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5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隋唐这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书写下来。
公众号每周一、三、五早上7:10分定时发送,知乎不变,仍为11点多。
《隋唐300年》第30篇
杨广首征高句丽(3)
宇文述和于仲文渡过鸭绿江之后,双方的战事基本呈现为下面的情况:
双方教练:
北方战线:宇文述和于仲文VS高句丽宰相乙支文德
南方战线:来护儿VS高句丽国王高元
双方兵力:
隋军大概40万,宇文述和于仲文不足31万,来护儿约10万。
高句丽军队数量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做个估计,当时高句丽全国约300多万人,军队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绝对是极限。
所以,高句丽全国总兵力最多30万。再排除辽东城以及全国各地的守军,高句丽在平壤的军队最多15-20万。
40万:20万,看似隋军占优,但其实不然。
因为隋军其中的30万已是孤军深入、粮草将尽,且没有任何后续供应,再加上平壤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所以,这时候战争双方的天平,已经倒向了高句丽的方向。

乙支文德的计谋

于仲文虽然有些气急败坏,非要建功立业,但他明显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术,想在粮草吃完之前,打败高句丽。
他一上来,就让压箱底的隋末著名猛将杨义臣为先锋,带领着精心挑选的几千名精锐骑兵,向乙支文德的部队一路猛冲。
杨义臣这个人,大家不必记,在之后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时,他将会大放异彩,到时候我们会详细讲他。
杨义臣自然不会辜负众人的期望,渡过鸭绿江后,他将勇猛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天之内,七战七捷,一直追了乙支文德几百里,将他赶到了大宁江的对岸,才停住了脚步。
就在这一片胜利的背后,宇文述不愧为百战老将,又一次隐隐约约的感到了前方的危险。虽然他也说不上来危险是什么,但是那种多年征战沙场的直觉,他认为不会有错。
于是,他再次劝说于仲文:“一日七胜、贼军应该有诈。
宇文述的直觉非常准确,这的确是乙支文德的阴谋。他诈降时,已经看见了隋军士兵的面黄肌瘦,所以,他决定诱敌深入,把隋军活活拖死。只是没想到,自己跑的有点太快了,竟然引起了隋军的怀疑。
连续的胜利,让于仲文也捞回了一些面子,所以,这位老爷子在这时又恢复了清醒,也隐隐约约的意识到了危险,便没有再下令进攻,而是让隋军休整一下,再另做打算。
双方僵持了几天之后,乙支文德看到隋军迟迟不来进攻,便又心生了一计。他写了一封情书,不对,应该是一首诗,派人送给了于仲文:
“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这首诗啥意思呢?
就是说,于大人啊,你很牛逼,但是人得学会知足,你现在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赶紧退兵吧,不然恐怕要失败啊!
于仲文看完之后又喜又怒,喜的是前两句,怒的是后两句。蛮夷还会写诗?而且还敢写诗讽刺我?看我不把你的脑袋剁下来喂鱼!
于是,这位老爷子的爆脾气又上来了,下令全军渡江。
以前每次看史书到这里,我都很郁闷,为啥于老头就那么容易上火,那么固执,和他年轻时完全不一样呢。

后来我看了一篇报道才整明白,原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人越老越固执,越老越重视面子,越老越自以为是。
再后来,和我老爸老妈说一些事的时候,终于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家要是谁不明白的时候,一会就可以放下手机和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聊聊,看看能不能说服他们。

乙支文德看见于仲文又上当,怕戏演的不好,再引起怀疑,便又来了一把更狠的,直接把营寨给烧了,领兵连夜逃了上百里,回到了平壤城内。
随后,隋军连续渡过大宁江和萨水,一直追到了距离平壤城30多公里的地方,才停止了追击。
连续深入敌境1000里的胜利,让于仲文非常亢奋,但在此刻,隋军已是强弩之末,连续多日的征战,加上每天都填不饱的肚子,隋军士兵们早已精疲力尽,他们再也攻不动城池了。
于仲文见状,只得让将士们好好休养一下,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来护儿的10万大军身上。

来护儿

来护儿,扬州人,自幼父母双亡,由伯母养大成人。
长大后,刚开始在陈国当兵,之后又投奔了贺若弼。在平陈战役和平定高智慧叛乱中立过不小的功劳,属于杨广在江南的心腹。
之前我们讲过,杨广当上皇帝之后,将他提拔为了右骁卫大将军,以平衡关陇贵族们的势力。此次出征,杨广又给予他了重任。
来护儿看见北边取得了“巨大胜利”,而自己还寸功未建之后,便也相当然的认为高句丽军不堪一击。
于是,他便急忙带着10万大军,顺着朝鲜大同江逆流而上,在距离平壤60里处,领军上岸,准备夹击平壤。
高句丽国王高元显然不太认同来护儿的想法,他一早便率领了几万大军,守在岸边,准备请远道而来的来护儿好好吃一顿,当然,不是吃肉,而是吃闷棍。
当隋军上岸了一半的时候,高元这位大厨终于出手了。他准备先上了一盘小菜,开开胃。只是派亲弟弟高建率领数百骑兵敢死队,去用铁和血欢迎隋军。
隋军刚刚经历了急行军,将士们正是最疲惫的时候,所以,见到高军如狼似虎的冲到眼前,各个惊慌失措,甚至有一些士兵立刻怂了,转过头就往船上狂奔。
看眼隋军就要大乱,但是来护儿明显没有当菜的打算,只见他大喝一声:“我原以为贼军会坚壁清野以待王师,如今却来送死,所有军士听令,立刻冲锋,敢退一步者,斩!
说罢,他一马当先,带头就开始了反冲锋。
主帅如此英勇,其他士卒哪里还有理由逃跑。于是,隋军将士们气血上涌,奋力拼杀。
结果就是,想把隋军当小菜的高元成了隋军的菜,高元的弟弟高建成了开胃菜,第一个被斩,高军其他部队又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
趁此大胜,来护儿令全军上岸,准备直攻平壤。
这时候,副将周法尚也隐隐的感到了一丝不安,进言相劝:“我军一路赶来,甚是疲敝,可待修整之后再战。更何况,我军刚刚上岸,还未了解敌情,恐怕有诈!
来护儿杀的正起劲,哪里顾得相劝,还以为是周法尚是贪生怕死,便回他:“你是怕死,还是怕我抢功?
周法尚无言以对,只好回道:“若公非去不可,还请留下部分士兵,我在此守着大营,前方若有不测,公可点火示警,我再派兵前去助战!
来护儿听罢,感觉说得挺有道理,火气才消了一些。接着,他亲点了4万精锐向着平壤城狂奔而去。
这个剧情,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

《三国演义》里就有好几次。火烧博望坡的时候,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建议,轻敌冒进,结果被烧了。
马谡守街亭的时候,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结果街亭丢了。
所以,这一次来护儿不听副将的劝告,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高元这边听说来护儿率大军前来,大为惊讶。急忙找到刚刚退入城中的乙支文德问计。乙支文德灵机一动,又献上了一条恶毒的计策。
来护儿到达平壤城下之后,只见高元亲率大军,立于护城河岸,大骂来护儿:“匹夫之徒,竟然欺我上国。”随即命令左右,向隋军冲了过去。
来护儿继续发扬了不怕死的勇士精神,拍马扬鞭,再次带头进行了反冲锋。
一番激战之后,高军大败,急忙退回城中,来护儿带着4万大军,趁势掩杀到平壤城中。
平壤城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攻破了,隋军将士个个群情激昂,他们没有想到胜利会来的如此突然。当然,这里的“胜利”只是隋军们的幻觉。
当他们进入城中之后,出现了非常辣眼睛的一幕——满大街的金银珠宝。于是,喝了几十天海风的隋军将士们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悦,开始到处抢劫,一时间军纪大乱。
来护儿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此时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没有加以制止。
死神就此来临。
正当隋军抢得如火如荼之时,四周进攻的号角响起了。高军喊着口号,从四方八方涌来,隋军斩杀一波还有一波,高军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来护儿这才意识到中计,急忙调转马头,向城门冲去。但是,为时已晚,城门已经关闭。
眼看一曲瓮中捉鳖的大戏即将圆满落幕,来护儿手下大将费青奴勇敢的站了出来,这是一位史书上只出现了一次的人物,但却是一位勇猛的战士。
只见他领着手下的几百人一马当先,向着城门处的重重高军冲了过去,一番拼杀之后,这几百人全部战死,一个不留,但是,终于打开了希望之门。
来护儿在左右的保护下,一路狂逃。高军随后掩杀出城,反过来又是对着隋军屁股猛踹。高军一直追击到了大同江边,才被周法尚带人给打了回去。
隋军清点了一下兵马,惨败,史无前例的惨败,4万精锐竟然只逃出来了区区四五千人,隋朝开国几十年来的第一次。
来护儿不禁仰天长叹、老泪纵横,实在是没脸见人了,于是,一怒之下,他竟然拔起了佩剑,往自己的脖子上划拉了过去。
好在周法尚眼疾手快,给拦了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还有6万大军,还能一战,主帅怎能轻生?
来护儿这才慢慢的恢复了理智,但也只能按兵不动,派人去打探于仲文、宇文述等人的消息,再做下一步打算。

乙支文德的反击

于仲文、宇文述把希望寄托在了来护儿身上,没想到这货却来了个大败亏输。他俩也很无奈,知道大势已去,也不敢再做停留,便开始缓缓退军。
高元见隋军开始撤退,大喜不已,准备马上派人追击,但是被乙支文德制止了。
乙支文德不愧为老油条,知道隋军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于仲文、宇文述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退军之时,肯定早就做好了防止追击的准备。
所以,乙支文德决定再设一计,以消除两位老将的戒心。他派人给隋军献上了请降书,语气客气的像个孙子,表示隋朝撤军之后,国王高元一定入朝参拜,再也不敢侵犯隋朝边境。
不得不说,这孙子的计可真多,一计又一计,放到哪个朝代都是一代名将。
但是,这点小计仍然没有骗过两位老将的眼睛,所以,他们准备搞个将计就计:客客气气的回了一封信,但是,断后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
乙支文德收到回信后大喜,以为隋军已经中计,赶紧率军出城掏隋军的后腚。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高军连续掏了三次,都被隋军揍了回去。
如果剧本按此进行,隋军一定能够安全的撤回国内。
但是,就在此时,压死隋军的最一根稻草来了——粮食只够吃三天了。
两位老将再也不敢缓缓撤军,在顾及后腚的时候却忘了前面,在之后的行军中,为了追求速度,他们没有再让人先到前方仔细探路,等到确定安全之后再行军。
就这样,公元612年7月22日,隋军进入了乙支文德早已布置好的天罗地网。
原来几天前,乙支文德连吃三次败仗之后,又想到了一条更为狠毒的计策,让人在萨水上游筑坝拦水,只等隋军渡河一半,便放水淹之。
这一次,老天再也没有眷顾隋军,一切都在乙支文德的掌握之中。
隋军落水者不计其数,幸运渡过河的隋军,也已不成建制,根本没有了丝毫战斗力,只是像一群落水狗一样,朝着鸭绿江狂奔而去。
这时候隋军原来绕过的城池,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夺命鬼。沿路到处都是高军,对着溃不成军的隋军,肆意地挥舞着屠刀。
一夜之后,30多万隋军,只有2000多人逃回了隋朝。南望朝鲜,从平壤到鸭绿江,沿路全都是隋军将士的尸体。
当然,没逃回去的并不是都死了,相当一部分做了俘虏,但是他们的下半辈子却是生不如死——在高句丽终身为奴,只能娶游女为妻(史书记载:有游女者,夫无常人,大概就是妓女的意思)。
唐朝时,唐太宗派往高句丽的使者回来后说:“辽东竟有数以万计的汉人,他们看见远道而来的唐朝使者,纷纷痛哭不止,高喊‘隋末从军,没于高句丽,日夜南望,以盼王师。”。
真的是,其命也哀,其言也哀。正如诗中所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杨广败了,败的一塌糊涂。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也是末路的开始。
而这一切怪谁呢?除了他自己,我想不到还能怪任何人。
隋军士兵们有错吗?
没有,他们在这一次战争中,哪一次不是勇猛向前,哪一次不是吊打高军?从鸭绿江一直饿到了平壤,照样一点不怵高军。
于仲文有错吗?
没有,他也许有点轻敌冒进,着急建功立业。但是,如果不是杨广制订的,本来就凶多吉少的“蛙跳”战术,结果会是如此?如果没有杨广记吃不记挨的仁慈,远征时还派了一个慰抚使刘士龙,结果会是如此?
在战场上,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斗,最难的不是冲上去厮杀,而是如何成建制的撤退。
卫青、霍去病死后,汉武帝派李广利打击匈奴,基本上每次都是前期取得大胜,但是撤退时却屡次大败,为什么会这样?
1942年杜聿明率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刚开始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撤退时却损失惨重,为什么为这样?
因为大军撤退时,每个人都人心惶惶,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大溃逃。
想想学校组织的消防演习,再想想危机发生时的踩踏事件,或者看看电影《集结号》,如果没有一批素质极高,抱着必死决心,守在后方的战士,大军怎么可能安全撤退?
于仲文带着一群疲惫之师,从平壤城下撤退时,还连败了三次高军,其作战水平已可见一斑,如果不是没有了粮草,着急撤退,又怎么可能中计?
来护儿有错吗?
也许有错,错在了轻敌冒进。但是,即便他的10万大军,没有损失一个,就能挽回战局了吗?
30万疲惫之师已经形同虚设,只靠10万大军去攻打远超自己兵力,又墙高城厚的平壤,怎么可能?
所以,这所有的错只能杨广一个人来背。老天曾经给了他无数次胜利的机会,隋军将士们曾经用鲜血、用生命打出来了无数次希望,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珍惜。
相反,他还亲自为敌人穿上了厚厚的铠甲,又为敌人送去了无数颗人头。
这样的“雄才大略”,这样的“丰功伟绩”,这样的“功在千秋”,不要也罢。
如果是一位英明的皇帝,面对如此惨痛的失败,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进行反思,然后休养生息,储备力量。就像当年刘邦经历白登之围后一样,就像以后的高梁河车神赵光义一样。
但是,杨广却没有反思自己,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在了将领身上。
9月3日,杨广率领败军撤回洛阳,十一月,斩杀刘士龙(该死),贬宇文述、于仲文为百姓,不久之后,于仲文忧愤而死。
随后,杨广又向天下宣布:大征兵,再征高句丽。
下篇预告:杨广再征高句丽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我的每一篇文章,也会在知乎发送,不过会比微信晚4个小时左右,有玩知乎的也可以关注一下,名称一样,也是“隋唐300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