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大海骡
前天,著名95后脱口秀天才“池子”(本名王越池)发微博称:前东家“笑果文化”让其赔付3000万违约金,并通过未知手段拿到了他在中信银行近两年的个人账户流水。 
△ 池子微博,爆锤老东家+中信银行
“泄露个人隐私”、“满足大客户需求”等要命的关键字,直接插进中信银行的心窝子。迫于压力,中信银行选择在次日凌晨发表声明,试图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公关。 
△ 献祭了一位支行行长
至于目前的舆论,大家都是在变着花样声讨中信银行和笑果文化。
作为一个横财号,咱就不讨论这两家到底是违规还是违法了,还是来说说这整件事背后的商业逻辑,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视角。
池子和东家笑果文化的恩怨,是牛叉员工和强势东家之间一场声势浩大的硬碰硬。
整件事情其实已经闹了小半年。
苗头最早出现在去年1月7号池子发的一条微博。 
当时正值第三季吐槽大会最后一期放送完毕,而池子选择在这个时候迫不及待地宣布离开,可以看出他是积怨已久,一天都不想忍了。
池子积的是什么怨?是理想世界被现实世界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之后的怨恨。没错,他是一个标准的理想主义者。
早在《吐槽大会》第一季曹云金那期,池子就表现出对脱口秀的坚持。当时他的剧本里有个槽点是曹云金抄袭,节目组要求他不要把话说死,结束的时候要圆一下。池子直接回怼:“那还是删了这个段子吧。”
之后在2018年,汪苏泷在某节目中假吹笛子,名气正旺的池子与汪苏泷并没有利益纠纷、无冤无仇,仅仅是因为看不惯,池子就发微博对汪苏泷冷嘲热讽。 
这件事当时在网上掀起骂战,上了热搜,成为又香又甜的保熟瓜。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就代表着收视率,而《吐槽大会》的导演组嗅觉也十分敏锐,立刻安排了汪苏泷上《吐槽大会》。 
在那一期节目里池子没有担任吐槽嘉宾。他自然是知道节目组的用意,但这位年轻气盛的理想主义者并不买账,选择硬刚到底。随后李诞也在吐槽中提到:“其实汪苏泷向他要了池子的微信,但池子没通过。”
笑果文化高层对池子之前的小顶小撞还能忍,但经过汪苏泷事件,他们注意到不能再让这样一个不受管控的员工继续作威作福,便开始对池子进行“经济制裁”。 
△ 截自池子微博
池子自己曾在《仅三天可见》里说:“就他(李诞)管得动我,因为别人说我也不听,实在不行的时候他们会找李诞,然后李诞找我,我们可以沟通。” 
△ 理想主义slogan
池子是李诞一手发掘培养的,当时李诞和王自健在做《今晚80后脱口秀》,池子初到北京就去了一家脱口秀俱乐部,2016年被李诞相中并邀请其加入《今晚80后脱口秀》。
后来节目停播,李诞带着池子转战《吐槽大会》,二人顺势爆红,成了将脱口秀推向大众的功臣。
但这哥儿俩面对商业化的选择却大相径庭。
口口声声说着自己佛系的李诞开始疯狂上综艺节目、出书、接广告。大众熟知的节目包括《吐槽大会》、《奇葩说》、《火星情报局》、《十三邀》、《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以及其他不太火的总共10多档节目,甚至业余时间还得帮老婆直播卖卖货。 
而池子的商业化程度就远远不及李诞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跟着李诞走走穴,也就是捆绑营销,在各种节目里cue来cue去。可是李诞毕竟对于池子来说有知遇之恩,可以说二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说到底,李诞作为笑果文化的股东兼内容总监,还是要顾及公司的整体利益;但他也念及与池子的感情。池子被打压后以场外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脱口秀大会2》的现场,想必就是李诞从中斡旋的结果。
有趣的是,《脱口秀大会2》的一期节目也邀请了汪苏泷,他在节目里说:“池子老师还是没通过我的微信申请。”
可见池子未曾想过要妥协,怨念越积越深,直到今年初彻底爆发了,事情也是从这里开始越闹越大。 
△ 池子被CEO贺晓曦踢出群聊
什么情况下老板会气急败坏把员工踢出群聊?极大可能是员工在群里说了不利于老板,或不利于团队稳定的、带有煽动性的话。这倒也符合池子一直以来的性格,熟悉他的老铁都知道,口无遮拦和耿直就是他的标签。
网上流传的一段池子发在内部的消息,就印证了这一点:
“我做脱口秀的朋友们,我心疼你们,因为脱口秀的内核那东西,我们知道是什么,还要被逼着装作不懂的样子,我们曾经摸过脱口秀,那是好东西,不要被驯服,不要放下,得奔着去,咱们路还很长,要是走错了,就更长了。”
在池子自曝被踢出公司群之后,他发的关于李诞的微博更是值得玩味。 
李诞的这个“打听”用得非常巧妙,翻译一下就是:“你的事我不知道啊,自然不关我的事。”
一个公司股东兼内容总监,这么大的事他能不知道吗?而池子的回复也非常精辟,我想这大概就叫体面吧。
事已至此,那就放开手脚整呗!池子与笑果文化的劳资纠纷就此被摆到了桌面上,这才有了这场把中信银行也卷进来的舆论大战。对于笑果索赔3000万的事,池子甚至吐槽说:笑果(要这么多钱),请的不是律师,是搞P2P的。
而在笑果文化的官方声明里,这家公司还是坚称“证据收集”等行动均在法律及合同的框架之下进行。 
从这事看来,笑果似乎十分不厚道,不想着精炼业务,尽搞些“歪财”。
不过照我看,他们其实是在杀鸡儆猴、“稳定人心”。
笑果文化的CEO贺晓曦是湖南台出身,参与过《超级男声》、《金鹰节》等大型节目的主创工作,还在光线传媒担任过电视事业部研发总监、电视事业部综艺总监,妥妥一个身经百战的行业老兵。 
△ 贺晓曦
他在2014年与李诞、叶烽(《加油好男儿》、《今晚80后脱口秀》的爸爸)共同创立了笑果文化。
这群业内老炮儿创业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赚越来越多的钱。
怎么赚越来越多的钱呢?答案是拼命搞用户增长。
由于《今晚80后脱口秀》的经验,他们将目标放在了脱口秀领域,准备把脱口秀推向更年轻的90后、00后群体,在借鉴了美国的《喜剧中心吐槽大会》(Comedy Central Roast)后,中国版《吐槽大会》应运而生。
2016年7月,《吐槽大会》开播前,笑果文化就获得了来自王思聪的普思资本的天使轮融资。 
《吐槽大会》开播后反响热烈,播放量突破10亿,各路资本如风一般涌进来分蛋糕,目前笑果文化的估值已经达到了30亿元。
这些资本给你真金白银当然不是来做慈善的,他们想要的是巨额回报。几位笑果的创始人也明事理,尽力地搞收视增长。
《吐槽大会》前三季的累计播放量分别为19亿、32.06亿、23.08亿,播放量是增长了,但也衍生了一个致命的问题,经过几季之后,剩下有梗的明星几乎都请不来,就算请来了也不会让他们随便吐槽,这就与节目的定位相违背了。 
受众多了,节目组也要考虑价值导向问题。这就导致吐槽越来越水,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槽点,观众想看的猛料却没有。
因此第一季到第四季,节目的豆瓣评分直线下降,从7.5分、6.9分一路滑落到6.3分、6.2分。
《吐槽大会》也被观众戏称为《洗白大会》。笑果文化自然发现了这点,他们在2018年开辟出新战场《脱口秀大会》,就是想摆脱吐槽明星的固定模式。 
《脱口秀大会》虽然摆脱了原先的固定套路,但依然摆脱不了控制尺度和价值导向,这让很多“脱口秀原教旨主义者”心生不满。
从目前笑果强推卡姆就能看出,笑果正在淡化内容本身,向着“情绪流”发展,不求输出什么思想、带来多大的启发,只求乐呵乐呵、爽了就得了——也就是很多老观众诟病的卡姆的脱口秀表演形式大过内容本身,觉得卡姆逻辑涣散。 
△ 第二季《脱口秀大会》冠军卡姆
李诞曾在节目里提到:德云社的演员都至少要在小剧场摸爬滚打七八年才“出得来”,磨炼十多年的也不止少数。
脱口秀演员就不一样了,资本可不愿意等,要的就是能快速赚钱喂饱他们。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看现在的笑果文化,这家公司其实也正在面临艰难的瓶颈期。憋在嗓子眼的这口气要是上不来,未来的日子可能更不好过。
而对于一家这样的公司而言,旗下每个艺人都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大IP。这一座座商业富矿如果不配合开采,对公司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还有个核心问题:
开采“富矿”之后,赚来的利润如何分配?公司自然想多拿,但像池子这种个人能量极大的“台柱子”员工(又不像李诞本人就是公司合伙人),会心甘情愿地遵从公司那一套利益分配标准吗?
就算人家是理想主义者,也不太可能心甘情愿被公司长期压榨剩余价值。翅膀硬了,自然有可能飞走。
重重矛盾之下,“不配合”的池子就显得格外扎眼。一个池子飞了还好,假如王建国、呼兰、卡姆纷纷效仿,笑果文化可怎么办?
△ 曾经也是公司力捧的“中国脱口秀の希望”
所以,笑果这一次要公开与池子硬刚,也是明示旗下其他艺人:想赚钱就给我乖乖的。
就算池子是“中国脱口秀界的希望”,就算他再有才华,作为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笑果文化也必须且早晚要拿他开刀。
当牛叉员工与强势公司的利益目标相差越来越远,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就不缺好戏看了。
设计/视觉:YAN

  推荐阅读  
👇来自横发会的神秘祝福👇
人点在看,财神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