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帝按
近期票帝一直在“马不停蹄”分享各种消息,归纳各种回国的方式。但在繁忙的途中,也要稍微沉淀一下,思考一下新冠会如何改变航空公司和我们的未来的出行。
Bloomburg彭博社在2020年4月24日发表了题为《新冠将会如何改变航空公司和我们的出行(How Coronavirus Will Forever Change Airlines and the Way We Fly)》的文章,票帝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了部分翻译,并加上了自己部分,供大家参考。
英文原文在“阅读原文”里面
——从票价到目的地,从航线到飞机客舱的布置,当我们重启旅行的时候,也许会发现一切变得大不一样。
        不经意之间,新冠病毒疫情给我们展现了航空旅行的新面貌,更少的航班、更高的票价,以往淡季2000人民币可以飞个往返的美中航线,现在3万人民币才能买到一个单程,还倍感幸运。不少国家都收紧了旅行政策,无论是健康状况,还是旅行证件,办理值机手续的步骤愈来愈繁琐。在死寂的机场内,防护服、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这些行为已经体现出工作人员和仅剩的少数旅客行为模式的变化。不过这些只是连锁反应的开端,而在出行限制政策松动之时,几乎航空业的每一个方方面面几乎都将被触及。
(英国航班的一班航班,乘客寥寥无几,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达美航空CEO Ed Bastian在发送给雇员的一封信中说到:“我们需要准备好迎接一个动荡、缓慢的恢复过程(choppy, sluggish recovery)——即使在病毒已被控制之后。我估计这个恢复期将长达2-3年。”
        回顾过去十年,航空业持续的扩张几乎成为了战后和平年代最大的文化和经济现象之一。航空旅行的爆炸式发展缩小了这个星球,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数以百万计的“第一次飞行”旅客,同时将各种各样的家庭分散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不过这个状况仅仅在几个月内就已经被新冠病毒所终结,以上的这一切都被按下暂停键——根据Cirrium公司的分析数据,航空公司从一月开始到目前砍掉了超过70%的客座量。
        至于何时人们将会重新接受进入狭窄的机舱环境中,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通过国际航协IATA的一项调查,有40%的最近旅行者表示将会至少在病毒得到控制之后再等待6个月才会重启飞行。达美航空、美联航已经早早的将客舱内所有的中间座位锁定,为现在为数不多的旅行者提供社交距离上的保证。而大韩航空的空乘人员现在则装备了护目镜、口罩、手套和防护服。
(日本,泰国,北京,首尔,各种因为疫情而生的“新景”,图片来自Getty Images及Bloomberg)
后疫情时代的机舱
        票帝一直细心观察北美几家大型航空公司的机队情况,过去的几年见证了北美航空公司肆无忌惮的机舱更新计划:头等商务舱越改越豪华,普通经济舱越来越挤,额外冒出来的超级经济舱产品则试图弥补以上两者间逐渐拉大的中间地带,攫取更多的利润。这一切在后疫情时代,不会停止,甚至会变本加厉。除了客舱设置,航空公司可能将会向经济舱乘客开始额外收取行李、大空间座位以及餐食的费用。依据IATA的数据,就机票以外的附加费用而言(如选座费等),航空公司平均在每个乘客身上只能赚到3美元。在欧洲与美国,平均从每位乘客赚取的附加费用已经分别达到了5美元和17美元。要不了多久这些变化会慢慢出现在亚洲——全包含类型机票最后坚守的阵地。
(芝加哥,美联航维修机库,颇有一丝萧条的味道,图片来自网络)

        疫情恢复期间,航空公司需要争夺有限的乘客,因此低价机票目前仍然可以找到。同时中国一些繁忙航线的流量已经从2月最低点上升了至少7%的事实也给未来带来一丝曙光。IATA的首席执行官Alexandre de Juniac表示,佩戴口罩可以安抚乘客们,但留空所有的中间座位则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么做大大减少了最大可用座位数,甚至低于盈利点。
        其实整个航空业也曾经经历过暴风骤雨,但从来不像这一次这般强暴。全球26000架客机有三分之二已经停飞,2500万个就业岗位处于风险之中。IATA已经警告各大航空公司将面临销售收入3140亿美元的跌幅,有一半的航空公司将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在2-3月内破产。
(哥伦比亚航空成批的飞机趴窝,图片来自Bloomburg)
        英国的EasyJet航空公司已经让他们的数据科学家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来模拟何时客流回升、回升到何种程度、最适宜的价格以及如何使航班开始盈利。CEO Johan Lundgren在介绍以上建模时说,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是我们需要弹性来应对。其实这些问题,对于航空业的所有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
针对乘客的检验
        一种担忧是旅客有可能被不同国家的健康政策所影响,特别恢复开放过程的不同步,可能会对乘客的旅行造成影响。正如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机场安检级别显著提升一样,旅客在后疫情时代有可能会面临诸如体温检测之类的检查,抑或是需要提前准备健康证明才能出行。这些都将耗费大量时间,将航空旅行复杂化。目前,入境香港的所有乘客都将在香港机场临近的国际展览馆接受新冠检测,结果无异常方可离开,而在一种准确率高、用时短的检测方法显然是解决后疫情恢复期客流逐渐增加的好办法。如果新冠病毒传播的威胁一直存在,那么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会不会成为标配,就像现在的举手投降X光扫描一样?
(香港当局在博览馆设立的入境旅客检测设施,图片来自网络)

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航空业格局
        由于外交、经贸、旅游等行业带来的航空旅行的必要性,正迫使各国政府出手挽救航空公司。上周一,美国财政部向航空公司下发了第一轮的补贴。同时,维珍澳洲航空公司由于无法确定政府的资助而宣告破产托管,在最终倒下之前,该公司曾经8次上诉以求获得财政援助。
        更多的航空公司正向着倒闭的方向迈进,则意味着竞争将会减少。大型的低成本航空和载旗航空们也许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其中不少将会以部分由政府控制的形式存在,或是亏欠政府大量的现金。因此他们极有可能削减勉强盈利的航线同时上调价格。不完全成熟的航线,包括伦敦-新奥尔良、阿姆斯特丹-盐湖城等将会是第一批被腰斩的航线。而在过去几年大力扩张的中美航线,成规模的Scale-back将不可避免。
重新审视出行的必要
        这次的疫情催生了大量的视频会议,也因此让大家重新审视出差的必要性。我们真的需要乘坐飞机,到达客户公司现场,亦或是当面会见合作伙伴开会谈生意嘛?在欧洲大陆和中国,发达的高速铁路网络会进一步蚕食1000公里以内的市场。而飞机固有的高碳排放在当今环保理念越来越被重视的环境下,会越来越吃亏。
最终的反弹
        目前疫情正在发展之中,因此很难预测最终的结果。但是纽约ICF咨询公司的航空业专家 Jared Harckham认为至少确定的一点是当旅行禁令被取消,被压制的探亲访友的需求将会反弹。而悉尼大学商学院的交通与供应链管理教授Rico Merkert,则认为当航空公司略微降价吸引旅客的时候,关于清洁卫生的担忧将会渐渐散去。他认为由于很多航空公司在疫情期间发放了大量的代金券,使得基础的出行需求一定会存在。
        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旅客将会需要为航空公司与航班的新常态做好准备。由于总体运量的下降,航空公司将会更加中意波音787或空客A350这样的大中型客机,而不是像A380这样的巨型客机。由于竞争对手的枯竭,从未听说过的结盟将会在大型载旗航空中出现。总体来说,整个行业将会看起来完全不一样,有可能与很久以前一样。
你会怎么看?

你会什么时候考虑出行呢?
加油

<华丽的分割线>


长按二维码,关注北美票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