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资治通鉴》这本书中所记载的,1300多年的历史书写下来。
疫情期间,公众号每周一、三、五上午10分定时发送,知乎不变,仍为11点多。
《隋唐300年》第47篇
悲壮,亦悲凉!
大隋最后的忠臣

实力大增的李渊开始兵分两路,自已屯兵于龙门牵制屈突通。刘弘基、王长谐等人则先后渡过黄河,去打前哨。
临行之前,李渊又给刘弘基、王长谐等人做了一次神预测:
“诸位领军渡河时一定要格外小心,屈突通是个老将,必然会在背后搞偷袭。如果他倾巢而出,我就去偷袭他的老巢,我们前后夹击,屈突通必被所擒。”
俩人领命而行,在渡河的同时,时刻预防着偷袭。果然如李渊所料,屈突通派手下大将桑显和,率领几千骑兵,去掏义军后腚。结果却被义军打得屁滚尿流。
刘弘基趁势反杀,一直杀到了河东城下。李渊也急忙亲率大军前去助战。一时间,河东城被义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
李渊采用围师必阙的战法,令李建成、李世民、裴寂三人各领一军,从三面围攻河东城。
但是,屈突通不愧为隋末的名将之一,在三位猛将连续多日的攻打之下,河东城仍然岿然不动。
李渊这才意识到,屈突通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不堪一击。于是,他准备放弃河东,直捣龙穴。
但是裴寂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拿不下长安,到时两面受敌,又该如何?不如循序渐进拿下河东,长安就是瓮中之鳖。”
李世民则拿出了最新的情报,力挺老爹:“关中空虚,一个月前,杨广把关中之军,调到洛阳去和李密死磕。此时,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最好时机,我军连战连胜,士气正旺,立刻入关,必然获胜。”
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所以,李渊取了个折中的方法。令李建成、刘文静率军数万驻扎在永丰仓(大荔县),防备屈突通从后面掏腚,自己率领大军进扑长安。
事实证明裴寂的忧虑是对的,李渊刚从蒲坂津渡过黄河之后。屈突通便急忙令鹰扬郎将尧君素防守河东,自己则带领精锐向关中开了过去。
自古以来,从山西、河南往陕西打,有两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潼关——函谷关和它北边的蒲坂津(津是渡口的意思,比如天津、孟津等)。
潼关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类型的关口,后世杜甫有首诗叫《潼关吏》,其中有几句,大家体会下: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所以,只要守卫潼关的将领坚守不出,想从这里入关中,基本就没有可能。当年曹操打韩遂、马超也没有在潼关硬扛,而是把重兵放在潼关,吸引马超眼球,然后偷偷的跑到了北边的蒲坂津,才渡河成功的。
屈突通在河东郡,离他最近的是蒲坂津,所以,从那里入关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老屈见那里有义军的重兵把守,就绕道跑到了潼关。这明显是在侮辱李渊的智商啊,这么重要的关口李渊怎么可能给忘了。
所以,当屈突通到达潼关的时候,就发现原驻守潼关的隋将刘纲早已被杀,关上的主将也姓刘,不过叫刘文静。
事已至此,还能说啥,打吧。刘文静在关上优哉游哉,屈通突在关下累的半死,连续攻了一个多月,但是半点效果也没有。
看着险峻的关卡以及累得半死的隋军,刘文静非常的心满意足。他是学过历史的,知道潼关几乎没有被攻破的可能。
但是,他忘了一件事,凡事都有例外。
就在他最得意的一天夜里,屈突通命令大将桑显和对义军阵地发动了猛烈的偷袭。义军三座营寨中的两座瞬间崩盘,只剩下了刘文静所在的大本营。
隋军一个多月积累的怒气越烧越旺,数次攻入了刘文静的大本营。刘文静退无可退,亲自披挂上阵进行指挥,奋战一夜,终于在最后关头扛住了进攻。
眼看义军要反败为胜,将隋军赶到关下,一件意外发生了。一支流箭将刘文静从马上射了下来,主帅受伤,义军顿时人心惶惶,隋军再次占据优势,拿下潼关,似乎已是时间问题。
但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又发生了一件意外,隋军突然不打了。原来桑显和看到胜利就在眼前,而隋军又攻打了一夜,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便下令大家歇一会,填饱肚子再插红旗。
可是,桑显和忘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受伤的刘文静抓住了这个短暂的窗口,咬紧牙关亲率主力进行了反攻。其他将士看到主帅受伤不下前线,如此生猛,顿时士气大振。
更出人意料的是,义军的一支侦察部队,刚好在此时绕到了隋军的后面,看到隋军在埋锅做饭,二话不说就冲了进去,砸锅砸碗。
天上掉下来这么大一个馅饼,刘文静就是拼死了也得接住。于是,他下达了总反攻的命令。
两面夹击之下,隋军大败。桑显和饭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仅仅带了几千人逃了回去,其他隋军则全部成了俘虏。
此战过后,隋军再也没有了反击的可能,刘文静也意识到了屈突通的厉害。所以,在之后的一个多月中,双方谁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一直到长安陷落。
长安陷落之后,李渊立刻逮捕了屈突通的家人,并派出一名家僮前去招降。可是当屈突通得知家人被捕之后,不但没有投降的念头,反而将家僮一刀斩了,并痛哭不已:
“我受国家厚恩,历事二帝,怎可投降?只能以死报答!”
随即他又让桑显和断后,自己则率领主力向东都洛阳狂奔而去。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前脚刚走,桑显和后脚就投降了义军。刘文静急忙派窦琮(李渊老丈人的堂侄)与桑显和率轻骑兵追赶屈突通。
俩人紧赶慢赶终于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市)追上了屈突通。刚刚还是兄弟,现在却变成了敌人,屈突通勃然大怒,调转马头便要和桑显和拼个你死我活。
战争一触即发,窦琮却用了个阴招,把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派到了阵前,劝说父亲投降。
老屈远远的望着儿子,恨铁不成钢的破口大骂:
“从前和你是父子,今天却是仇敌!”
顿了顿他接着喊道:“左右……向那个畜生放箭、放箭、放箭!”
屈突通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战场,左右的士兵拉满了弓弦,屈突寿愣在两阵中间一动不动,等待着父亲放过来的利箭。
就在这危急关头,桑显和拍马向前,对着隋军大喊:“京城已经陷落,各位父母都在关西,为何要往东而行?”
隋军被父母两个字深深的震住了,一时间两眼模糊,手脚也没有了力气,纷纷放下了兵器。
屈突通僵住了,彻底的绝望了。
他的忠心,他的勇气终于在这一刻灰飞烟灭。许久之后,他跨下战马,向着东南方向叩头两次,一边大哭,一边大喊:“老臣力尽兵败,不负陛下。”
随后,屈突通被擒获并送回了长安。李渊大为高兴,立马召见了他:“爱卿,相见恨晚了啊!”
没想到,屈突通没有立刻跪拜谢恩,相反却泪水连连:“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节,故至此地步,已是本朝之羞辱。”
屈突通的忠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包括李渊本人。李渊当即便任命他为了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兼任秦王(李世民)府长史。
不过,这官也不是白给的。接着李渊便给了他一个任务,劝说仍在河东城坚守的尧君素投降。
原来几个月前屈突通领军去打潼关之后,李渊便派了大将吕绍宗、韦义节等人去攻打河东城,但是尧君素凭借着微弱的兵力,一直坚守着城池,等待着屈突通胜利的消息。
哪曾想,几个月前的战友,回来之后竟然成了敌人。
尧君素看见屈突通穿着义军军装来到城下后大哭不已,屈突通也泪流不止,哽咽着说:“我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望君早降啊!”
尧君素抹掉了眼泪,看着眼前这个九死一生的老领导,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怒其不争的愤怒:
“你身为国家重臣,陛下将关中交付给你,代王把天下托付给你,你怎么就辜负了国家,投降了敌人,现在竟然还来做说客?你坐下的战马还是代王所赐的啊,你又有何面子再骑它?”
尧君素嘶哑的声音,就像一把又一把的利剑,穿透了周围所有人的人心。
屈突通满脸通红的低下了头,许久之后,一声长叹:“唉……君素啊,我是力屈而来啊!”
“你力屈了,我还没有力屈,你又何必多言!”尧君素怒斥道。
铮铮铁骨,字字千斤。屈突通羞愧的无地自容,只好退下了。
随后义军对河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不过,在尧君素的拼死抵抗下,河东城依然坚若磐石。
后来,尧君素的老相识,原隋朝官员庞玉和武卫将军皇甫无逸,从洛阳跑往长安归附李渊时,路过河东城也来劝说尧君素归降,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李渊不得不派尧君素的妻子,带着免死金券劝其投降。但是,当他看到妻子时,没有一点旧别胜新婚的喜悦,相反瞋目切齿、伤心不已。
所有人都抛弃了我,领导、朋友、亲人、妻子,他们竟然一个个的离我而去。走吧,你们都走吧。如果非要有一人殉国,那就让我来当吧。
于是,尧君素大声骂道:“天下事非妇人所知。”随即他拉弓搭箭射向了妻子,妻子中箭而亡,鲜血迅速染红了河东城下的土地。
是啊,天下事非妇人所知,难道他就不知道隋朝将亡吗?
他知道,只是他不愿意相信而已。在之后的岁月里,每次谈起隋朝,他总是接连叹息,一滴滴的老泪纵横。悲至深处,他还经常对将士们诉说:
“我是隋朝老臣,世受帝恩,大义当前,不能不死。如今粮食还能支撑几年,等到粮食吃完,如果隋朝倾覆,那是天命如此,我一定把头砍下来交给你们。”
气节如此,忠烈如此,天地为之动容,更何况他身边的将士。于是,这一支孤军,就这样默默的坚守着,日夜期盼着东南方大隋的消息。
但是,几个月后,他们没有等来北返的王师,却等来了杨广的死讯。尧君素的希望破灭了,他遥望东南,三叩其首,痛哭三日,滴水未进,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终于病倒了。
幸好,几天之后,越王杨侗在洛阳登基的消息也传到了河东城。久卧病中惊坐起,尧君素顾不得羸弱的身体,立刻写下了一封奏疏。他要告诉新任皇帝,在不远的西方,在大唐的腹地,还有一座扛着大隋旗帜的孤城。
但是,唐军围城,他的奏疏根本无法送到东都洛阳。思来想去,他只好造了一只木鹅,把奏章放在了木鹅的脖颈中,让其顺河而下,一切只能靠天意了。
也许是他的忠勇真的感动了上天,不久之后,这只木鹅竟然顺利的到达了东都洛阳。洛阳的君臣见到奏章之后也都唏嘘不已、潸然泪下,杨侗立刻下旨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职,并派人穿过重重阻隔,无论如何,也要把圣旨交到他的手中。
洛阳还有希望,也许再坚持几年,王师就会打回关中,尧君素依然顽强的坚持着、盼望着。但是,没过多久,最后的时刻还是来了。
几个月后,洛阳兵败的消息一波又一波的传至城内,河东城内农民的粮食也吃完了,甚至发展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尧君素身边的士兵们终于崩溃了,已经坚持的够久了,整整一年了,仁至义尽,结束吧。
尧君素终于被身边人所杀害,时年不知其岁!
不过,河东城的忠义还没有结束,驻扎在河东城附近的朝散大夫王行本,听到尧君素被杀之后,痛心不已,发誓要为尧君素报仇。于是,他仅仅带了700精兵,就向河东城杀了回去。
可能是他的忠义感动了上天吧,这700壮士,竟然真的杀回了城内,替尧君素报了血仇。然后,王行本将忠诚继续了下去,他继续登城固守,以待王师。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来,刘武周南下攻唐之时,王行本又和刘武周结成了盟友,共同伐唐。
一直到公元620年2月22日,也就是唐朝建立两年之后,面对唐军猛烈的反击,王行本在走投无路之后,才被迫投降,终被李渊所杀,时年也不知其岁!
一座河东城,无数忠臣骨,悲壮,亦悲凉!
明知没有希望,但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守的人;明知大厦将倾,还要把血肉之躯化为擎天之柱的人,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虽然他们要匡扶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但他们担起的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生者苟活,死者永青!
他们的忠诚,不仅感动了所有的世人,同时也感动了敌人。
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此感慨颇多:
“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一个王朝的悲剧,终于用一个又一个忠臣的鲜血,画上了句号。
未完待续
建了一个读者群,
想加入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拉大家进群
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