面这个被鼓风机吹起的球,让娃直观地“看到”风。
这球我们家有个差不多的,饼饼以为这是她的球,抢来就跑,心累。
想起一句歌词,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
9.  我摸到一个大波
标题没毛病,文明联想,不要举报!!!
我记得高中时学波,从波形图开始,止于波形图。
如果非要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只能想到石子扔进水里激起的水波。
科学馆的意义之一,就是把看不见的抽象概念尽量具象化
这个大弹簧,实际就是个摸得着的大波。
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弹簧很得瑟?
其实馆里还有很多别的好玩的,我们赶着回家吃午饭,只能走马观花。
凭我娃的年龄,她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科学实验背后的原理。
但重要的是,她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忙得很,整个上午都没吵着让我抱。
妥妥的。
科学馆不是要培养科学家,而是让娃看到科学的魅力。
Daisy的小纸条
惊喜吗?竟然又不是广告哎!!!
其实本来这篇的标题叫《德国科学馆里有什么》,但我知道你们兴趣知道,要么觉得是个广告。
我们之间的误解太深了!
为了不让你们错过一篇篇好文,我起标题真的尽力了。
晚安。
Daisy

- End -
你舍得转发朋友圈,
我就舍得祝你新年瘦十斤!
扫码入群,互夸解压
(添加须备注:“粉丝群”+居住地)
天赋一饼 | Daisy
慕尼黑工大金融硕士妈妈
不端不装的非主流育儿博主
讲身边最真实的德国育儿故事
写让人读着不累的海外育儿理念
扫码关注「天赋一饼」
近期精选
种草专业户
小月龄精选
辅食工具种草,种得我背抽筋
德国幼儿园系列
德国幼儿园不教娃懂礼貌,这让我很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