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岑雅晴
编辑 | 阿海
正在使用微信的你,对以下尴尬的场景并不陌生!
看到消息会下意识用「意念」回复对方,并误以为自己已经打字回复了。直到对方来质问「你为什么不回复我?!」,打开对话框一看发现:原来真的没有回啊……而发消息的人也会因此忐忑不安或急躁愤怒:为什么不回消息呢?!
别担心,这不是什么灵异事件,更不是什么绝交信号。这只是当代最常见的社交行为之一:意念式回复。
意念式回复是一项现代社交回复新技能,用已读来代表已回复。
已读不回的人有苦难言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用「意念」回复别人的时候。当这种「超能力」发挥作用时,必然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试着一起了解该行为的动因,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应对「意念回复」引发的社交危机。
「意念回复」的原因有很多,但往往都和当代人的存在困境有关,那就是:太忙了!
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量为46小时,按照一周工作五天算,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工作9.2 小时。
不知何时起,朝九晚五已成了我们羡慕的生活状态,996也已成为相当部分年轻人无法拒绝的常态,而中青年们不仅要当社畜,还要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工作忙,生活忙,看了消息暂时没时间回复,或忙着忙着事后也忘了,已是社畜们的常态。
忙碌的不仅是人,还有我们的手机。资讯爆炸、信息过载,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
6年前,「信息过载」就被列为未来网络时代的四大问题之一。根据世界著名未来学大师、未来学奠基人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击》中的观点,无论个人、组织或国家都很可能会因信息过载而成为未来冲击的受害者。
《未来的冲击》中更是写道:「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
当我们拿起手机,看到微信消息显示是:999+,这时要逐条点开看并回复,不仅需要时间,还真要做好心理准备。
人很忙,信息太繁杂,用意念回复信息也是值得被理解的行为。但,也别忘了,还有一个或许我们都不愿直面的真相是:看了但不想回。
「非工作时间,我真的不想回和工作有关的消息。」
「某些人的信息就是不想回啊。」
「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信息,回了没意思。」
…………
这些理由看似是不礼貌的说辞,但背后却代表了人脑天然的「信息筛选屏蔽」机制运作。
信息爆炸时代确实会给大脑带来过大的负担。我们一天接触的信息量比原始先辈们一辈子接触的信息量还大,但快节奏的生活和海量信息也促使我们必须做出判断,「看了就是不想回」是为了让现代人忙碌运转的大脑有休息的时间,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为什么我的信息总得不到及时回复?
当我们质问别人为什么不回消息、总是忘了回消息时,还可以自问一下:为什么偏偏是我的消息不被回复?
通常来说,容易被「意念回复」的消息有以下几种:
1、非紧迫性消息
当代人的工作与生活信息交流几乎基于微信。面对繁杂的信息,在回复前往往会按紧迫性进行优先级排列,有些不需要立刻回复的信息自然就会被靠后。而之后忘了,也是常有的事。
2、“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复”的信息
八百年不联系的人,突然冒出一句“在吗?”,然后便没了下文。
这种时候怎么回复呢?虽然看过了,但一时陷入尴尬,也不知如何回复才好,或许仔细想想也没有回的必要。
3、不重要的内容
一般来说,社交可以分为两种:「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前者注重的是兴趣,后者注重的是效益。研究认为,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便会减少共情社交,而更注重社交关系带来的效益,即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功利社交。
「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在学两件事,第一是不回微信。我的微信上有四千个人,每天晚上需要花上一个小时清理今天攒着没回的微信,几十条、上百条,如果觉得不重要的话,我并不会回这些微信。」
有效的信息传递是「功利社交」的基本前提,不仅是成功创业者,每个成年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社交多抱有一定的目的,如果信息内容不重要,那很可能被遗漏。
别让意念回复伤害人际关系
作为灵长类动物,人天生也是社会性动物,从古至今,社交都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当代互联网社交网络中,人们热爱分享与互动,会通过接收和回复别人的信息来建立、维持关系,这是出于人的本能去寻求安全感。而「意念回复」这样的行为却给人带来不安全感,甚至有破坏关系的风险。
针对由「意念回复」引发的社交危机甚至是亲密关系的破裂,有人建议让微信也开发像微博私信、line 一样的已读功能。但腾讯曾明确表示,微信不会有「已读功能」,团队说要给用户相对自由的权利。
这一理念或许也是我们需要明确的共识,即:回与不回都是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对方。
然后,当面对被他人意念回复的状况,可以先做一件事:分辨是「看了忘记回」还是「看了不想回」 。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你该如何应对这一社交危机。
面对「看了忘记回」的人,不妨谅解。正如上文已经分析过的几种可能情境,对方很可能不是故意,理解他人,也放过自己。
面对「看了不想回」的人,那就要重新认真地思考这份社交关系的未来。是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还是有默契地冷处理?在任何社交关系里,掌握主动权才能保护自己。
而已经习惯性用意念回复别人的朋友,不妨也多留一份细心的关怀。忘了回信息,事后最好主动解释清楚,于人于己都会更舒服。
当然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重要的紧急的事可以打个电话——这个似乎已经被认为是「落后」的通讯方式。
无论是「意念回复」别人还是「被意念回复」,需要分享的价值基础是:真诚社交。


你可能会喜欢:
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