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反女权idol,让所有女人精神高潮。/《美国夫人》
父权社会下,男性独占经济和社会资源,女性除了外貌之外,很难产生其他价值,只能依附于男性,“那社会就像是漏水的破洞,这个洞需要谁来填补呢?——男性,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2020年,女权主义者很忙。
4月29日,韩国国会正式通过了《Telegram“N号房”事件防治法》,规定以后收看性剥削视频者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桩持续一个多月的性丑闻终于暂时画下一个句号。
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场也没有闲着。
正午阳光新出的都市题材网剧《我是余欢水》,因为“碰瓷女权”风波,在豆瓣上引发了一场五星和一星的评分大战。
因为女权风波,《我是余欢水》的豆瓣评分急剧下降。

《N号房防治法》通过的同一天,国内搜狐新闻爆出广州一家名为“彩虹宝贝”的机构疑似在暗地开展数百次“商业代孕”行为。
“45岁以后近90%女性无生育能力,代孕是否可开放”,这一议题在三年后再次被公众提出,有网友提问:“那90%的中国人民无钱在北京买房,可否每人发一套?”
当然,女性要争夺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体控制权,还有自家那一亩三分地。
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最新一期节目中,“拆迁时女儿是否能够同等享受补偿政策”的社会案例引起了观众公愤,节目中几位专家以“男女有别”“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为由,声称女孩不该享受政策补贴,公然发表违法言论。
由女性拆迁补偿讲到男女退休年龄,这真的很“砖家”。/《向前一步》

中国女人真的很难,没有田,没有园,却一直有人惦记着你的子宫,得空还得骂你“田园女权”。
在一句接一句的“田园女权”中,中国的女权逐渐成为老虎的屁股——看得摸不得。人人都听说过女权,却极少有人真正懂得什么是女权。
但最近新播的一部美剧,却借助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女权运动,将“女权”抽丝剥茧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何半个世纪里女权议题不断被提起,又不断陷入僵局。
它就是《美国夫人》。
这是一个有关“女人是否会帮助女人”的故事。
女权,还是反女权?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正处在摧枯拉朽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之中,电视剧开篇就注明“本片改编自因《平等权利修正法案》(以下简称ERA)引发的政治斗争和辩论的相关真实事件”。
ERA是美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案,旨在解决男女两性在离婚、财产、就业方面的性别歧视。
该修正案在1921年首次在美国国会上提出,随着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兴盛,这个修正案得到越来越多党派人士的支持,并在1971年和1972年相继被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批准。
受民权运动的影响,很多中产阶级妇女是支持ERA的。/QUARTZ

然而,ERA的最终通过,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在1979年3月22日前获得38个州的批准。而在总统尼克松的支持下,仅在1972年间,就有23个州批准了ERA。
就在女权人士欢欣鼓舞,认定修正案一定会通过时,保守派人士菲利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的出现打乱了一切,她凭借一己之力,将原本板上钉钉的ERA打入冷宫。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就是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女权反派人物。
菲利丝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政治学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白人高级知识分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曾经是“世界上最大弹药厂的导弹炮手和技术员”。早年间一直研究国土安全、核战争等领域。
但随着战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女性回归家庭的号召在社会上逐渐加强,菲利丝只能被迫待在家里当一个家庭主妇,养育6个孩子。
但她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野心,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很难进入国防领域后,她转身投入到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运动之中——以“反女权”的方式。

她以一个柔弱、温和的家庭主妇形象登上女权运动的舞台正中央,成为“STOP ERA”运动的组织者。
她宣称ERA将剥夺家庭妇女们目前享有的性别特权,比如离婚后得到赡养费、免于征兵、上女性专用洗手间等。
她将ERA所倡导的男女平等污名成“追求男女无差别的平等、创造一个绝对性中立的社会”,更在电视辩论中编造莫须有的法庭判决案例,让4000多万美国家庭妇女们对ERA产生恐慌。

菲利丝激昂卖力的演讲轻而易举地争取到家庭主妇的支持,最终挫败了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
而菲利丝本人反对女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发现其有利可图,可以让她在众多男性政客面前站稳脚跟。
更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菲利丝口口声声称自己从没有感受到被歧视,但实际上,她的的确确面对着男权社会对她的隐性歧视。
参加电视访谈时,她必须忍受着主持人言语、肢体上的不敬,被冒犯了,也被提醒要记得微笑,因为这可以取悦观众。
男性无法理解一个女人为什么对国防和核战感兴趣。

在一个全场都是男性政客的会议上,她作为唯一的女性,被要求帮忙做笔记,理由仅仅是“你的字可能是我们当中最工整的”——没有人想听一个女人在政治圆桌上高谈阔论。
每次去外地参加政治活动,她都必须看丈夫的脸色,小心翼翼征得他的同意;因为丈夫不想离开华盛顿,她放弃了第三次参选国会议员的机会,并以此为筹码,换取自己的母亲来家里居住。
就是这个历史上饱受争议、电视剧中处境微妙的反女权人士,让从未涉足电视剧的凯特·布兰切特,看完剧本后立马答应接下这个角色。
以上是《美国夫人》第一集的内容,电视剧一共9集,每集聚焦于一位置身于这场女权运动的女性: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致力于推动女性堕胎合法化,她认为女人有权控制自己的身体,这让她在当时被归入激进的女权主义者阵营。
格洛丽亚是《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并且创办了《Ms.》。

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是美国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她肩负着为黑人和女性争取权利的双重任务。

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是早期的一位女权主义者,她撰写的《女性的奥秘》揭示出存在于广大美国妇女身上“无名”的精神问题。

通过这一众女性主义者的遭遇和斗争,观众可以了解到70年代美国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化攻坚战是如何永久地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的当代政治版图。
击倒女权的子弹,
一般都是由内部射出的
《美国夫人》为我们展示出了女权运动中截然不同的三种女性。
一种是像格洛丽亚、贝蒂这样的女权主义者,她们最早实现了经济自由和女性思想启蒙,意识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遭受到的种种不平等待遇,试图为其他女性敞开男女平等的大门。
另一种是剧中那些家庭主妇,她们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害怕被丈夫抛弃。比起宏大的女权议题,她们更懂得如何烤出蓬松味美的面包。

就像旁白所说:“这些家庭主妇是父权制的最后防线,她们被洗脑认为自己不遵守这个规则,就是失去男人的爱和保护。”
还有一种就是像施拉夫利这样的“美国夫人”,表面上的家庭主妇,实际上的政治说客。
她作为一位高知女性,明明意识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被压迫,却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充耳不闻,反过来将女权的门反锁起来。

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主义者的分歧,关键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不同态度。
女权主义者认为“婚姻是长久卖淫,赡养费是战争赔款”;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女性真正的解放是回归家庭,被男性赡养是她们的特权,而女权主义者倡导的自由和解放恰恰是在剥夺她们这一特权,使她们处于未知的风险之中。

“革命很混乱,总有人被抛下”,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家庭妇女的权利,这波女权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家庭妇女拥护的传统家庭制度就一定是最适合她们的吗?第五集的夫妻电视辩论揭露出残忍真相:传统家庭制度不仅压迫女性,同样也是脆弱的、不稳定的。
辩论在一对女权主义者夫妇和一对保守党夫妇之间展开。

在主持人问两对夫妻“你们家谁说了算”时,“女权夫妇”中的丈夫说:“我们都说了算,布兰达(妻子)比我更擅长这个工作,我们的婚姻造就于女权主义的熔炉,所以我们不贴标签。”
而当菲利丝的丈夫听到主持人夸奖自己的妻子“很强势,有王者一般的风范”时,却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直接表示自己才是家庭的领导者,“她是个很顺从的太太”。

这句话瞬间戳破了传统家庭关系的虚伪和女性压迫,女权主义者并没有成为传统家庭的破坏者,相反地,传统家庭中男女各司其职的神话却被证明是表面和谐的假象。
经济上的不平等让妻子根本无法和丈夫平起平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丈夫必须对外证明自己比妻子更强,借此贬低妻子,甚至以家务原因阻断妻子的上升通道(不让妻子考法学院)。
处在“新式家庭”中的夫妻则不存在这个困扰,他们懂得尊重彼此,更不会靠打压对方彰显自己。
家庭妇女们难道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吗?或许她们也认识到了,只不过与之相比,她们更害怕失去男人的经济保护。
这也是女权运动屡屡陷入僵局的原因,只要运动涉及女性权利关系的变动,就必然分裂出两利益相背的团体——一撮想要脱离家庭,追求自我,另一心甘情愿地屈居于婚姻和家庭,接受男性保护。
若没有共同的利益驱使,“女性共同体”的力量将会大大虚弱。
女性内斗,是当权男性最乐于看到的。
早期的女权主义者或许有思虑不周的地方,我们也无法苛责那些囿于客厅和厨房的家庭妇女们是“放弃自我、自甘堕落”。
女性主义的很多议题都因此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今讨论女权还有意义吗?
女权不是两性的零和游戏
前段时间,一则“因为拿不到冠姓权而与丈夫离婚”的微博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
博主@写论文使我快乐_今天写论文了吗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在“女权意识觉醒之后,多次试图给孩子改姓无果”,终于离开了那段“吃人”婚姻的故事。
短文叙事紧凑、爆点十足、刀刀见血,不禁让人怀疑那是一则“钓鱼帖”,更有人直接称女方是“中华田园女权者”。
冠姓权,千百年来的两性难题。/@写论文使我快乐_今天写论文了吗

“中华、田园”这两个拆开来无比美妙的词语,在搭配上“女权”之后,立刻成为盲目偏激的代名词,让人退避三舍。
当彩礼归属、孩子冠姓权、女儿财产继承权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话题出现时,田园女权的大棒常常一挥而下。
比起揭露“厌女”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人们更乐于讨伐人见人打的“田园女权”。
《美国夫人》的争论,在当下的中国正在翻拍上演,只不过这次战场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韩国作家孙雅兰曾针对大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女权活动是对男性的逆向歧视吗?”,几乎90%的受访大学生都同意逆向歧视的存在。
孙雅兰:“男性所感受到的‘逆向歧视’,无一例外是他们为歧视女性所付出的代价。 ”
网络留言中,男性感受到逆向歧视最严重的时候是:只有男性才服兵役、男性做危险的工作、男性支付约会费用、男性抚养家庭。
但孙雅兰指出:是男性先歧视女性,先给女性强加柔弱属性、将女性置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才有了逆向歧视的现象。
父权社会下,男性独占经济和社会资源,女性除了外貌之外,很难产生其他价值,只能依附于男性,“那社会就像是漏水的破洞,这个洞需要谁来填补呢?——男性,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如此看来,推动女权、倡导男女平等观念,不仅解放女性,也有利于男性。
然而在一些男性看来,女权仅仅意味着他们要承担义务、让渡权利,殊不知他们手中握有的那根权杖,曾经也是从无数女性群体中抢夺而来。
理解女权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你对女性群体抱有同理心。/《有点敏感也没关系》

女权不是两性双方的零和游戏,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话术只会让女权之路愈渐窄化。
而男性面对女权主义能做些什么?要么积极参与其中,要么闭口不言。
而对于那些实在无法理解女权的人,不妨先去看看《美国夫人》,就如凯特接受采访时所说:“去回溯一个历史时刻的唯一原因是找出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韩国会法司委通过N号房防治法,拟将性同意年龄提高至16岁》澎湃新闻.2020-04-30
《女拳,还是女权?》凤凰网电影.2020-04-28
《女权or反女权?女王新剧,豆瓣9.2》看电影杂志.2020-05-01
《中华田园女权词意考——网络环境传播中女性权利的污名化》张冠男
https://weibo.com/5172987178/IEGjKxnnJ?type=comment
✎作者 | 赵皖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花两千买的智能音箱,
充其量是个智障捧哏
中国女人狠起来,没有人敢不服
乐评人消失了

但我一点都不怀念他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