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一位思考严谨,表达逻辑缜密的咨询人。她的录取分享一如她的申请材料,客观冷静的表达了她的所有感受和体验。
相信你读完这篇录取分享,也会一样感受到这样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第一轮,Jo顺利拿下了Tuck和Ross。
Jo的背景
“985”工科院校,硕士国内Top 4;
GMAT 720, IELTS 8;
Tier 2 consulting firm,提交时2.5年工作经验;
申请第一轮,拿到了Tuck、Ross
申请Timeline
首先,说下我的申请Timeline和所花费的时间:
2年前,刚工作的我就有将来读MBA的想法,所以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参加BBY组织的一些录取人分享活动。这是我申请的开端。
2019年初,我决定正式开始申请准备,到拿到offer正好一年,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2月、3月考过GMAT,没有考到能用的成绩;
中间有一段断档;
7月份我考出最终使用的分数(720);
7-8月我参加了BeBeyond的workshop,梳理了一些过往的经历,为写essay做素材准备;
9月上半月我考完雅思,确定选校,完成简历,跟推荐人聊好推荐信。
9月下半月连着十一请了两周假,network校友,集中写完了两所学校的essay并提交。
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准备和进行各种面试,
12月中旬拿到offer。
除了提交前的两周是休假准备申请,其它时间段都在上班,基本上只有周末和每天大概能抽出来的一小时可以用来申请。
720,还要不要再刷分?
正如我上文提到的,我在7月份考出了720的成绩。这个成绩对于咨询背景申请人来说不算什么高分,当时我需要做出决定,继续刷分还是用这个成绩申请。我在和James确认之后,我决定信任詹叔的专业判断不再刷分,而是把时间尽力分配到essay准备上。事实也证明,这样的精力分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的申请之路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申请之路,有四点很想和大家分享。
1.前辈的成功之路,很难直接复制
在申请过程中,写essay是最难最耗时的部分,需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是申请的基石。包含了:why MBA, why now, why school, why me (leadership及其它自我认知), career goal。这些问题每一个都不容易回答,尤其是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目标的部分,相互组合起来还要能形成一个很突出的申请人形象。对于我来说,摆在面前最大的担忧就是:国内本硕,2年tier2咨询公司的工作经验,这样的背景在MBA申请人里太过“正常”了,我要怎么突显自己?
我听过的录取人分享会给我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在corporate工作的成功录取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给自己的公司或部门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然而作为一个工作2年的咨询顾问,我很难说自己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影响,也很难看到很多项目交付报告之后,分析结果会被如何应用在客户的日常工作当中。
我也曾经向一个公司内去读MBA的前辈请教。但是发现即使是一个公司内的咨询顾问,大家也有很多个体差异。从性格到经历上方方面面的不同,导致很难用跟别人相似的路数来总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2.思考进入瓶颈时,更需要尝试突破性的方法
对于BeBeyond的信任是在参加录取分享会时积累起来的,录取分享上的优质内容让我很有收获。促使我在思考遇到瓶颈时来寻求帮助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我觉得对我很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团队一起头脑风暴讨论难题,最终推进项目。同样我也很期待在BBY的workshop形式里,能够得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年限的小伙伴的解读和input,得到更多看问题的新视角,帮助我打破一个人没有办法突破的思考瓶颈,帮助我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自己。另一方面,申请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工程,有节奏地和团队一起去做这件事也是我非常在意的。
3.申请的正确认知很重要
随着申请的推进,我发现我之前对于申请的认知是有局限的。
首先,申请的核心并不是快速展现一个闪亮的简历,而是让AO能够理解并认同一个有成就有潜力的人。为了能够让AO理解自己,讲述自己的关键就不在于“我让部门的销售翻了三倍”,而是我为什么在意部门的销售,又是怎么具体思考和行动的。所以哪怕是故事“小”到在项目上推进了方法上的突破,或者改善了团队的沟通,只要背后的叙述清楚而有逻辑,都有机会让AO理解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性格特点。我跟BBY的小伙伴们讲述这些工作上的“小事”,一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过程叙述和记忆碎片,但随着大家的提问和讨论,我逐渐能看到大家听不懂的点、感兴趣的点、和我理解的不一样的点。我会发现这些“小事”背后有些决策点的考量真的跟别人有所不同,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模糊到清晰,最终神奇的形成了可以拿来展现我的一些特质的完整故事。
其次, AO确实是想把申请人当成“人”来理解,而不是当成“雇员”来理解。所以工作成就之外还是有很多展现自己的素材。我见到过团队里的小伙伴有很精彩的家庭故事、兴趣爱好、人生经历,都能以某种方式成为essay的主要素材。我自己也联系到了很多自己上学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经历,发现能和工作经历结合到一起,讲述一个自洽而且立体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对申请叙述的理解发生转变之后,配合实际迭代essay的执行,就是一条通向产出高质量essay的稳健道路。在一遍遍迭代的过程中,请小伙伴看究竟是在自嗨还是其他人也能看懂并产生认同,请经验丰富的詹叔把控是平淡无奇还是已经有力的展现了自己的特点。虽然申请过程的开始是对自己“正常背景”的担忧,但申请走到中途,发现还是能产出表达自己最好最认同的一面,并且相信能让AO读懂理解的文章的。至于结果如何,就看和这个学校的缘分了。
4.要学会战胜申请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虽然回头来看,对申请理解的转变,是我打消对“正常背景”的担忧和疑虑的关键;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直到拿到结果的最后一刻,人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紧张和担忧情绪的困扰。在战胜这种情绪上有两件事情帮助了我。
一是某次有位朋友给我讲述他申请国外学校的过程。在过程当中受到了很多次挫折也产生了很多情绪,但是当他最终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专注投入到申请工作上的时候,成效是最好的。这个观念对我来说很受用。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写作、整合素材的过程中,也是心情平静的时候效率最高,写出来的东西最清楚也最有表现力。如果想着这样写AO肯定觉得很普通,或者那样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时间肯定不够了,那么无形中会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并不能投入到思考和展现自己的过程当中。
二是尽可能利用好BeBeyond的支持网络。BeBeyond在一些技术细节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比如规划申请时间线、修改简历、准备面试等。这些技术细节的准备都会有培训师领着一个团队按照有规划的时间线来进行。只要跟好这个节奏,会觉得自己每周的申请工作都有推进,感觉比较安心。另外一同申请的小伙伴们是我当时最强的支持网络。现在想来有一个一起准备申请的群,可能就像MBA跟同班同学一起找工作一样,大家会一起共享信息,互相反馈essay,互相模拟面试。在同一个BBY community里,有R1拿到offer的申请人给R2接到面试的小伙伴分享面经,甚至有去年的成功申请人给今年申请的小伙伴提供信息和建议。
更多想说的话
申请的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细节很多、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的工程,每个人都会面临属于自己的挑战。我建议跟我有一样担忧的小伙伴,通过尽力思考和输入输出,拓宽对申请的理解,找到讲自己故事的好角度。
多一点勇敢,少一点自我怀疑,规划好时间,并且交一些朋友,一定会有一个有收获的申请历程。
祝大家今年申请顺利!
其他申请人的故事:
我们的5月班和7月班正在招生中,详情请看:
如果你想咨询BeBeyond申请辅导的细节,想要获得针对你个人申请疑惑和定位的专业解答,推荐预约我们的免费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