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友们大家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特别想听到谁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号:shizhongpro)告诉我。
浪潮“网恋”史
文 | 史中
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与梁山伯日久生情私定终身。不料祝父嫌梁山伯家贫,把女儿另许他人。梁山伯积郁成疾,不治而亡。祝英台大婚当天,要求祭拜前男友,一头碰死在墓碑上,二人双双化蝶。
如果故事发生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有了手机,梁祝可以微信传情,那梁山伯何至于积郁成疾,后面的事情多半会有转机。
互联网拯救了爱情。
如果你把互联网本身看做一位古灵精怪的姑娘,她也经历过一段鲜为人知却绵延十几载的“爱情”,在这段故事里,另一位主人公叫做浪潮。
有童鞋会问,纳尼?谁是浪潮?跟我有关系吗?中哥负责任地告诉你,有关系,跟你的吃喝玩乐爱恨情仇都有关系。
讲故事之前,我先花三分钟给小白交代一下背景。
浪潮集团的前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的山东电子设备厂,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里面就有浪潮制造的晶体管。1983年,后来的浪潮集团总经理的孙丕恕曾经有过带领团队照着一本外国说明书就造出中国最早的一台微机的魔幻历史。
总而言之你可以感觉到,浪潮就是一个被好多人寄予厚望的企业。有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万字都说不清,我们可以另文详述。今天的故事,还是从1998年开始吧。
1998年,马化腾和张志东刚刚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而百度、阿里和盛大还在李彦宏马云和陈天桥的脑袋里,日后引得半个中国为之癫狂的“互联网”正在呱呱坠地的黎明。就在同一年,浪潮集团成立了子公司浪潮信息,只为集中精神挑战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服务器。
说到服务器,你脑海里会浮现出神马?
事实上,很多童鞋神马都想不出来。
服务器这个词,简直比恐龙都要古老。它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而诞生的东西。在想当初,1958年 IBM 搞出来全世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RCA501,1964年 IBM 搞出来 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 IBM360。从大型机演化到小型机,再演化到便宜耐蹂躏的 x86 服务器。如今,你手机上满屏的App,背后都是服务器在负责计算。
说得这么热闹,但却很少有人够亲手摸到过一台真的服务器。这就是大部分麻瓜脑觉得服务器跟自己没有鸟关系的原因。
简单举例,现在最普遍的 x86 服务器和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的机箱是一样的:
从长相上来说,服务器就是个机箱,只不过比你家电脑的机箱大一点;
从功能上来说,服务器也是个机箱,只不过比你家电脑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力。
服务器大概长这样:
这是一台浪潮的服务器
没错,中哥也觉得服务器长得一点都不性感。不过你懂的,性感这件事,往往要看你的观察的角度。我不妨给你提供一个脑洞:
大多数人天生会用“设备”的视角来看待数字世界:手机、电脑、智能摄像头、扫地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发电机组、超算等等等等。。。。这样的分类有个硬伤——种类会无穷无尽——以至于你觉得这个世界好混乱。
但我们还能学着用“算力”的视角来看待数字世界:在你身边为你完成计算的就叫“本地算力”,在遥远的地方为你完成计算的就叫“云端算力”,在不远不近的中间为你完成计算的就叫做“边缘算力”。
举个栗子吧:比如你打开手机淘宝。运行淘宝 App 的就是手机上的“本地算力”,而里面那些宝贝描述,库存信息、和小二“亲来亲去”的聊天内容处理,都是由阿里巴巴的云端服务器(阿里云)提供的“云端算力”完成的。
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简单,云端、边缘、本地这三类算力已经可以把数字世界的 99.99% 描述清楚了。
从算力的角度来看,云端算力和边缘算力都是由服务器来提供的。
所以,更性感的结论来了:浪潮制造的不是什么听上去土气的“服务器”,浪潮制造的是“计算力”。
互联网对于计算力的需求是天然的,就像灯泡需要电才能点亮,就像人需要一日三餐才能生活。
虽说在21世纪初,互联网行业还没出落成如今这样万人跪拜的女神。但正所谓一家女百家求,IBM、惠普、戴尔,这些异国风情的高富帅 IT 老炮儿手握华丽丽的“贵族血统”服务器,占据着互联网公司的视野。
彼时的浪潮还是个土气的毛头小子,看看他的“情敌们”各个手里拿着玫瑰花,再看看捧在自己手里的服务器,活像一朵牵牛花,顿感囊中羞涩。
但是,浪潮还是咽了咽口水,鼓起勇气,决定开始一段故事。
啊,介绍了半天背景姿势,还没请出今天的嘉宾。今天中哥撩到的这位大咖有点厉害,是数字世界的稀有物种——一位美女姐姐。她不是别人,正是用了十年时间,一手写就浪潮和互联网爱情故事的红娘,浪潮集团互联网事业部的掌门人,王虹莉。
王虹莉
十几年浪潮和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爱情长跑”点滴,都在王虹莉的回忆里。
我把它写成了五个故事。
故事一:互联网是个有脾气的姑娘 
2005年,有点意思。
这年4月,土豆网在中国上线,Youtube在美国上线。
同样在这一年,盛大宣布《热血传奇》、《传奇世界》、《梦幻国度》三款游戏免费,开创了游戏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一时间掀起中国的网游狂潮。
视频和游戏成为了互联网的新玩法,互联网进入了一片无人踏足的荒原,史称 Web2.0 时代。
“当年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 Web 1.0 互联网公司,其实对于服务器的需求没有那么大,而视频和游戏,是需要耗费巨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我们的春天来了。”
王虹莉说。
为了支撑游戏的快速扩张,盛大开始从浪潮采购通用服务器。但更多的互联网大厂例如百度阿里和腾讯显然更青睐国外的“高富帅”服务器。(其中阿里由于业务的金融属性,甚至会依赖比通用服务器更昂贵的小型机设备,这也埋下了阿里巴巴日后去IOE刮骨疗伤的隐痛,浅友们可以读《阿里云这群疯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2007年的王虹莉,还是浪潮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她回忆,那时候的浪潮,已经拼了四五年,刚刚掌握了设计自己主板的核心能力,算是初步摆脱“攒电脑”式的中国特色商业模式了。在中国服务器市场,浪潮的份额大概能排到第四名,前三名都是外国厂家。
虽然那时候国产服务器还主要卖给政府、公安、税务、国企、学校,但浪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隐约感觉到互联网行业的“骨骼清奇”,他希望有一个部门可以专门搞定互联网行业,于是集团任命王虹莉兼任互联网事业部的负责人。
“当时你想到了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会长大到今天这种逆天的程度吗?”我问。
“完全没想到。”她一脸坦诚。
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团队,王虹莉开始找各路互联网企业聊。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她发现互联网的世界可真是“天黑路滑,社会复杂。”
现在回望,互联网人可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精英,既有技术,又有主义,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又穷又横。
他们需要服务器,但是相比传统企业来说算不上多,又对服务器有很多定制化的需求,用糙一点的话说就是:贼难伺候。
想做互联网公司的生意,得投入特别大的成本做定制研发,这个账怎么算都是亏的。当时内部开会,也有很多人明确反对,但王恩东院士特别坚持地说:互联网数据中心代表了未来 x86 服务器的客户需求。这个事我们一定要投入。
王虹莉回忆。
此话基本可以翻译成:“无论互联网这个姑娘多么有脾气,我浪潮反正是追定了。
截图自张艺谋《有话好好说》
相比浪潮这个孤注一掷的“穷小子”,那些国外高富帅就没这么专情了,尤其是在北美市场,有大批的传统企业需要购买计算力,戴尔、惠普依靠那些大佬们都活得很滋润,对于互联网行业,尤其是远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操着一种“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有戏没戏随便撩一下”的策略。
看过偶像剧的童鞋们都熟悉这个剧情:霸道总裁稍一懈怠,穷小子的机会就来了。
2008年,正是土豆网的鼎盛时期,那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犹言在耳。为了攒钱上市,土豆网开启了一个大计划:放弃租用,转而建设自己的 CDN(内容分发网络)节点,把视频用更低成本推到用户的电脑上。
建设 CDN 所需要的服务器,跟业内标准的服务器很不一样。由于里面满是视频,所以需要定制“大瓶装”(大存储容量)的服务器。
听到这种定制需求,国外高富帅厂商纷纷把腮帮子摇得和拨浪鼓一样:“童鞋,做这么多定制开发,成本合不上啊。你要么就买我们标准的服务器,要么就拜拜。”
王虹莉听说这事,却赶紧凑上去跟土豆说,你等等,我回去说服我们浪潮的研发部门,给你搞一版定制服务器。
满心欢喜回去跟研发部门一说,对面的吐槽却像潮水一样涌来:
我们刚掌握通用服务器的研发能力,现在又要研究定制化的服务器,你当我们是哆啦A梦啊,想要什么就能掏出来什么?就算我们花几千万,搭上半年时间能研发出来,你的投入产出比怎么算?将来这个产品除了卖给土豆网,还能卖给茄子网黄瓜网吗?这个市场有多大?你的证据呢?你的数据呢?
王虹莉自认口才无敌,但当时面对这些技术宅的质疑,竟然无言以对。
眼看这个标杆项目要流产,关键时刻还是王恩东站出来,力挺互联网事业部,“我知道会赔钱,但赔钱也要拿下这个项目。”
听到这句话,产品部门的同事也不再多说,含泪启动了“2U12盘”(2个CPU,12块硬盘)的服务器研发项目。
事实证明,一旦你选对了路,老天爷都会送你一程。彼时 intel 刚好研发了一套可以支持大存储的服务器技术,正苦于没有服务器厂商愿意和他们合作一起吃螃蟹。一看浪潮正在研发这类服务器,两家一拍即合,intel 强大的技术积淀帮浪潮趟过了最难的技术坑,半年后很顺利就给土豆网交了货。
互联网行业虽然有脾气,但是人家还是很讲义气的。就在当年浪潮的大会上,土豆网的 CTO 专门站台演讲,感谢浪潮帮他们降低了很多服务器成本。
接踵而至的订单,证明了王虹莉最初的判断。标杆客户的突破,极大地坚定了浪潮“追”互联网的信心。
“当时你们有没有庆功?”我问。
“当时我带着小伙伴正全国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攻坚,每天写第二天给客户看的 PPT 到凌晨,挺狼狈的,哪有时间庆功啊,心里高兴一下就行了!”她说。
慢慢地,两件事得到了证明:1、互联网行业需要很多服务器;2、他们会持续需要很多服务器。
虽然那些日子,浪潮几乎每做一个互联网客户都亏本研发,但王虹莉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这像极了爱情。
故事二:她肯收我的礼物了!
2010年左右,BAT 第一梯队的阵型已经出现。就在同一年,浪潮把互联网事业部升级成为互联网行业部,王虹莉这才告别兼职的状态,成为互联网行业部的掌门人。
既然铁了心要做互联网行业,不拿下 BAT,似乎难以服众。但是定睛一看,BAT 还在和国外服务器厂商眉来眼去,真是让人醋意大发。
浪潮不懈地一次次暗送秋波,其中一家巨头(由于客户隐私政策,王虹莉不能透露具体名字),我们暂且称为X厂吧,终于成为第一个回应的公司。
2010年,QQ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亿,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与此同时,淘宝把光棍节改名为“双11购物节”,当天销量达到了 9.36 亿元。中国的人口红利展现得无以复加淋漓尽致美轮美奂。
火爆到什么程度?一台一台上线服务器,这家巨头已经嫌慢了,他们想要一个机柜一个机柜地上线服务器。就好像一个饿极了的人,一口一口吃馒头已经不行了,他要整个馒头往嘴里扔才能填饱肚子。
于是,大佬提出“比武招亲”,谁能做出我最满意的整机柜,我就跟谁好。
X厂提出的想法后,有几家服务器厂商都响应,王虹莉也不解风情地冲出来,我们浪潮也要试试!其实浪潮当时还没进入X厂的供应商库,原则上只有围观的份儿。不过X厂认真调查了浪潮的“家庭背景”之后,还是决定给它测试的机会。
“我到现在都特别感谢X厂当年给我们的机会,没有那次,也许就没有浪潮今天的商业版图。”王虹莉说。
机会是拿到了,接下来就看浪潮的研发团队了。实话说,整机柜的设计,比之前给土豆和网易设计单个服务器难到不知哪里去了,参与过上一波定制化的很多工程师纷纷发出前方高能的弹幕,拒绝“入坑”。
王虹莉找到那些大牛工程师,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聊:“你看,中国还没有人做出这种整机柜,如果你们成功了,就是在创造服务器的历史!人生难道不是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吗?”
连哄带骗,谈人生谈理想,终于攒出了整机柜研发团队。
攻城狮们本着“做点不一样的东西”的使命开始研发。半年过去了,终于拿出了一版“不一样”的样品,整机柜里的服务器是立着排列的,和当时流行的横排很不同,看上去相当新奇。这种排列减轻了机架的压力,又节省了机柜的空间,美不胜收。
拿到X厂那里,对方看了之后说:你这机柜长得跟八爪鱼一样,运维难度太高了,能换成传统的样子吗?
王虹莉默默地跟同事把机柜扛回来。。。
她在办公室里发愣,真是不知道怎么和研发的同事开口。
这就是当时送测的机柜样品
这事不怪X厂,毕竟这种整机柜是全新的产品,谁都不确定它应该是什么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折腾在所难免。王虹莉只能在自己研发团队和客户之间艰难地平衡。
就这样跟X厂来回测试,产品设计改了四五次。其实,浪潮并不特别,这期间X厂的其他服务器供应商也在各种修改整机柜方案,但遗憾的是,中途有很多厂家都受不了这种成本和心理的双重折磨,选择了放弃。
到最后,几乎只剩浪潮在坚持了。而从这时开始,X厂“认真”了,每一次测试之后都会反馈回来更详细的数据。
密密麻麻的参数表,在 Excel 里面有十几页。那些数据我们以前根本不可能拿到。你知道吗,这就像你追求的女孩子终于肯收你的礼物了!
王虹莉说。
但不顾一切追逐爱情的代价是——研发团队已经快“阵亡”了。
做这样一个产品,又折腾又费劲,又不出成绩,导致年底连奖金都没有。很多团队工程师纷纷提出转部门,人员像雪崩一样流失,王虹莉只能再次四处找工程师喝酒恳谈。。。以至于到最后,有的骨干研发工程师看到王虹莉都绕着走。
最惨的时候,有位工程师甚至“以死相逼”,放话出来说要是把我分到这个组,我就辞职!
王虹莉苦笑着回忆。
九九八十一难,浪潮的整机柜——SR——终于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SR 整机柜
但是,紧接着就是一个五雷轰顶的坏消息:X厂经过慎重评估,决定暂时不购买整机柜了。。。
用尽全力去爱的浪潮被发了好人卡。
“你一定很失望吧?”我问。
“我当然不失望。你要知道,事到如今问题已经不在于客户买不买,而在于这之前没人相信我们真有能力把整机柜做出来,现在这个产品就放在那里,活生生地放在那里,是我们造出来的,是中国人造出来的!”她说。
那段时间,在一个私下的场合,一位来自浪潮竞争对手的一位负责人对王虹莉说:“你们能把整机柜做出来,真的不容易,我很敬佩。”
“听到这句话,我觉得过去的磨难都是值得的。”她说。
2011年,由 BAT 发起的中国服务器技术规范计划“天蝎计划”启动,天蝎计划代表了中国顶尖互联网厂商对未来服务器的想象,王虹莉看到,天蝎规范里描述的服务器形态,正是浪潮下重注研发的“整机柜”。
就在几乎同时,由 Facebook 和 Google 微软 intel 主导的 OCP(Open Computing Project)开放计算项目来和浪潮交流(你可以理解 OCP 就是美国版的天蝎计划)。王虹莉发现,北美市场的服务器规范也同样在朝着整机柜的方向发展。
浪潮又一次押对了方向。
故事三:抱得美人归 
矢志不渝,终于守得云开。云计算时代陡然而降,巨头对于服务器的需求开始指数型增长。
2013年,百度成为了购买浪潮整机柜的第一家巨头。
一百多台整机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百度阳泉数据中心。接到任务,浪潮的童鞋们喜出望外,赶紧加班加点在工厂生产服务器。
进入批量生产环节,浪潮才发现,自己过去的单台服务器生产线和 SR 整机柜根本不匹配。就像一个造机关枪的生产线突然要生产迫击炮。
浪潮工厂的同事们为了不耽误这么重要的标杆业务,差点把厂房拆掉重盖。
流水线上放置主板的托盘不够大,就在一周之内全部重做;
运送服务器上下楼的电梯不够大,三天之内改好一台;
车间和车间之间有台阶整机柜推不过去,工程师计了可拆卸斜坡工具;
原来用于测试机器的厂房空间不够大,就专门新开辟一个车间用来测试机柜;
测试整机柜比以往需要更大的的电量,就专门改造了工厂电路;
过去的减震包装方法不适用了,工程师灵机一动在每个机柜下面放置一个木制托盘,既便宜又减震。
这还都是小事,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输。
从浪潮总部济南到山西阳泉,中间路途颠簸,甚至还有一段土路。别说机柜倒了,就是歪了,里面的焊点都可能松动,这一台机就算是报废了。
为了这趟运输,浪潮工厂专门在一辆空车上安装了各种角度探测仪、震动探测仪,从济南实地跑了一趟阳泉,记录下颠簸的幅度和角度以及发生的路段,回来再对机柜本体和包装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固。
第一批服务器奔赴阳泉的时候,浪潮浩浩荡荡跟了几十号人保驾护航。他们守护的不是服务器,是爱。
部署了 SR 整机柜的
百度数据中心
经过大规模实战测试,浪潮的整机柜表现棒棒哒,百度在接下来几年又陆续订购了几百台整机柜,几千台整机柜,成为了这项新技术最大胆的尝试者。
胆大果然有好处。
2019年1月,百度在最后关头拿下央视春晚红包项目,基础架构部的同事们有点措手不及——通过测算,要想春晚摇红包活动不宕机,需要在两周时间内向北京机房新增一万多台服务器。。。
面对此等危机情况,只能祈祷浪潮给力一点儿了。
虽然是临时“加单”,但浪潮临危不乱,调动所有库存和生产线,两百多台整机柜装满一万台服务器向北京机房进发,仅仅用了八小时就完成了一万台服务器的上架和测试。
整机柜在运输的过程中
这些服务器果然没有给浪潮丢人,百度春晚红包成为了历史上首次完全无宕机无卡顿的红包活动。(这个故事中哥在另一篇文章《百度的春晚战事》里曾经详细讲过,可以去那里看。)
2017年,各大统计机构的报表出来,浪潮已经稳居中国服务器市场第一,2018年,浪潮和第二名 IBM 的差距继续拉大。在这些服务器中,互联网行业的贡献超过了一半。
抱得美人归。这场恋爱,浪潮没有白谈。
故事四:柴米油盐也烦恼
王虹莉把和互联网的“恋爱”分成三个阶段:
1、2000-2012,路人模式(纯交易型)
这段时间,服务器厂商在互联网企业眼里就是“水龙头”,谁的出水量大,谁的水便宜我就买,发现不划算立刻关掉水龙头“另寻新欢”。大家萍水相逢,各自生活。
2、2012-2016,恋爱模式(技术合作)
这段时间,正是浪潮疯狂追求互联网企业的日子。在互联网厂商眼中,服务器价格固然重要,但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总体成本才是科学方法。于是这时服务器厂商开始为互联网大批定做服务器,大家一起写作业,互诉衷肠。
3、2017-今天,婚姻模式(战略合作)
这段时间,新服务器的定义都是由双方集体创作。每个星期,每个季度双方同事都会在一起开会,交流研发进度。甚至双方的 KPI 都是相互植入的。
服务器和互联网厂商会一起把控产品设计、交付质量,一起和供应链去协调元器件。就像彼此搀扶的夫妻,要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雨”。
这种集体创作的方法,就是浪潮开创的 JDM(Joint Design Manufacture 联合设计制造)模式。
如今,浪潮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其他互联网厂商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是王虹莉发现,褪去了恋爱的激情,生活的“柴米油盐”琐事又开始袭来。
浪潮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之后,成为了家里的的顶梁柱。每次遇到突发情况供货紧张的时候,客户都会说,去找浪潮,浪潮肯定能搞定。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搞定。
过去拿不下订单,我伤心;现在拿下太多订单做不出来,我跳楼的心都有。
王虹莉说。
部分零部件供应不足的时候,王虹莉经常半夜接到客户高管的电话:“服务器能不能优先给我们生产配送啊,工程师能不能优先给我们驻场啊,实在不行我们加价也可以!”
这种事,从2018年开始到今天,已经愈演愈烈。
王虹莉还真曾经弱弱地问过客户,你们能不能提前预测自己的需求呢?
客户回答很干脆:我们已经发现了,预测需求是个伪命题。预测不了需求,但我们要求30天交货。(手动比心)
浪潮无奈,只好“压迫”上游供应链。
2018年突然有一个客户增加订购大量的服务器,但是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困难却难倒了浪潮——服务器的散热风扇里的一款小电容全球性缺货。。。
然而对方要得非常急,说:“如果你们搞不定,我们只能委托另一家厂商来分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了。”
哼,给别人做,我浪潮不服!
这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全球这款电容的生产被两三家企业垄断,采购部门的同事二话不说,直接买飞机票到日本,趴在人家的生产线上盯着,准备电容一下线,马上抢回来。
他惊奇地发现,就在前后脚,友商的采购同学也到了生产线旁。两人相视一笑,感慨生活就是这么惨烈。。。
客户预定之后缺货这种情况屡屡发生,浪潮就会选择预先多生产一些,这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浪潮生产出来之后客户并不需要。
这样两年的折腾下来,浪潮和上游元器件厂形成了一种有趣的默契,在元器件设计的时候就尽量通用化,这里用不到,还可以用到别处,不至于浪费。如果实在是专用器件生产出来没能销售,上游元器件企业也会和浪潮分担成本。
总之,浪潮对于互联网 JDM(联合设计制造)的姿态,大概可以概括为:天涯相随,用命去爱,你随时转身,我一直都在。
2019年,百度专门发来感谢信,怒赞了研发部门和支撑部门的同事,对于这些多年身处深闺的技术宅来说,一句真诚的感谢无异于美女的香吻,生活都有了力量。
这是浪潮的童鞋找到的
感谢信截图
故事五:相濡以沫 
浪潮和各大互联网厂商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以后,双方把日子过得细到没朋友。
一批服务器的定制,连其中一个十块钱的元器件是否有必要都得来回论证,连包装盒都要仔细考虑怎样设计才能节省材料。
为了继续节省成本,王虹莉这几年研究很多美国的服务器。她发现了中美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
互联网基础设施就像一块蛋糕。服务器就是蛋糕坯,而互联网厂商的调度系统就是奶油。
中国的互联网当年几乎是以核爆的速度发展起来,所以很多公司在软件架构上来不及有系统化的投入,系统在软件层面做的冗余容错并不多,这导致浪潮的服务器必须在硬件层面做好冗余。这就好像一块蛋糕的奶油比较薄,那蛋糕底就要做得厚一点。
美国互联网发展相对稳健,很多互联网大厂有充足的时间做软件技术迭代,所以对底层服务器的稳定性没有那么强的需求,就好像蛋糕奶油比较厚,蛋糕底就可以做薄一些。
对于浪潮来说,如果上层的软件做更多稳定性工作,服务器本身就可以减少“维稳”部件,这里面可有很大的成本降低空间啊!
好消息是,中国很多互联网巨头确实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底层软件调度系统的冗余性,对于浪潮的定制化服务器成本在稳步下降。而浪潮也丝毫不敢怠慢,在美国、欧洲建立了研究中心和工厂,根据当地客户情况进行 JDM 定制。
JDM 模式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直到今天,浪潮都不敢说自己在 JDM 模式上完全探索成功。
JDM 模式要协同的要素太多了。一旦上下游厂商、浪潮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配合稍有问题,成本就一下子上去了。
她说。
“JDM 模式距离成熟还有几年?”我问。
“其实最难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既懂产品,又懂供应链,又懂客户,又会沟通的全能人才,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才最快也需要两年。”她说。
“你把自己的规划说得这么清楚,担心对手跟随吗?”我问。
“别人模仿你,其实是对你的认可。在这个时代,保密是不可能的。当别人追随你的时候,你只能求新求变,跑得更快。”她说。
王虹莉特别跟我强调,JDM 的含义不是定制,而是“超大规模定制”。
如果我们的服务器存在一些难以发现的设计缺陷,假设发生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如果一个客户只买一百台,那么这种缺陷可能永远不会暴露出来。
当一个客户买一万台,理论上就一定会有一台暴露出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位出这个小概率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在以后的设计中,完全规避这个缺陷。这样,我们的技术就又向炉火纯青迈进了。
我这才明白,超大规模定制,其实正是浪潮的商业壁垒。在秋名山上开一万次车,你肯定会成为老司机,周杰伦都追不上你。
不过,我也发现一个问题,超大规模,多大才算超大规模?当年互联网企业定制量只有几百台的时候,浪潮不也是无怨无悔地做了么。
十年,至少十年内,互联网市场还会是高速发展的。在我们看来,这两年的经济放缓只是暂时的盘整,5G时代、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全球化时代、大企业客户和政府客户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这些都是大规模。”
她说。
于是我发现,在浪潮的想象中,所谓的大规模其实从来都包括了未来。如果你相信未来,那么你大概会投入生命去热爱。
回头看浪潮的相册,高存储型服务器、定制化服务器、SR 整机柜这些老照片,它们姿态不同,功能各异,却都讲述了同样的两个字——相信。
相信的原因有一万种,但如果你偏要追问到最后,相信和爱情一样,都不需要理由。
王虹莉说,他最近在思考一件事:浪潮处在一个很奇特的位置,它的上游芯片厂商基本由寡头垄断,下游互联网厂商也几乎拼杀得只剩寡头。夹在中间的数据中心领域,会不会在未来也出现寡头呢?
“这家寡头公司为什么不能来自中国?又为什么不能是浪潮?”
她问我。
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
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pro
或者关注微博:@史中方枪枪 @浅黑科技
不想走丢的话,你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浅黑科技”。(记得给浅黑加星标哦)
我爱你,
这还不够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