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8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隋唐这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书写下来。
公众号每周一、三、五早上7:10分定时发送,知乎不变,仍为11点多。
《隋唐300年》第29篇
杨广首征高句丽(2)
杨广将围攻辽东城的大军分为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由杨广亲自统率,继续围攻辽东城。
另一部分约30万,由宇文述和另一位大将于仲文一起率领,越过高句丽各个城池,穿过鸭绿江和来护儿率领的水军,一起夹击1000多里外的平壤。
宇文述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出来好几集了。于仲文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其作战特点是善于用计,弱点是当年已经很老了——67岁。
隋文帝篡位的时候,他舍妻弃子,真的是把老婆和三个儿子都扔给了敌军,自己独自一人跑到了京城,坚决站在了隋文帝这一边。
得知老婆儿子全部被叛杀害后,他异常愤怒,带着几千人就冲到了前线,每战必身先士卒,连续干翻了十几万叛军。再后来灭陈、打突厥都有他的份,战功卓著。杨广登基之后,又非常器重他,这次打高句丽,让他节制诸军。
杨广派这两位老将出马远征,可以说是很会用人。但是,这仍然是一次极其冒险的军事行动。深入敌境1000多里去攻打人家的首都,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仅有两次:
一次是曹魏灭蜀汉,公元262年,邓艾率3万魏军,行军700多里,以奇兵出阴平小道,直抵江油,再捣成都,刘禅出城投降。
一次是朱棣夺皇位,公元1402年,朱棣率大军从北京出发,直捣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但是这两次成功,都有特定的因素在里面。
邓艾出的是奇兵,蜀汉军队毫无准备,恰好他又遇到了刘禅这位爷,所以才创造了奇迹。如果刘禅有他爹一半的能力,邓艾早就跳到岷江里喂鱼去了。
朱棣是有内应,得知南京城空虚,才敢于赌上一次性命。如果没有内应,建文帝能守南京半年,朱棣肯定被打的渣都不剩。
为什么笔者会做出这种判断?
因为古代打仗,必须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克,不能用“蛙跳”战术。

为什么不能用“蛙跳”战术?

很多人以为,打仗拼的只是武力值,谁会用兵,谁就能获胜。但是,了解军事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战争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后勤!
大多数战争,打的都是后勤。没有粮草,军队两三天就会哗变。
你率领大军绕过敌军一个城池很容易,但是你的运粮队怎么办?被劫了粮道怎么办?你的伤员怎么运回后方?你的弓箭、铠甲怎么补给?
那么派重兵护送运粮队行吗?
答案是不行。
如果这样,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粮草还没有运送到前线,就被运粮士兵吃完了。
因为,古代运送粮草的效率非常低,在自己国境内运粮,1000里的话,损耗一般为50-60%。
如果在敌人的地盘上运粮,白天你的运粮队要时时刻刻观察敌情,四面派出探子,到前方打探消息,只有确定前方平安,才能前行。
晚上安营扎寨时,你也不能仅仅只搭几顶帐篷,因为会有敌军突袭。所以,你还得挖壕沟、设警戒、派人占据有利地形。
这样的话,只能是走走停停,本来轻装上阵一天能走40公里,现在只能走20公里。
如果敌人再派一点军队去骚扰你,那你就只剩下仰天长叹的份了。而且敌人派军骚扰你是必然的。
所以,绕过多个城池,把战线拉1000里,你的粮食根本就没有运送到前线的可能,一点都没有。
宇文述、于仲文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力劝杨广,不能如此打仗。
但是,杨广的自尊心不允许他这么做。从小到大,他没有失败过一次,从来都是说灭哪个国家,就灭哪个国家。50多万军队就能灭了陈国,100多万军队,怎么可能灭不了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他太渴望成功了,于是,咱们“战功赫赫”“英明神武”的杨广皇帝,就想了个馊主意。既然唯一的担忧就是怕人劫粮道,那么30多万大军就自带100天的粮草(平均每人300斤)吧。
出发前,杨广又特别叮嘱了宇文述和于仲文一句话:如果能抓住高句丽国王高元或者宰相乙支文德,一定要活捉他们。
但是,他这句话忘了给另外一个人说了,尚书右丞刘士龙。
刘士龙是干吗的呢?一个小人物,死脑筋的书生,但是他却担任了一个重要职务:慰抚使,也就是每个军中专门接收投降、不受主将管束的那个人。
宇文述和于仲文见皇帝如此固执,无奈之下,只好率领大军出发了。

高句丽军第N次诈降

刚开始,隋军在东北平原上行军,粮草有马拉,有车推,士气还挺旺盛。但是,强渡辽水进入长白山之后,隋军将士们惊呆了。前面的路是大坑套小坑,深坑套老坑,坑里还有水,水里还有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马瘸的越来越多,运粮车坏的越来越多,隋军无奈之下,粮草只好手提肩扛。但是,一个人怎么能扛得动300斤?即便能扛得动,又怎么可能天天走几十里的山路?
于是,越来越多的隋军开始将粮草丢弃在山路两边,也许以后会战死,但总比现在累死强。
宇文述见状只得下令,凡是随意丢弃粮草者立斩,但是,军令在此刻已形同虚设。逮我是吧,那我就晚上扔,或者直接刨个坑给埋了。随着山路越来越艰难,最后,很多隋军甚至把粮食也扔掉了。
等快要穿过长白山,到达乌骨城(今辽宁市凤城市边门镇)的时候,隋军的粮草已经快吃完了。
这时候高句丽历史上,既有头脑,还会武术的宰相乙支文德早就听说了隋军一路走一路扔粮草的消息。于是,他率军抵达乌骨城,准备在这里给隋军好好上一课。
多说几句这个乙支文德,韩国人可能不认同笔者的说法,在他们的历史书中,乙支文德是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但是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讲了,从商朝到隋朝,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全部都是中国人建立的,并且西汉、东汉在那里设郡的时间将近400年。这块地起码在当时,绝对属于自古以来中国的领土。
唐太宗在征讨高句丽时就曾说过,“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并且乙支文德是扶余人、或者是鲜卑人,极有可能叫尉迟文德,因为尉迟和乙支在朝鲜语中基本一样。
所以,乙支文德肯定不是韩国人,只能说,韩国人认错祖宗了。笔者理解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乱认祖宗不是?
就在乙支文德想给隋军上一课的时候,宇文述和于仲文也收到了乙支文德率军前来的消息。善于用计的于仲文,决定给乙支文德反上一课。
他挑选了几千匹瘦马和瘦驴放在军后,让乙支文德以为隋军真的疲弱不堪。然后又派了一些精兵,埋伏在前方的山路两侧。
乙支文德看见那些瘦驴验证了之前的情报,所以,根本没有想到隋军会来阴的。于是,他领着大军就对着瘦驴屁股使劲踹,追击瘦驴好几里,准备杀几头,回去好好吃一顿驴肉火烧。
但是,当高句丽军追的正欢的时候,突然密林丛中喊杀震天,一股又一股隋军涌了出来。
乱军之中的乙支文德大呼上当,也不管驴了,也不管手下的死活了,调转马头,向着鸭绿江狂奔而去。隋军大胜,高军死伤5000多人。
可见,打仗之前了解对手的历史、性格、用兵方法是多么的重要。相信乙支文德如果了解过于仲文,肯定就不会来这么一出突袭。
乙支文德回去后很郁闷,把情报人员叫去一顿臭骂,准备拉下去砍头。但是,在生死关头,情报人员大呼冤枉,声称如果不信,还可派人再探,如不属实,可灭自己三族。于是,乙支文德又派了一些人去刺探隋军的消息,结果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模一样。
但是,乙支文德仍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隋军扔了那么多粮草,难道军中还有很多?”他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乙支文德在思虑再三之后决定诈降,他要到隋军军营一探究竟。
当乙支文德带着几名亲信,举着白旗,来到了隋军大营之后,于仲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既然来送死,那就别怪我没有待客之道了。
于仲文和乙支文德唠完家常,互相问候完对方父母之后,便让人把乙支文德给软禁了起来。
乙支文德大吃一惊、悔不当初,隋军不是喜欢招降吗?辽东城诈降了几个月,都没有一点事。自己诈降了一次,怎么就这么倒霉?他忍不住想抽自己两个大嘴巴!
隋军上下见对方宰相被俘,也是一片欢呼。如果不出意外,过不了几天,乙支文德的脑袋就将出现在杨广的大帐之中,胜利就在眼前了!
但是,就在这个重要时刻,刘士龙来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受降的人和主帅,因为考核的KPI不同,所以,有着天然的矛盾。
扣押乙支文德是于仲文的功劳,和他刘士龙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如果乙支文德真的投降,那就是他刘士龙的功劳了。他不能看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功劳”被主帅抢走。
于是,刘士龙“奋勇”的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要求于仲文必须放人。刚开始,于仲文根本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但是,刘士龙代表着皇帝,说的话又不能不听。结果就是,经过几个小时的劝说之后,这位67岁的老将被说蒙了。趁此机会,刘士龙赶紧让人把乙支文德放了。
乙支文德很惊讶,竟然还能遇到这种骚操作,真是命大。于是,他骑着马赶紧就跑。
乙支德文这边刚走,于仲文也反应了过来,不妙,刚刚蒙了。打了一辈子的仗,第一次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以后老脸往哪搁?
于是,他赶紧让人去追乙支文德,表示还有一些悄悄话没有说完。但是,乙支文德又不是傻蛋,早知道隋军会后悔来追,早就从小道跑回了鸭绿江对岸。
宇文述得知这一消息后,看了看剩余不多的粮食,以及隋军将士由兴奋转为失落情绪,深知大势已去,便召集诸将开会,商讨退军事宜。
会议之上,大部分将领支持撤军,因为除了粮草之外,隋军经过高句丽军这么多次的诈降,早已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了斗志。
他们搞不懂,明明知道对方是诈降,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高句丽会投降?
他们更搞不懂,为什么皇帝会专门在一支部队里,派一个文官担任什么狗屁的慰抚使,而且这人还不受主将管束?
他们还搞不懂,为什么要绕过诸城,远赴千里去攻打敌军首都平壤,万一打不下来,这支孤军深入的军队,怎么撤回来?
他们有太多的搞不懂了,所以,他们要撤军。
但是于仲文老将军,因为刚刚放走了乙支文德正在异常的恼火,于是,他坚决反对退兵。宇文述等人力劝老将军消火,但是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并拿出皇帝的命令压宇文述:
“将军率数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有何脸面见皇上?过去周亚夫为将时,能够功成名就,就是因为决定权在他一人手里,现在我们却人各一心,怎能成功?别忘了,出兵前,皇帝可曾说过,诸军受老夫节制!
宇文述被驳得哑口无言,官大一级压死人,只好听从于仲文的安排,下令全军渡过鸭绿江,向平壤进发。
哎,老年人,容易糊涂啊!
至此,历史的天平开始倒向高句丽,隋军也将一步步的走向,可以埋葬30万人的大坟墓。
下篇预告:杨广首征高句丽(3)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我的每一篇文章,也会在知乎发送,不过会比微信晚4个小时左右,有玩知乎的也可以关注一下,名称一样,也是“隋唐300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