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这两年,台剧在社会议题方向摸准门道,创作出了不少直击社会痛点的上乘之作。

如今,时隔一年,台剧又祭出了一部大尺度爆款剧——

谁是被害者
《谁是被害者》是Netflix新推出的台剧。

在此之前,Netflix曾先后布局过三部台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彼岸之嫁》),可它们无一例外,都陷入了口碑扑街的尴尬境地。
之所以会落得如此,追根究底,主要还是国外流媒体平台对华语文化水土不服。
《彼岸之嫁》
有了前三次的失败经验,这次台湾制作方终于重新拿回了剧集内容的主导权,只将全球独播权出让给Netflix。
经由这种合作,Netflix终于凭借该剧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拿到一个还算体面的评分——豆瓣8.1
《谁是被害者》由台湾推理作家天地无限创作的小说《第四名被害者》改编而来。
全剧集结了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郑人硕在内的多位台剧熟脸。
其中,林心如还以彩蛋身份,在剧中惊艳亮相。
虽然她戏份不多,但却极具颠覆。不但裸妆、扮丑,而且还歇斯底里地咆哮,将角色的疯魔状态刻画地入木三分。光看剧照截图,就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华语悬疑剧,《谁是被害者》在暗黑剧情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猎奇与重口并存,尺度与深度齐飞。
全剧一共8集,主要围绕一宗连环杀人案展开,案件中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死亡设定:王水溶尸、跪坐焦尸、水藻浮尸……
常常上一个案子还没理清眉目,下一个案子就接踵而至。剧情刺激,节奏紧凑,非常符合当今观众的看剧习惯。
全剧开场不到十分钟,就贡献出了一出惨不忍睹的命案现场——

过气女歌手苏可芸被发现在一家酒店的浴缸中死去,死状离奇可怖。

所有办案警察,都望而却步,目瞪口呆。

由于现场没有找到他杀的痕迹,所以警方火速定论,将苏可芸的死因判定为自杀

然而,就在案件即将告结时,鉴识员方毅(张孝全 饰)却猛然发现了尸体的蹊跷之处——苏可芸生前整过容,但这具尸体却并没有整容削骨的痕迹。
进一步检查取证后,方毅任终于得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答案。原来,浴缸中的这名死者,是一名男性。
案件就此反转,只有找到苏可芸,才能解开谜团。
可就在此时,苏可芸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了警方面前。

在一栋建筑工地里,她以跪坐的姿势,被焚烧得面目全非。

警方在凶案现场,只找到了一张名叫张聪健的员工卡。
与苏可芸一样,这个张聪健又成了下一个被害对象。
案件如黑洞一般,将所有人裹挟其中。
谜团越扯越多,让人捉摸不透。这些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幕后凶手是谁?凶手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

为了解开案件真相,两位主角暂时达成了同盟——鉴识员方毅任和记者徐海茵(许玮甯 饰)
这两位主角,都不是社会当中的“正常人”。
“天才”鉴识员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
属于自闭症的一种。

他兴趣狭窄,性情孤僻,娶妻生女后因为个人原因造成妻离女散。直到十多年之后,他才经由这起连环杀人案追查到了女儿江晓孟的下落。为此,爱女心切的他,决定隐瞒线索径自追查。
社会线记者徐海茵,童年时曾经历过一场自杀未遂。父亲因生意失败,企图带全家人自杀,结果她自己侥幸生还。
长大后,她成了一个八面玲珑的女记者,为了博眼球和流量,常常不择手段,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缘。

调查过程中,两位主角很快便通过数起命案拼接出了它们背后的潜在规律:
每个受害者都是通过死亡完成下一个受害者的遗愿,每个受害者生前都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遗愿,成了他们联结彼此的重要纽带。
苏可芸的遗愿,是希望自己的新专辑能够被报道。溶尸案一出,苏可芸"死亡"的消息,一夜之间就称霸了媒体的头版头条,而她的愿望也被顺利达成。
心愿达成后,苏可芸以自焚的形式,帮地产销售张聪健完成了他的心愿。
张聪健是某公司的销售红人,此前他经历了资本的严重剥削,需要面对加班、拖欠工资、因病劝退等各种压力。
他曾经申请劳动保护,但无奈人微言轻,未能引起他人重视,直到焦尸案曝光,他的遗愿才总算得以达成。

以此类推,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起连环杀人案打从一开始就是一起有预谋的串联作案。凶手以完成遗愿为由,以自己的方式践行“正义”,为这些穷途末路的人奉上一场盛大的死亡。
而《谁是受害者》的野心,至此也开始逐渐显露。
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该剧也有着从写实入手,针砭社会、为小人物发声的强大野心。
剧集进入后半部分,全剧的重心和视角全都开始往“被害者”身上偏移,谁是凶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正如剧名“谁是被害者”
所说,这部剧的真正出发点,其实就是为了讲述这些受害者。

他们每个人,生前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梦想,有情绪,有困境。可是这样的他们,却并不为他人所重视。直到他们死后,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所同情、所哀悼。
可这一切,全都来得太迟。
正如剧中台词所说:“生前没人在乎你是谁,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
抛开离奇恐怖的死亡表象,剧中每一位死者,都有着难以言说的伤痛。

第一名死者,是个跨性别者,生前受尽屈辱,难以得到社会认同。第二名死者,是个过气女星,生前被舆论八卦恶意嘲讽多年。第三名死者,是个悲催社畜,生前拼命为公司赚钱,结果却被恶意辞退;第四名死者,是个影子枪手,创作成果被弟弟占为己有,只能躲在阴影里默默无闻。
这些人集结在一起,共同交织出了一幕纷繁复杂的社会群像,引人关注,更引人深思。
虽然《谁是受害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剧集步入后半程,还是颓势渐显,暴露出了不少剧作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部悬疑剧,从中间开始,凶案的悬疑感与新鲜感就已经开始慢慢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社会人文气息。

所有剧情,都按照已知的凶案规律顺势往下发展,既没有反转也没有高潮。
相较前期的悬念铺陈来看,后期的悬念揭晓,显得头重脚轻,处理得太过轻巧。
除男主角方毅任外,警方在破案方面几乎毫无作为,最后还是靠犯罪嫌疑人的“自曝”和自首才完成了破案。对冲着悬疑罪案情节来看剧的观众们来说,这种设定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而且剧中所使用的很多社会议题,也都充满了熟悉的味道,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媒体反思议题、《噬罪者》中的更生人议题,都不约而同地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了本剧中,带有很明显的讨巧意味。
立足社会现实,挖掘社会多面性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再重复借鉴没有创新意识,也难免会显得乏善可陈。
只能说,社会议题对台剧复兴来说,是灵药,但绝不是万能药。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重复、讨好、媚俗的陷阱。
《谁是被害人》,无疑就有这种嫌疑。
不过,撇去剧情不谈,该剧的整体完成度,还是可圈可点。喜欢重口犯罪悬疑题材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看。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