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暗智能七期于下周三(3月18日)晚上9点启动

我较少谈面向考试的学习。
近期一些暗智能学员频频向我请教针对应试的学习。
想想也是,无论中高考、研究生、公考、评职称或考各类证书,「应试」毕竟是适应当下社会的最重要能力之一。
因此,做了一番研究,主要涉及分子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及近年实证综合。
我淘汰掉了一些专业狭窄、实验可重复性差、与其他基础理论冲突的学习观。本专题,只分享可靠的学习方法。
庆幸,随着研究深入,我发现,这些科学学习法不仅对应试有直接帮助,而且与我倡导的「内化学习」并无冲突,可适用终身。
有趣的是,本期研究也解答了我小时候困惑不已的现象:
身边总有一两个同学,平日学习吊儿郎当,但每逢考试必高分。以前,以为他们是天赋异禀。现在明白了,他们无意中踩中了学习科学的“几个关键点”,而这些“点”,不少是反直觉
下面,我逐一介绍。
在此之前,建议大家先简单了解下,人类记忆运作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或许跟你考试高分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你不理解,就无法「认可」下述的学习观,毕竟它们都略微反直觉,不认可,自然就不会应用,一切也就付诸东流。
不过你大可放心,这个原理很好记,因为它太反直觉了。
而反直觉的事物总是让人过目不忘——遗忘不是学习的敌人,而是重要的盟友
遗忘是记忆健康运作的关键
我们向来憎恨双重标准,但人类对“遗忘”的态度却挺双标。
当你考试一时想不起答案时,会恨“遗忘”;但你忘掉不愉快甚至情绪崩溃的记忆时,怎么就没想过给“遗忘”颁个健康证呢?
没错,遗忘不仅不是学习的敌人,它还是我们活学活用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实际上,我们判断“新知识学的如何”时,涉及到两个过程:
一个是存储,一个是提取
请注意,我用电脑术语表述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这个表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人脑运作就像电脑那样:
你储存过的数据,只要不删除,就意味着100%的提取能力。
但人脑可不这样,我们的记忆储存量确实惊人,但我们的提取能力却非常诡异,极不稳定。
比如,我们初中时背的滚瓜烂熟的《陋室铭》(刘禹锡),我问你,“惟吾德馨”的上一句是什么?
得想一阵吧,甚至一直想不起来。
但这句你肯定还记得,就是没法随你心意,想“提取”就“提取”
对。当我们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强,实际上说的是他的“储存能力+提取能力”很强。
60分的储存,40分的提取,记忆力水平2400分
99分的储存,1分的提取,记忆力仍是99分
两者类似乘积关系。
所以,哪怕你背了很多英语单词(下图右),但提取能力弱,在考场上仍会被你同学(下图左)碾压,哪怕他比你背的单词少。
很可惜,我们一直只重视“存储”,却忽略了短板“提取”。而“提取”能力,恰恰需要“遗忘”助力
现在,我们可以较为全面的透视“人类记忆模型”,简化描述:
当我们运用某知识时,首先,是在大脑中将关联信息尽量“唤醒”;
其次,压抑无关信息
最后,把适合解决当前任务的信息“提取”到“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
*这整个过程其实是对旧记忆的“重建”,并非“还原”,每次“回忆”都会轻微改变旧记忆。
在上述过程中,“压抑无关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越是知识渊博的专家越依赖这项能力。
专家之所以是专家,不是因为他的大脑能同时分析海量的信息,而是因为他能压抑大量无足轻重的信息,聚焦关键,将大脑资源用在刀刃上,如此才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
*我在专题“运动提升大脑效能”中也谈到,运动后,大脑能分泌有助于“压抑信息”的激素,由此促进学习。
现在,我们就能反思,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习勤奋(储存了大量知识),但考试却往往不尽人意。因为他只重视存储,鲜少锻炼提取能力。而记忆力,是存储跟提取的综合运用
那么,到底如何学习才是最为科学有效?
有了上述“遗忘与记忆”的关系原理,我们就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原则。
下面,我分享几个久经大量实证的学习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合应试,而且还能有效避免“考完即忘”的问题。
由于我们常年忽略了“遗忘”的强大作用,而最科学的学习法,恰是建立在“有效遗忘”的基础上,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这些学习方法前加个前缀,叫“遗忘式学习”。
遗忘式学习原则一:反顺畅
当下社会,褒奖成功、惩罚失败,不太好。潜移默化中,我们就特别恐惧犯错。
哎,我们不是谈学习与记忆么,跟恐惧错误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着呢,这个问题咱先搁着。
前面谈过,不少人之所以勤奋但成绩差,短板是缺乏“提取”的训练,如何弥补“提取”能力的缺席?
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让学习体验太“流畅”
人类的记忆力有个特征:越熟悉的事物它越不“用心”记
这完全符合原始环境——熟悉的事物都是我们每天接触的事物,我们不需辨识细节也能轻松“再认”。因此,大脑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思维资源去深化记忆。
比如,你父母兄弟姐妹、或者百元大钞,我们瞄一眼就能认出来。
但是,我们却无法凭空想起全部细节。
比如,钞票,我们熟悉的不行,但据全球几十个国家的实验,把多张类似的仿真钞票跟真的混在一起,鲜少人能正确辨识。
大脑这种“偷懒省力”的特征,注定了它偏好用心于“不好记”的事物
那大脑怎么辨识什么信息好记,什么信息不好记?
很简单,以熟悉感,通过是否会“遗忘”来判断
换句话说,未曾历经“遗忘”的知识,很难成为我们的长期记忆(这个结论很重要
人脑的记忆特征,给了我们一个重大却反直觉的推论高强度反复熟读的方式记忆成效极低!
这会产生“熟悉感错觉”:
我们每多看学习资料一遍,就熟悉一遍,因此大脑也就越不“上心”,这是典型的边际效用递减。
换句话说,你越是学的熟练畅快,在大脑神经元中产生的新链接反倒越少,记忆越浅薄——你的勤奋,实际却变成了费时不讨好的努力。
这不仅是我(根据进化心理学跟神经生物学理论)的主观推论,它还经过了大量实验证实。
一项教育心理学针对大学生的实验,让一组学生以“100%的时间集中熟读材料(畅快学习)”,另一组学生以“50%的时间熟读,50%的时间背诵”,实验结果如下:
仅在当天,畅快学习组记忆略占优势,随着时间推移,畅快学习组记忆急剧下降,一周后,默诵组的记忆水平就遥遥领先了!
这个实验完全契合大脑记忆的“必要难度”原则
大脑越是费力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学得的程度就越深,因为这个过程,“提取”与“储存”路径都得到了强化。
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好的多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某知识,你学会了,一段时间后,比如,考试时发现忘了,考完后查书记住。经此一役,就记得特别深刻了。
简而言之,如果你想长久记住某些知识,那么你得先遗忘之,过后再记一遍。这样就很牢固。
那么,根据反顺畅学习原则,我们具体要怎么学习?
我推荐两种可靠的方法。它们久经多种跨界实验,不仅是纯知识类,还包括综合技能的实验检验。
方法一:用“自检”取代“重复练习”
首先,尽量以默诵代替熟读。
学到差不多即可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看书要更好。
教育心理学实验证实,时间分配上,大概1比2的“学习-背诵”时间比最为科学
比如你学一首诗,30%左右的时间用来看与记,其余的时候用来“默诵”,长久记忆效果最佳。
其次,将学习时间分散,今天学一两遍,隔天先尝试背诵一番肯定会有遗忘之处,别慌,这是好事,对照原文,查缺补漏,然后隔一两周再回忆并查缺补漏一遍
间隔时间,是刻意留给大脑一个遗忘的“时间”,让大脑自发去识别哪些记忆记得好,哪些存在缺陷,需强化提取。
最后,不要“看着”笔记复习,你不妨试着复习时重新“速描”一份笔记,再跟原笔记对照,这才是笔记的正确用法。
如此,学习总时间更少,但反倒记得更好。
这种方式,称为分散自检式学习
现在,知道为什么“恐惧错误”很影响学习了吧?
我们“自检”的时候,必然要面对“遗忘”。而遗忘在主流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错误”,因此,“自检”会给你带来负面体验。
这也是让你反复阅读,你不反感,但只要让自己默诵、考试、反思就特别讨厌的原因。
但无论“默诵”、“反思”还是“考试”是一个非常强大、好用的自检工具。
你唯一的障碍,就是拥抱错误、拥抱遗忘、不要让自己学的太顺畅。
记住,没有遗忘,就没有牢靠的记忆
*摆脱学习负面心理影响可参考专题: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方法二,做练习时,采用大杂烩习题
我们主流的学习方法是,今天新学了哪些内容,就只专注于哪些练习。
这样学习法似乎挺符合我们的直观理解——毕竟新学的知识还不“牢固”,需要反复巩固。
但这种符合直观的学习法经得起考验么?
最初意识到这种“专精重复”训练存在问题的竟是源自体育领域。
1978年,人体动力学家找两组志愿者做一个沙包投掷实验,实验最终考核是,闭着眼睛投掷1米远画在地上的靶心。
两个小组分别以两种方式练习:
  • 一组是完全跟最终考试一样,1米训练;
  • 一组以0.5米、1.2米交替训练,但就是不能在1米练习;
如此训练三个月后,两组进行比赛。你猜哪组会赢?
结果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第二组完胜。
或许你认为这只是针对运动,但对大脑神经元而言,只要是“学习”就意味着神经元的重塑,运动跟书面知识的学习,共性很多。
在贝尔实验室组织的一项语言记忆实验中,记忆过程中被“随机干扰”组,比起“专心重复练习组”的一周后考核成绩平均高出15%。
随后的数学实验中,交替练习组的数学成绩更是比专注练习组高出了惊人的39%!
如何解释这一系列“反直观”的实验结果?
首先,交替、随机练习,能让我们的大脑辨析各种不同概念、技能、适应情境的微妙差距,混淆中寻求正解,是特别好的锻炼“提取”能力的方式,为以后的专家级内化打下基础。
其次,我认为,这也是更符合真实世界的学习。
要知道,真正意义的“学会”,就是在缺乏任何暗示的情况,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大脑随时准备好去解答大自然交给我们的随机问题,这才堪称“适应力强”。
那我们学习时具体要怎么做?
很简单,做习题的时候,把不同知识点的练习题通通混在一起做,别光做今天所学的练习。
如果你手头的练习册仍是按传统模式编排,你不妨“随机”翻着做,甚至交叉着其他科目做。不要按部就班,而是行云流水,不拘一格。
目前,我们初步谈完了原则一:不要让学习过于“顺畅”。
你不妨在脑海中回忆一遍相关要点,如果实在想不起,可以翻上去温习一番,再继续往下看。
按照大脑的遗忘式学习特征,我们还能推导出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原则:
遗忘式学习原则二:拥抱多元的学习情境
往下看之前,先猜猜看,下述两种情境,哪种的学习成效更高?
情境一: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安静的场所、按固定的计划专注的学习,不让任何杂事分心。
情境二:频繁变换学习环境,没有固定学习时间,没有特定学习计划,学习中途偶尔会被打扰。
我们多数人在情境一模式中学习长大,而这种学习情境也得到老师家长们一致认可,“培养固定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观念。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近年来,涉及运动、竞技、知识学习的跨界研究,一致否定了这个人们深信不疑的观点。
没错,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习,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这听上去有点反直觉,但我们重新思考下遗忘式学习的原理,再结合一点认知神经进化的基本道理,就不难理解。
首先,人脑并不是为了学习书面知识而进化,大脑是为了适应“环境”才进化
学习时,我们的注意力虽然集中在书本上,但周遭的环境,大脑可是一五一十全部“扫描”进来了(隐性记忆),你问大脑为什么要这样“多事”?
在原始丛林中,如果你不具备留意周边风吹草动的能力,早进猛兽肚里了。
所以,其实我们学习时,所记的知识跟当时的环境信息光影、声音、味道、温度)、情绪等等是高度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只是环境信息、情绪跟考试无关,我们就未曾留意。
我们前面谈遗忘式学习的原理时说过,一个人学习能力强,指的是他记忆的存储能力跟提取能力都非常高。
我们“提取”信息,会受当初记忆时的环境信息影响,类似于提示作用,也更容易激活相关情境记忆
比如,如果你每天都听着蚊子的“嗡~嗡~”声学习英语,那英语考试时,如果考场里飞进了一群蚊子,那恭喜你,“嗡嗡声”会激活当初你学的各种英语知识,相当于获得了“记忆加成”的状态考试。
但是,别高兴的太早,万一进了蚊子的考场考的不是英语,而是数学,那会怎样?
你猜的没错,它仍是激活你的英语知识,看到一道难题,你大脑不是去搜罗各种数学模型,而是一个劲蹦出complicated,那难免抑制了你的数学知识,毕竟,大脑的工作记忆就那么一点。
尴尬了吧。这并非我的猜想,而是大量跨领域的实验证明,哪怕体育竞技也会受此影响。
那我们应如何科学的训练“记忆提取”,确保它稳定发挥
很简单,不要拘泥于一种环境学习。
无论是在教室、家里客厅、学校操场、咖啡厅、公园……都可以学习,更没必要特意追求安静舒适的环境或者惬意的心情学习。你爱听摇滚,爱看广场舞,喜欢听菜市场的吆喝声,只要不影响你思考,都可以在该环境下学习,不用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经常有同学会抱怨,家里没有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不要再找借口了,上述(原则一)显然已经明示:
学习过程被“中断干扰”,相当于阻碍了学习的“舒畅感”,这反倒有利于长期记忆。
还有些同学会说,今天心情特别差就不学了。
错,什么心情都适合学习,你在越多元环境跟心绪下学习,意味着你以后的提取能力越稳定。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联系上述第一点,间隔分散的自检式学习,从生物神经科学的角度,能更好理解其中的好处:
当我们隔一段时间“追忆”旧知识,一旦我们成功“提取”,这些旧知识便同时以不同于上次的储存路径将其重新存储了一遍,同时,它还跟你新近学习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广义的环境)产生新联结,这使得我们对旧知识的理解更为“立体深刻”,为进一步内化打下基础
可见,间隔分散自检,集多种好处于一身,不仅让“提取”旧知识变得越顺畅,而且还能让知识变“活”,变成你心智模型的一部分。
关于遗忘式学习,我还总结了几个原则:
遗忘式学习原则三:以教为学(又称“费曼技巧”
遗忘式学习原则四:激活潜意识
但我认为,原则三、四并不适用所有人,对应试学习,成效不算高。
尤其是“以教为学”,在知乎上被过度神化,我认为是一个重大误导,费曼技巧,特别适合学识渊博的人,而且并非所有类型的知识都适用,它更适合对复杂概念的综合。
这两个原则咱后续再聊
如果你知识广度一般,我并不建议你生搬硬套,如此反倒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积累。
相比之下,本专题介绍的原则一、二更适合积累基本知识,老少咸宜,适用终身。
最后,我们何不试下本专题的方法,关闭文章,仔细回想下大脑“遗忘-强化记忆”的原理,以及两个学习原则,然后隔一天,隔一周再“温故而知新”,看看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改变?
如果你有其他学习困惑,也欢迎留言讨论。
结语
结束本专题前,我想谈下自己对「学习科学」的看法。
学习,毕竟无法彻底量化研究,它建立在每个人背景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需「主观」看待。
我建议,你可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调整-测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要一字不差完全按照上述标准来,切忌把学习学成了邯郸学步。
学习就像找对象,只有最适合你的,没有最好的。

*点亮「在看」,我会看到你
*老读者建议,有空再刷一遍,会有更多惊喜
延伸阅读: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