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941 篇文章
Photo by Chris Sabor on Unsplash.
作者:Coach Nancy,大学老师,Fortune School主创,专注于女性心灵成长和财商提升。善于在亲密关系中认识和提升自我。作者公众号:FortuneSchool2016(ID:Fortune_School)。
从小到大,不知道见证经历过父母多少次的争执吵闹,对争吵根深蒂固的印象便是:糟糕的,混乱的,容易让人情绪失控的。所以在我的认知里,想要有一段和谐的关系,就要尽可能避免争吵,避免了争吵也就避免了麻烦,避免了压力,避免了烦躁不安的愤怒情绪。
怎么避免呢?很简单。
有怒气?憋着。有想法?忍住。有需求?自己解决。慢慢地,所有憋住的情绪,忍住的想法和自给自足的需求,虽换来了表面的平静,却划下了心理的鸿沟。最亲密的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谁也不敢释放出内心的恶魔,谁也不敢赤膊相见拼个你死我活。
一、什么是争吵?
跟阿根廷老师学探戈的时候,有一节关于舞伴之间配合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
探戈里面,永远是男伴负责引领,女伴负责跟随。可现实却是,男伴失去了引领的自信,女伴缺失了跟随的决心,本应该是拥抱至深相互亲近的两个人,在一段音乐里各自跳着各自的不确信,最后丢失了最宝贵的连接感,两个人的探戈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不由让我想起现实生活里貌合神离的两个人。
练习的时候,老师说,You Should Fight!面对面,中心对中心,想尽办法跟住你的舞伴,想尽办法让他看见你的存在,用你的决心和渴望与同伴正面交锋。如果你没有 Fight,说明你不在乎,没有真正想要和对方跳在一起。
▲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原来 Fight 指的是正面面对,不回避。不回避身高、力量的外在差距,不回避经验、技巧的不自信,不回避情绪上的“不想跳”,不回避可能会被踩脚的风险和伤害。
Fight 是一种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底气与自信。不管环境怎么样,我就是要想尽办法跟你跳。
舞蹈里的争吵是为了真正跳在一起,感受真实的拥抱与连接。现实生活不也是如此?
可为什么一回到亲密关系,好好吵一架就那么难呢?要么吵到伤筋动骨伤心伤肺消耗感情,要么对争吵视如噩梦唯恐避之不及,宁死不吵憋出内伤。想要吵出“亲密感”,先得破除我们对吵架的常见误解。
✘ 误解一:吵架就是发泄情绪,挑起争端
✓ 正解:吵架是为了尊重和维护内心的界限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条隐性的接纳线,争吵的实质就是我们感受到对方“越界”了,出现了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和事情。接纳线是个人的纯主观感受,无所谓好坏,也无关乎事情大小是不是值得起冲突。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如何去应对。
我在发表文章过程中曾收到一条陌生的留言:你还是跟你老公离婚吧,太他妈可怕了,简直是一女魔头。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走在大街上莫名被人扇了一巴掌,心里各种念头和滋味:“这是怎么回事?是我的文章写的有问题吗?对方怎么会有这种判断,说出这样的话?”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我心里的不平静谁来做主?怼一句试试谁怕谁?又何必挑起口水仗。
正在纠结是进?是退?脑门儿里冒出一句话:我自己的婚姻,拒绝被人指(指)(点),好走不送。冷静理智地回应,既尊重自己的界限,也不去恶意伤人,不仅消解了我所有的不快,更让我有种维护自己的自豪与自信。之后的结果是,对方的话语和态度明显礼貌、软化了许多。
回到亲密关系,如果我们用一味忍让去回避冲突和麻烦,事实上并没有尊重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意愿,不仅难以获得理解,甚至会积压更多的情绪,导致更大的冲突。Fight 的前提是,我敢于尊重和维护自己。
▲ Photo by Jonathan Klok on Unsplash.
✘ 误解二:吵架就是相互指责,宣泄不满
正解:吵架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渴望和需要
我曾因老公没及时洗碗多次与他发生争吵,几乎每次都是我指着手催促着他:“你怎么还不去洗碗?”他则是一脸不爽,背对着我:“你怎么那么爱唠叨?”(言外之意,这点屁事你管的也太宽。)
为啥谁洗碗,谁做家务,谁做饭这些日常的零碎小事总是会引发不断的争吵?我们到底在意的是什么?
拿洗碗来举例,我在意的是整洁吗?如果是为了保持家的整洁,那是不是只要有人去做就行了,不管是我,是老妈还是老公,或者是请个保洁阿姨,只要有人干这活,解决这事就好了。可为啥我非要坚持老公洗碗,跟他一作到底?
原来我在意的并不是洗碗这件事,而是他是不是一如既往地爱我,心疼我。理由是,结婚时,他曾许诺家务活他干。(也不知多少男同胞夸下海口,追悔莫及。)
说到底,我想要的是他的珍惜和关爱,而洗碗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看到这一层,跟老公表明心意,达成一致。也就不再因此引发争吵了。
所以,无论事情大小,我们要关注的是争吵背后内心真正的渴望。找到源头,也就明白我们不接纳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什么而吵了。
▲ Photo by Catt Liu on Unsplash.
✘ 误解三:吵架就是争个你错我对,你输我赢
✓ 正解:吵架是为了增进理解实现双赢
为了改变老公爱玩游戏的毛病,跟他斗智斗勇了大半年。我的主观理解:玩游戏就是不好的,老公玩游戏就是浪费时间不学无术。结果很多次的争吵我们都陷入到:“你能不能不玩游戏,干点正经事”和“我玩游戏怎么了,你能不能不要管我”的相互 PK。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赢不了谁。
争吵当中我们时常想要说服和改变对方,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证明自己(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认可我说的),表达反对(你是错的,你这样不行,必须要改变)
但凡抱着对错输赢的争执,企图通过争吵来说服改变对方,就已经把两个人拉向了彼此对抗的关系立场,注定不可能越吵越亲密。
▲ Photo by Thomas Kinto on Unsplash.
衡量一次争吵是不是亲密争吵,可以看看吵完之后,我们是不是更加了解彼此,更加信任、安全而亲近了?如果不是,仔细想一想,你吵架时的目标是什么呢?如何通过吵架来实现双赢和理解?
二、亲密争吵的首要原则:我的情绪我负责
真正伤人的不是吵架,而是争吵中被情绪捆绑的我们,丧失理智歇斯底里地指责、攻击、咆哮、辱骂,甚至在情绪的升级裹挟下大打出手。避免伤害的前提是,我们懂得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对情绪负责的第一步:识别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在冲突和争吵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而直接的情绪是:愤怒,然而愤怒只是冰山上的一角,真正影响和左右我们行为的,是隐藏在水面下看不见的更深层的情绪。
有一次我因为先生看球,跟他发生了非常大的冲突,吵到最后我心里非常的失落和怀疑自己:天啊,这是在干嘛,我们怎么会为了这么小的事情大动干戈?直到我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并盘点了我所有的情绪和想法。
才发现,愤怒背后我有着深深的恐惧,害怕他不能接受一个发脾气的我,害怕我对他没那么重要(看球居然比陪我还重要?),害怕他没那么在乎我的感受。我越害怕就越愤怒,越愤怒就吵的越大声,越大声就希望他越能关注到我。结果是,我用愤怒把他越推越远,却不知是恐惧在作祟。
每一个愤怒背后都伴有对另一半的期待和非理性的猜测与担心,所有的情绪都源自内心未被满足的需要。我们越了解自己的情绪,就越懂得认识自己,越明白在一段关系里我们真正在意和想要的是什么。
建议大家日常多做一些关于情绪的觉察练习,比如此时此刻正在看文章的你,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好奇有趣,产生了愉悦和共鸣?哪些地方让你烦躁不安,不明觉厉很无趣?这些情绪,表明你看中什么?想要什么?
▲ 图片来源:The Gottman Institute。
第二步:接受所有的情绪,放下对情绪的控制
当你想要控制愤怒的时候反而变得更加愤怒了?想要控制恐惧的时候却更加恐惧了?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有“存在”或“消失”两种状态,任何情绪都会自然地产生和消失。当我们抱着要控制情绪的信念时,默认的假设是“这个情绪是不好的”,于是产生了对恐惧的恐惧,对愤怒的愤怒,在原有的情绪上又包裹了更多的情绪,反而阻碍了情绪的自然消减和流动。
对情绪负责的态度是,我不否认我的情绪,不评判好坏,也不怀疑“应不应该”,更不会试图控制“让它早点消失”。感受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步: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情绪需要被识别、看见和表达的。我们习惯了情绪化的争吵,却很少在争吵中培养表达感受的习惯。对情绪负责任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我看见我的情绪,认可我的情绪,并且以“我”为主语进行表达。
愤怒时,是“我很愤怒”。伤心时,是“我很伤心”。避免说“你让我很愤怒”,“你伤害了我的感情”。以“我”为主语,表明的态度是:这是我的情绪,我愿意为自己的感受和不满负起责任。我想让你了解,我感受到了这些。
而“你”开头传递的信息是:是你导致了我不好的感受,这些情绪是你的责任,你的错,必须由你来负责解决。把情绪转接出去,不仅放弃了我们对自己的主导权,同时也是对对方的评判指责,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御反应。
直接表达情绪和感受不仅能减少我们情绪化的反应,也会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更加接近的同时,激起对方的同理。
如果还没学会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就是急火攻心气的要命,想大吵一架咋办?
我通常会很大声很大声地对着老公大吼:“我现在很生气很生气,你赶紧滚到我身边来!!!我要跟你大吵一架!!!” 当我很直接地说出愤怒,并明确提出“吵架”的需要时,怒气反而消减了大半。而老公听到这样的“吵架”邀请,也乐得屁颠屁颠地滚到了我身边。
更进一步的,我还会让他滚得离我近一点。打着吵架的幌子卖着撒娇的欢,气也出了,心也顺了,干嘛不试试呢?
▲ Photo by Nathan McBride on Unsplash.
三、亲密争吵的实践技巧
分享一个我改变老公玩游戏的吵架实例,亲身示范吵架心法和技能,如何从完全对立的观点,吵出信任、理解和亲密。
1、前情提要和错误示范
宣战方:老婆
诉求:老公必须听我的,不再玩游戏
心理状态:一见老公玩游戏就焦虑不安,烦躁、愤怒
内心渴望:需要关注,需要爱,需要更多的陪伴
擅长吵架技能:评价、支配和显示优越
技能效果:激发老公强烈的防御反击,沉默应对,吵不出结果也改变不了老公,最后是越战越挫败。
“你(玩游戏)怎么这么不务正业”(评价)
“你不能再玩了”(支配)
“你应该像我一样多读书进步”(优越)
接战方:老公
述求:老婆别管我,让我安静玩游戏
心理状态:老婆一吵吵就各种心烦、焦虑和压力
内心渴望:需要自由和放松
擅长吵架技能:回避,回避,回避
技能效果:激起老婆的穷追猛打,结果是关系压力越来越大,游戏时间越来越长。
2、亲密争吵五步走
为了扭转争吵局面,改变和老公的关系状态,我又重新升级了新的吵架技能。
第一步:放下评判情绪,建立相互理解的关系基础
以往我一直抱着“玩游戏是不好的,老公玩游戏老公就是不好的”强烈评判情绪,不仅吵得两败俱伤,我的情绪也持续升级,从烦躁不安上升到愤怒、焦虑,甚至是悲伤、难过。在教练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尝试放下评判,客观地去看待“游戏”这件事情。为此,我破天荒地让老公教我玩游戏,跟他一起体验了一把游戏的世界。
这才发现游戏的好:它不仅考验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观察力、思考力,应变技能,对作战心态也是极大的挑战。而先生极其享受游戏体验中的专注投入和放松,这是我以前从未了解过的。
这段共同玩游戏的经历,不止是颠覆了我对游戏和先生的认知,甚至撬动了我的三观:未曾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下判断。想要改变一个人,先要了解一个人。
第二步:确认我的问题和沟通目标
游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和困扰是,它减少了我和先生沟通相处的时间。我真正想要通过吵架实现的目标,并不是形式上的“不要玩游戏”,而是“增加陪伴的时间和质量”。
沟通的目标清晰了,争吵的内容、重点、谈话的立场和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接下来是如何去表达。
第三步:表达我的感受和内在渴望
“玩游戏也有它的好处,这我能理解。但我不舒服的是,你长时间玩游戏,我们都没时间交流了,让我感觉被忽略,心情失落,也很生气。我希望回到家我们可以多聊聊。”(我渴望陪伴)
有了关系上相互理解的基础,先生听我表达完明确的感受和需要,自然也同理很多,当即表示减少游戏时间,增加相互的陪伴。
第四步:确认和倾听他的感受与渴望
“你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想通过玩游戏来放松是吗?”
当我用好奇倾听的方式,而不再是以往夹着优越感评价支配的方式去表达时,他也卸下戒备,陆陆续续向我述说更多心里话。
原来,工作进展不顺,生活缺乏动力,回家面对紧张的关系也有压力,游戏成了避风港。(他渴望放松)没想到这么轻轻一问,问出这么多我未曾了解的信息。
第五步:头脑风暴,寻求合作性的解决方案
“有没有什么法子,是既能让你放松,又能增加我们陪伴的时间和相互的关系?”(如何实现我们共同的渴望)
我俩头脑风暴想了想,还真想出不少:健身,散步,读书。反正一块儿干点什么,对彼此的生活有参与,总比各干各的强。
这样五步沟通走下来,游戏再也没成为我们关系中的第三者。而我和先生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理解、亲近和亲密。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争吵的目标不是为了强求对方做出改变,满足自己的渴望和需要,而是面对不同的价值需要,我们如何尊重和了解彼此的不同,最终实现关系的共赢。
▲ Photo by Josh Felise on Unsplash.
四、亲密争吵的最后大招:共建关系角色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吵架时候的我,你觉得像什么呢?”有一次我问了老公这个问题,他给出了非常诚实的回答:“你像一把机关枪。”
我又问:“那你像什么呢?”
他答:“我像被你打的靶子,毫无反击之力。”
我:“如果不想当靶子的话,你希望自己是什么呢?”
老公:“我好想做一个防弹衣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打出来的子弹反弹到你身上,让你知道有多疼。”
我:“那你为什么不做防弹衣呢?”
老公:“因为太疼了,我不想让你疼。”
听完我既感动又惊讶,反思自己:我总是嫌弃他闷声不吭不跟我吵,没有互动和撞击,像极了原地不动的靶子。没想到这里面也有我的责任,谁让我把自己变成了一把机关枪呢?
如果不是机关枪,我又希望吵架时的自己像什么呢?
比如,打水战的水枪?想象着把说出去的言语变成水珠打在他身上,把吵架当做一种嬉戏玩耍,是不是他也会变成水枪,跟我打成一片呢?
如果不做靶子和防弹衣,他还可以做什么呢?
争吵中的角色往往是由我们相互的影响形成的,不同的角色又奠定了我们关系互动的方式。你扮演的是说教的老师,他很可能是反抗的学生;你是想要捕猎的大脸猫,他可能是四处躲藏的米老鼠。甚至有朋友跟我说,争吵时,老公像一面墙。我问:“那你像什么呢?”
“像一把电钻,想把墙撬开。”说完她也惊讶地笑了。
角色比喻,不仅能让我们更形象具体地同理到对方的感受,也能帮助我们跳出迷局,看清自己在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到底什么样的角色能帮助你们自由平等地沟通,吵出“亲密感”呢?试试跟 TA 一起,设计你们独有的角色脚本吧。
「诺言」说:
看完 Nancy 的分享,你是否也想到了你自己?也有属于你的经历想分享给我们?
(如果愿意的话,欢迎来留言区聊聊吧~)
也许,从来都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婚姻和感情都需要用心经营,这些智慧不能仅靠外界赋予,更要靠自己觉察。本文来源于 Nancy 在「诺言」社区的直播分享,有诺友在看过直播后,也立刻把这种智慧运用到了自己生活中去,改变也在一点一滴发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诺友们看完 Nancy 直播后分享的动态截图。
诺言社区里,不仅有来自作者们的线上直播分享,还有有一诺亲自打造的诺言课程帮助大家构建知识体系和提升学习能力;有线上读书群、学习群、线下聚会和活动,与同频的诺友分享生活点滴,交流人生感悟,成长路上不孤单。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加入社区 : )
▲ 进诺言,扫码减免 50 元。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