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3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隋唐这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书写下来。
公众号每周一、三、五早上7:10分定时发送,知乎不变,仍为11点多。
《隋唐300年》第28篇
杨广首征高句丽(1)
公元612年正月初三,当全国人民还在过春节走亲戚的时候,杨广却没有心思听家长里短的唠叨,而是亲率113万3800隋军,对外号称200万,从北京向辽东出发了。
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用兵,自秦到清,200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杨广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调动过如此庞大的军队。
秦灭楚不过60万,符坚征晋不过80万。当然这些兵力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据专家们考证,此次出征的隋军至少也有70-80万,而且还不包括后勤人员。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次出兵,都创造了历史,当然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历史。
杨广把大军分为了两路。陆路由杨广亲自为总指挥,共率左右24军,以及禁军12卫,进击辽东城(今沈阳辽阳市)。水路由大将来护儿为总指挥,率军大约10万,从山东威海出发,渡海直攻平壤。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即将拉响。

杨广的“仁慈”

但是在大军出发前,志在必得的杨广以为,这次出征会和两年前亲征吐谷浑一样,异常的顺利。
上一次把吐谷浑打的太惨了,差一点灭了人家的种。所以,杨广这一次决定仁慈一些,不能让高句丽人民以为,隋军是在欺负他们。于是,他便下了一份很神奇的诏书:
1、高句丽国王高元是个王八蛋,天天鱼肉百姓,百姓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是正义之师,是去解救高句丽人们的。
所以,隋军将士都要爱护花花草草,不要乱杀无辜,更不要抢功。只要敌人愿意投降,咱就要停止进攻,优待俘虏,给他们好吃好喝伺候着。
2、为了保证顺利接收投降,朕再给你们每个军派一名专门受降的人,他们代表着朕,不受你们各个将军的管束。
3、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得到朕的指示。
以上三条,大家可以先细细的品一下,能否从中看出漏洞。
如果你能看到一个漏洞,那么,你的分析能力绝对及格了。如果能看到两个漏洞,那么你的分析能力就是良好。如果能看出三个漏洞,那么你的分析能力就是优秀。
如果能看到四个以上漏洞,那么,恭喜你,你比我还能瞎扯。
事实上,杨广的这份诏书里,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漏洞。在之后的战役中,高句丽军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三个漏洞,才得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漏洞一:敌人投降,隋军就要停止进攻
在杨广的概念里,好像没有诈降这么一说。他完全就没有考虑到,万一高句丽人诈降怎么办。
可能杨广认为,隋朝自开国以来,只有忽悠别人的份,把突厥给忽悠瘸,把吐谷浑忽悠拐了,但是从来没有被其它国家忽悠过。所以,在他的印象中,高句丽人和突厥、吐谷浑一样,都是大老粗,不会用忽悠。
但是,杨广显然忘了一件事,高句丽可不是没有文化的国家啊,从周到汉再到隋,那边统治者可都是中国人啊。
所以,杨广这条命令,等于是开战之前,就给高句丽军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弹衣。
漏洞二:军队里没有唯一的权威
任何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作战时都必然有且只有一个权威。主将说进攻就进攻,说撤退就撤退,哪怕主将是错的,下属也必须无条件执行。正所谓,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但是杨广却给每一支军,都派了一名专门受降的人,而且他还代表着皇帝,不受主将的管束。更可怕的是,这些受降人根本不懂军事,就是一文官。
假如在战场上,主将判定敌人是诈降,但是受降人却认为敌人是真心投降,军队应该听谁的?肯定是受降人的啊,因为他代表着皇帝。
而且这种情况百分一万会发生,因为主将和受降人的KPI不同。考察主将功劳的是攻城略地、杀敌数量。考察受降人功劳的,却是接收投降的敌军人数。
两个人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主将杀人越多,受降人可能接收的投降敌军就越少,得到的功劳就越低,反之亦然。
所以,受降人哪怕知道,敌人大概率是诈降,他也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令停止进攻。万一敌人真的降了,他便有功劳。至于隋军的胜败,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主将应该考虑的事。
漏洞三: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请示杨广
在这里,杨广又创造了一个第一,历史上第一个微操达人。
一千多年后,电报已经发明了,前线的战报几分钟之内,便可以传到后方,但是,光头那位微操达人的结局,还是一败涂地了。更何况是1000多年前了,送个信还得用战马。
如果杨广时刻在第一线,那么,各军的所有军事行动,都请示他也行。但是,杨广这位爷,虽然是御驾亲征,但因为兵力太多,他距离前线实际上很远。
史书记载,这100多万大军按顺序出发,首尾相接,一字排开。从第一军出发,到最后一军动身,竟然用了40多天。也就是说,前军都快到达前线了,后军还在北京刚刚动身。
战场上瞬息万变,战机更是稍纵即逝,如此远的距离,等请示完了,黄花菜不但凉了,估计都已经生虫了。
一份诏书能犯下如此大的三个错误,也是千古未有。由此可见,杨广的军事能力,是多么的令人堪忧。
事实上,此次征讨高句丽,应该算是杨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战争。
灭陈时,50多万大军,由高颎这位隋初第一文武全才统一调度;打突厥时,有杨素那位大神和长孙晟那个大忽悠撑场面;打吐谷浑时,有突厥和宇文述先对吐谷浑来了一次联合双打。
杨广基本上都是挂了一个空名,蹭一点经验值而已。但是,这些胜利却让他不断的膨胀,自以为老子天下无敌,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了极其错误的认知。
但是,即便如此,老天依然马上给了杨广一次胜利的机会——一员猛将。

猛将麦铁杖

麦铁杖,广东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猛将。
不过,他的传奇色彩不是说他一直都很光彩照人,相反,他年轻时候,是一个人见人烦的王八蛋。
他的主营业务是打渔,副业是做贼,不是那种江洋大盗,而是小蟊贼。
但是他并没有石迁那样的技能,长相猥琐、身段灵活、会学猫叫、狗叫等等。相反,他长的五大三粗,臂力过人,怎么看怎么像李逵。
所以,他这个贼当的并不怎么成功。在一次偷窃的过程中,他想学同伙来个屋顶跑酷,结果可想而知,把别人家的屋顶给踩塌了。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被广东刺史给捉住了。
如果放到现在,他肯定会被关几年,也许在监狱中能搞一出监狱风云。但是,麦铁杖“臂力过人”这一特点不仅救了他一命,还让他迎来了人生又一春。
捉住他的那个广东刺史估计是个二货,当时,陈后主发布了一个招聘启示,想在全国范围内找几个为自己打伞的人。广东刺史脑子一抽搐,认为麦铁杖臂力过人,肯定适合给皇帝打伞,于是就推荐了他。
给领导身边推荐一个贼,这脑回路也太稀奇了,可见这位广东刺史有多么不靠谱,这官绝对是买来的。
麦铁杖很意外,没想到一夜之间,便从一个小蟊贼变成了皇帝身边的人。按道理讲,遇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遇,就应该改邪归正,老老实实上班了。但是,他却贼性难改。
当然,他还没有胆大到偷皇宫的东西。他只是白天给皇帝打伞,下班后就跑到100多里外的镇江继续偷东西,第二天,还能按时上班。这次很神奇,连续偷了十几次,竟然没有被逮住。
不过,不幸的是,他被人看到了,李逵的长相去当贼,谁见了也会过目不忘啊。于是,很快他的素描就被官方给画了出来。
有一次,镇江刺史到南京向陈叔宝汇报工作,一抬头,看见皇帝后面举着伞的麦铁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货怎么那么像画上的那个贼。
于是,镇江刺史趁麦铁杖下班后,便把怀疑告诉了陈叔宝。
陈叔宝当然不信了,谁能想到广东刺史会推荐一个贼在自己身边?谁能想到这个贼一晚上能跑个200多里?
但是吧,不信又不行,万一麦铁杖真是贼,那就太可怕了。于是,有大臣给陈叔宝献了一计。
第二天,等麦铁杖这一群卫兵下班的时候,陈叔宝发布了一条悬赏公告:朝廷有急报给镇江刺使,谁能当晚送去,并不影响第二天上班,便给以重赏。
麦铁杖想都没想,就接了这活,而且还完成的保质保量。
得,这下铁证如山,麦铁杖是怎么也逃不掉了。但是,狗屎运又一次降临了。
陈叔宝虽然很昏庸,但他却觉得麦铁杖也是个人才,杀了挺可惜的。于是,陈皇帝只是警告了麦铁杖几句,便放他回家了。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麦铁杖连续两次撞了狗屎运,再没后福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陈国被隋灭之后,麦铁杖便去投了隋军,在杨素的账下当了一个小兵。
江南高智慧叛乱时,有一次隋军需要派人到河对岸刺探一下敌情,麦铁杖挺身而出,对领导拍着胸脯说,自己以前当过贼,经常干偷鸡摸狗的事,最适合刺探情报的活。
领导看着麦铁杖的长相,表示他干偷鸡摸狗的事,有一定可信度,但不被人发现,一点也不可信。但是,麦铁杖说的不容置疑,最终还是打动了领导。
事实证明,领导的眼光还是很准的,麦铁杖实在不适合干偷鸡摸狗的事,刚到对岸,由于目标太大,就被逮住了。
麦铁杖又一次玩砸了,但是臂力过人的特点,又救了他一命。只见他夺过敌人手中的大刀,连杀十几人,趁敌人惊慌之时,赶紧跳河,又游回了隋军军营。
在无数的失败之后,麦铁杖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当贼的的料了。从此之后,他不再和石迁抢业务了,开始干起了李逵的勾当。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麦铁杖很快就熟悉了冲锋陷阵的操作手法,业务能力提升飞快,没过多久,就引起了杨素的注意。平叛结束之后,杨素还专门给麦铁杖请了功。
但是,因为麦铁杖是个大老粗,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就没让他当官,只授予了仪同三司的待遇(相当于一品的俸禄,但没权力)。
杨广登基后,这位猛将才开始大放光彩。在平定杨谅的叛乱中,麦铁杖每次都身先士卒,极其勇猛。事后被授予了柱国大将军的职位,并派到地方当上了省长(刺史)。
治理地方没文化是真不行,于是,麦铁杖便开始向吕蒙学习,续写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励志故事。没过多久他不但识了字,还熟悉了各种法令制度,甚至还学会了玩文字游戏。
一次,他到京城开会,一个叫窦威的官员嘴贱,知道麦铁杖没文化,就想戏弄他一下,当着同事们的面阴阳怪气的问:“麦是什么姓啊?”
麦铁杖想都没想说:“麦和窦(豆)一样,没有啥差异,有啥奇怪的?”搞得满朝文武,对他是刮目相看。
从此之后,杨广也对他宠幸有加,此次征讨高句丽,便把先锋的重任交给了他。
40多天行军之后,麦铁杖终于在辽河与高句丽军短兵相接了。工程队队长宇文恺迅速的组织士兵开始搭建浮桥,准备渡河。
但是,当浮桥马上搭建完成时,高句丽大军却到了,准备将浮桥烧为灰烬。麦铁杖立刻组织全军上下前去抵抗,但是一通激战下来,因为对岸敌军众多,隋军渐渐不支。
眼看就要功亏一篑,麦铁杖拿起大刀就往外跑,准备亲自上场迎敌。这时候,他的军医拉住了他:“将军为一军统率,怎么能亲自出战,万一遇到不测,将群龙无首啊!”
麦铁杖怒目圆睁答道:“大丈夫自有天命,当战死沙场,岂能老死妇人怀中?”
然后他又转过头对三个儿子讲:“父亲我久蒙国恩,今天此去,应该是凶多吉少,我若战死,你们以后,一定也要尽忠尽孝!”
说罢,麦铁杖拉过战马,提起长刀,头也不回的向敌军疾驰而去。在离对岸数米远的地方,麦铁杖用尽力气,对着坐下战马狠狠一抽,战马受惊,一下子跃至对岸。
麦铁杖趁敌军正在犹豫,连杀数人,为后面的隋军打下了一片空地。隋军看到老大如此凶猛,自然是士气大振,个个奋勇向前,最后终于杀退敌军,占领了河岸。
但是麦铁杖却没有看见这一幕,就在将要胜利之时,一枝流箭将冲在最前面的他,射于了马上,随后被高句丽军活活砍死了。
麦铁杖死了,但是他的勇气却鼓舞了全部隋军将士。在他死后,隋军带着愤怒,带着为主帅报仇的信念,屡战屡胜,一股作气打到了辽东城下。
随后宇文述带着大军赶到,几十万部队将辽东城团团围起,连续不断的发起了总攻。
很快,辽东城城墙被硬生生的砍出了一道豁口,胜利触手可及,近在眼前。

高句丽军第一次诈降

就在这最后关头,高句丽守将却举起了白旗,表示愿意投降。隋军士兵杀得正眼红,根本不鸟敌军,大喊着为主帅报仇的口号,继续向城中勇猛地冲了过去。
但是,当他们一只脚踏入城中的时候,背后却响起了阵阵鸣金之声。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时候,有人问:“是要撤退了吗?”
“不是!”
“不是!”
“兄弟们,继续冲啊,为主帅报仇!”
没有人相信这是撤退的命令,他们仍然勇敢的往前冲着。
但是,又是一阵金属的击打声,明亮而刺耳,响彻了整个战场。他们的愤怒僵持住了,迈出的脚步僵持住了,刚刚还在沸腾的血液迅速降到了冰点。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马上就要胜利了,却要撤退。
但是军令如山。
回去吧,回去吧,也许还有机会。
原来隋军中专门受降的人,看见辽东城竖起了白旗,便急忙下令鸣金退兵。他要建功立业,哪管得隋军将士死活。
马上要胜利的隋军撤了下来,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被骗了,辽东城只是诈降而已。
隋军前线主帅宇文述,令人快马加鞭,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后方的杨广。但是,出人意外的是,杨广并没有处罚下令鸣金退兵的人,而不否定,就意味着默许。
隋军将士一个个心如寒冰,但是遇到这样一位愚蠢的皇帝,又能怎样呢?
几天之后,宇文述再次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但是历史再次重演了,当隋军又一次快要攻破辽东城的时候,背后再次响起退军的钟声,事实又一次证明隋军被耍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续两次撤退,隋军将士哪里还有再攻城的勇气。于是,几十万隋军就这样,在辽东城下待到了当年六月。
六月十一日,杨广见辽东城久攻不下,便亲自到辽东城下督战。不过,他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是对着将士们一顿臭骂。
此时,如果杨广能够恢复正常心智,下定决心,不再对高句丽仁慈,鼓舞士气之后,再让全军拼命攻城,估计还有成功的可能,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但是杨广又一次放弃了胜利的机会,而是下达了一份更臭的命令,而这个命令,直接葬送了30多万大隋将士的生命。
下篇预告:杨广首征高句丽(2)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我的每一篇文章,也会在知乎发送,不过会比微信晚4个小时左右,有玩知乎的也可以关注一下,名称一样,也是“隋唐300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