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玉渊潭,四月的黄昏。

(摄影:作者)

公民与臣民之不同:公民要像主人一样开口说话,不用看谁的脸色,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做迫默的大多数,要做说真话的人!

燃以心烛,扩大光亮
文/月华如水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催生公民社会的早日到来!


我对2020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初记忆,是在元月19日下午4点,得知武汉举办万家宴时,心中涌起的不祥之感。


那无知的狂欢如一场梦靥,时时挤压着我,让我本该轻松的旅日之行变得阴霾重重。


日本电视台每晚都有专门时段播放武汉疫情。


元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传人。”


一锤定音。


当天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为何又见钟南山》。非典17年后又见84岁的钟南山,我感慨万端:又到了需要他说真话的时候了?17年了,为什么只有一个钟南山?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我们为他鼓掌喝彩,却常常忘记,说真话其实每个人都可以。”


转发时,我摘录了文中提到的这两句话。


元月23日,武汉封城。我转发了时寒冰的《瞒报之灾,当严惩不贷!》。文章说,“武汉肺炎在2019年12月8日就已出现,迟迟未见当地有关部门的表态,有人发预警,反被‘依法处理’。”  我还转发了《南方人物周刊》的《蒋彦永 真话的力量》。这两篇文章确立了我对此次疫情的基本态度:要说真话,要追责!


这也是后来我阅读方方日记时得到的最大共鸣。


元月25日,大年初一,方方开始写日记。两天后,我在朋友圈读到了。之前读过方方的《软埋》,透过曲折勾勒的情节,深为她对历史的抽茧剥丝及直面精神所叹服。最近又读了她1987年的成名作《风景》。


方方出身知识分子世家,在时代罅隙中跌入底层,做了4年搬运工。这重重一跌,锤炼出了她的平民情怀与文学观。她说:“文学经常是与落伍者、孤单者、寂寞者相濡以沫,它更宽阔地表达着一种人情和关怀。它会护着那些被历史遗弃的人事,被前进的社会冷落的生命。陪伴他们,温暖他们,鼓励他们……”


元月29日,我结束日本之行回到北京。飞机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戴上了口罩。第二天我向领导请求去武汉采访。作为媒体人,我认为自己此刻应该在现场。去武汉还有另一个想法:拜访方方,向她致意。


开始说轮流,让我等着。后来说就地休整,不轮流了。申请了几次,都没通过。


这段时间,方方日记成了我感知武汉疫情的主要渠道之一。每天夜里12点后等待,读完并转发几个群再睡觉。


有人说:你是媒体人,不看自己报纸吗?


当然看。那种正面宣传白衣战士的文章与其说让我感动,不如说更让我心疼。固定栏目,内容差不多。我会集中浏览一周或几天的报纸。


我一向认为和平年代不应该有英雄,大力宣传平民英雄如同将百姓逼向战场,总有些残忍意味。我担心对白衣战士的过度宣传会掩盖某些罪行,我担心有人敲锣打鼓,真就会把丧事给办成了喜事!所以我十分警惕、非常赞同方方老师的不妥协追责,绝不能让罪人借着英雄光环逃遁。


朋友圈就是自媒体,手机就是舆论场。从2月1日开始,我在朋友圈连载方方日记并加点评。4月,我被提醒尽量少转发。此时我已完成《方方日记合订本》。罗列几篇如下:


方方: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1月31日)

方方:今夜我不关心脑残,我只关心你 (2月15日)

《岁月在灾难中没有静好,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2月16日)》

方方:检验文明尺度的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2月24日)

方方:集体的沉默,这是最可怕的 (2月29日)

方方:常识是深刻中的深刻(3月5日)

《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开始(3月9日》

《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3月18日)》
……


每篇文章,都是漫漫长夜里的深情陪伴。


我是将方方日记与《财新》等调查性报道对照着读的。调查性报道的细节与方方日记的态度,满足了我对现场细节追踪与人文关怀的渴求。同一件事,白天看完报道,晚上还要听听方方怎么说,好像方方是裁判一样,也检测一下自己的判断。比如武汉嫂子“假的,假的”、常凯遗书、李文亮之死、艾芬发哨等等。将多种声音反复比较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


疫情是一次公开课,每天面对海量信息,要小心识别真伪,更要警惕历史沉渣泛起。


去不了现场,每天都在现场。很多人也和我一样,通过互联网与武汉保持着密切互动。


方方日记除了提供信息,还是一个温暖人心的驿站。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时代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方方以她身处疫区的镇定与温情给了人们极大安慰。我想这就是很多人如追剧一般追读方方日记的原因吧。方方日记让我们真实触摸到了武汉人的哀伤与不屈。邻里之间那些琐琐碎碎,一棵菜一把葱,在方方笔下变得格外亲切,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与希望。


哀伤中的痛,绝望里坚持。武汉人的人性之美与坚韧通过作家细腻柔和的讲述,传达给千里之外守望的人们。那一刻,有光在夜空里晃动,心里宁静无尘。很多个黎明将至,读完方方日记,静静依靠床头,听任踏实的心跳一点点扩散,随意读上几页书,竟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刻。


但方方日记绝不仅仅是一碗鸡汤。方方以她优秀作家的锐利与深刻,始终保持着思想的清醒与敏感。阅历丰富的她,不会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她在日记中多次强调,她是配合政府工作的。事实也是这样。


在武汉封城的日子里,困在城中的九百万武汉人里,有多少在看了方方日记后,获得内心的支持?好事者问卷便知。方方很注意用笔的力度和轻重拿捏。日记里呈现的武汉,是全景式描摹。有辛苦的志愿者、求助无门的病患、封在家里的人、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她都给予了极大同情与热情赞美。该赞美的不吝笔墨,该批评的也毫不畏惧。这正是方方的勇敢和可贵。


却也几乎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


习惯了只唱赞歌的社会,是危险和不健康的。一旦灾难来临,必是致命一击。且一定会拖延,小灾变大灾,这是全世界官僚的通病。对于真话尤其批评,会严重不适,剧烈反弹。这一次全球疫情,我们都眼睁睁看到了。世界隔离了,人却从未这样近过。剥去冠冕堂皇的面纱,都是真实与脆弱的人。


武汉封城期间写日记的不少,但连续不间断写60篇的,我知道的大概只有方方了。这也是她的可贵。她的持久性几乎无人可抵得上。


从元月20日钟南山宣布“人传人”开始,武汉抗疫便置于公开透明的互联网。聚焦武汉,每一份关切与不安,都在不知不觉践行着一个公民的职责:对武汉红会的不作为乱作为及武汉政府早期的应对不力,表达严厉追问与愤怒谴责;对奋不顾身的白衣战士,给予极大褒扬;对孤苦无助的病毒患者,满怀悲悯……中国公民的可贵素养,似乎第一次这样集中全面地展现。方方日记就是这宏大公民合唱中一支清晰有力的序曲。


60篇日记是结束也是开始。这必定是一场体现公民意志的庞大持久的演奏。追责还在路上。还需要更多理性正义之声的汇入。


公民,一个充满了尊敬与庄重的称呼,是将自我意识和社会发展相关照的担当,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荣誉。公民意识包括了平等参与、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内涵。


胡适说,“容忍比自由重要。”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恰是民主社会的核心美德。心平气和,谦谦君子。如胡适之先生一辈子所遵循的那样。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市场经济、志愿组织、独立的司法。


如果公民剥离了参与意识、独立人格,如抽了筋拔了骨,就不叫公民只能是臣民了。臣民是比奴才好听一点的叫法。奴役更多是来自精神上的自己套上的枷锁。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逐渐内化为自觉与自在。有时奴才比主子更像主子。


公民与臣民之不同:公民要像主人一样开口说话,不用看谁的脸色,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做迫默的大多数,要做说真话的人!


不做奴才,学着做一个人。


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统治者。反之亦然。曾有很长时间,国人不知民主为何物,“民主好吃好喝啊?”


正因为不知民主为何物,平庸之恶与专制之恶才能沆瀣一气,大行其道。人性之恶被充分调动起来,与权力利益相勾联,在互联网蒙面人遮掩下,什么花样不能玩出来?


看微博里方方日记下的那些留言,我不寒而栗,又百思不解。正常的批评监督被大肆封杀,只因批评了某些该批评的人?污浊不堪让所有国人都蒙羞的辱骂为什么能畅行无阻?


这究竟是为什么?


做了恶的不该被追责吗?谁能一手遮天,让所有罪恶都遮盖?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的反复遮盖。


“多数人可以以上面的名义作恶,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而他们可以找下一个领导去当替罪羊,少数人可以运用权力跟那些臭味相投的人一起凌虐民众。”


这种恶行在对方方围攻中达到了极致。那些无底线的恶意攻击与谩骂者,站在他们背后的支持者,恰是这两种恶的集大成。


惊涛骇浪里,方方驾一叶扁舟,稳稳驶向远方。远方有个美丽家园,那是祖父汪国镇的家园、是父亲和她的家园。在那里,五月的鲜花正在盛开。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深刻尖锐地指出:“我不知道她想为之发声的人与现在咒骂她的人有多大的重合度。如果这个重合度有点大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丑恶的一幕。”


这里面晃动着仇恨教育的影子。


全球疫情下,更要补上“人类博爱”这一普世价值课。所有甩锅与阴谋论都是人类的自我戕害,恐怕连病毒都会耻笑人类的弱智吧?一个小小病毒竟让人类现了原形。


摒弃无知愚昧,傲慢自大,善待所有生灵,人类尚可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灾难面前,爱是唯一的良方。


满怀悲悯为百姓代言、记录疫情真相、不妥协追责,方方和她的60篇武汉封城日记,成了宏大抗疫叙事之外一面独特的闪耀着人性温暖与良知的旗帜,却也成了恶势力攻击的靶子。


4月,方方日记因境外出版受到了强烈围攻。我恢复中断十多年的微博,在方方老师大营旁安营扎寨。或赤膊上阵,或潜伏以待。最后忍无可忍,建议方方老师关闭评论区。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觉醒的民众拿起笔来,以真情真知真相为感召,接力方方日记。不被迫默,宁鸣而尊。守护方方,也守护自己内心的良知。


这是一场深入社会肌理的公民接力,每个接力者都是普通公民,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意,勇敢修补被损坏了的公民之墙,无所畏惧,承担着历史的责任。


令人欣喜地看到,在恪守修复撕裂的社会良知接力中,知识分子与普通公民紧紧站在了一起,他们站成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实墙壁。他们是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


正如
读者接力之38: 支持方方老师,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下面,一位读者江先生的留言:


“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点燃良知的烛光。不必奢望炬火,燃起烛光就行。良知的烛光多了,不要说达到大多数,即便刚够四分之一,就很了不起了,就是划时代了。”


公民是民主社会的主体。民主是五四运动的舶来品。


五四前夜,西风东渐已半个多世纪,为了诠释“民主”的词义,翻译者在洋洋数十万言的汉语词库中颇费了一番踌躇,最后只好根据音译称之为“德先生”,听上去像是位穿西服的洋大人。


1919年,陈独秀最先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德先生”与“赛先生”。从此,民主与科学这两面五四精神的大旗正式在中国飘扬。


穿着洋装的“德先生”来到中国,着实让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兴奋了好一阵子。他们在专制土壤里播撒民主的种子,以生命和热血浇灌培育,却收获一茬茬暴政。


民主究竟是什么模样?


民主最终要落实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证件,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不会有人插队。公务员不会给脸色看或刁难。办好了事情,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喝咖啡时,刚好看见市长走过,可以当场要一个签名……
(龙应台语)


更重要的,官员财产要公开,媒体对公权力能够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人格平等,权力透明,自由高效,监督有序……这就是老百姓感受到的民主。


今天,汹涌澎湃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培育公民意识的天然氧吧。民主这个穿着西装的洋大人终于可以穿上中国人自己的服装了!


重温陈独秀的新青年答辩书,百年时光如在眼前,五四使命犹在肩上: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在陈独秀一个世纪前的预言里,我看到了方方日记的走向与价值。围绕方方日记之争,恰是蒙昧与智识、野蛮与文明之争。中世纪黑暗在这里同样存在,而照亮黑暗的启明星已经启程,方方日记就是那启明之星,我们就是那紧紧跟上的一点点扩大的光亮!


是的,往前走,不推辞,不退缩。


我在初夏的北京,遥望武汉城里的方方,并祝她安康。


【作者简介】月华如水:坐标北京。六零后。媒体人。共产党员。方方日记读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