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辰
2001年底,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干了一件轰动国内IT圈的事:在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全部采购红旗Linux等国产软件,把微软踢出局。
俞慈声
事出有因,当时微软在协商中强硬表态:必须网上激活Windows XP,捆绑购买Office,不能降价。这实在让俞慈声无法接受。另外,北京市科委也想扶植国内软件产业。
平地一声“惊雷”。微软第三号人物克瑞格·蒙迪迅速来华四处游说,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写信给北京市长刘淇,为微软辩护,并施压处置俞慈声。
当时,正值北京冬天最大的一次雪,十余位院士联名上书朱镕基总理,为俞慈声说情。其中两院院士张效祥中将第一个签字,倪光南院士也签了名。
据说朱总理看到十多位院士的联名,一时动容。想十五年前,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背景下,上书启动863计划时也仅仅只是四位院士联名。
但接着,微软撤掉中国区总裁高群耀,宣布唐骏“临危受命”;然后基辛格访华,与国家领导人握手。在中美《上海公报》签订30周年之际,他们的斡旋点不在北京市政府,而在更上一层。
史蒂夫•鲍尔默
最终,第二年6月,时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来到中国,在唐骏的说服下,与国家计委签下了62亿元的合作协议。媒体一时宣称唐骏“再造微软中国”。
尽管第一个吃了螃蟹,但北京市政府并不好受,使用问题接踵而至。于是俞慈声又分别启动“扬帆计划”、“起航计划”,以改善软件的适配、移植和Office不兼容等各类问题。
在这场博弈中,尽管微软在三年后“翻盘”,但俞慈声代表首都政府的“挂帅”,以及两项补救措施,构成了对微软中国影响深远的有力一击。
实际上,除了“北京市政府采购事件”,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开辟和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激情抗争和艰苦卓绝的故事。
计算机事业奠基
01
冷战初期,在西方国家重重封锁下,新中国“一五计划”以及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侧重基础性重工业。科学技术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和发展。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结合“三钱”等中科院和苏联专家意见,开始主持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推动“向科学进军”成为全国行动口号。


然而,两个月后,周总理接见受邀来华的16位苏联专家时发现,名单中有6人是从事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等新技术领域的。这引起了他的思考。
在让了解情况的两位部长作一份报告后,周总理得知,美苏等国已将电子计算机看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装备,并且在大力开发和应用这项技术。
当时,除了美国、苏联和英国已经试爆原子弹外,美国更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在弹道飞行、飞机设计、电报密码和经济分析等多个军民领域。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空白。
强烈的紧迫感来袭,于是周总理下定决心大力追赶。他指出“十二年规划”仍偏重传统产业的问题,并选定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四项,作为科学规划的“紧急措施”。

1956年,周恩来在中南海和著名教授马大猷(右一)、梁思成(右二)、孟昭英(右三)讨论科学规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