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2月9日晚,真实记录中国企业家“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俄亥俄州创办工厂的曲折艰辛、揭示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荣获202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纪录片奖。
“感谢你,曹德旺先生!感谢你,俄亥俄!” 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在奥斯卡原创纪录片的获奖感言中忍不住用中文大声高呼。
真实客观的记录让影片有一种格外的力量,导演在影片中聚焦的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也引起了众多人的思考。
_
《美国工厂》讲了个什么故事?
2008年12月23日,距离圣诞节前夜只剩一天。
俄亥俄州代顿市 (Dayton, OH) 本应欢快、祥和的气氛,被一桩新闻蒙上了一层阴影。
位于当地市郊莫兰 (Moraine) 的通用汽车工厂自从2005年就已开始减产,取消员工班次。到了12月23日,这座曾经只需要58秒就能组装下线一台雪佛莱皮卡的产线,已经一台车都生产不出来,使得重度依赖这座工厂的当地就业,迎来史无前例的打击。
有人从中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失去了房子和车子,不得不住在姐妹家的地下室;
有人变得穷困潦倒,买不起孩子们想要的运动鞋,更要为明天吃什么发愁。
无数代顿市民所追求的美国梦,逐渐坍塌。
就这样过了6年,他们一直所期待的“救世主”从中国来了。
2014年底,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将在代顿市恢复因通用汽车工厂关门而损失的就业,而来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熟练工也将空降莫兰,手把手教这些美国失业蓝领制作挡风玻璃的技术和方法。
消息实锤后,《华盛顿邮报》立马把头版全献给了它。
每一个曾经因失业而房子被银行赎回、家庭离散、无力就医的当地人都对他感到由衷钦佩和感激,仿佛“Chairman”(董事长)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在所有人的期待下,这家工厂开始运作。
一开始中国员工和美国员工渡过了一段蜜月期,他们一起为自己和工厂的未来而努力。
美国员工努力地学习基本的中文交流语句和生产术语,邀请中国籍员工到他们家里来,聚会、烧烤、钓鱼、打枪,就像家人一样。
但一眨眼10个月过去,两个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开始出现摩擦和冲突。
中国人觉得,美国工人做事效率低,慢又懒散。
他们上班时,老是嘻嘻哈哈聊着天,能连续好几个月都完成不了工作任务。
换成美国员工则觉得,中国上司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点吧。
而且工作安排时就光说要做什么,从不解释为啥,这种命令式的语气,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受尊重。
一种对抗的氛围在这座工厂里暗暗蔓延。而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第一年工厂亏损了4000万美金。
于是,福耀的高管决定,安排一批美籍主管去参观中国的工厂,看看中国人是怎么干活的。
这些人千里迢迢来到大洋彼岸福耀玻璃公司的总部,很快就发现中国工厂的工人效率极高,一天能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是美国工厂的数倍。
这些美国主管回国后,开始学着中国工厂中的管理模式,鼓励、督促员工。
他们有模有样地学中国主管组织员工开早会,动员士气。
开始学会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把他们当成朋友。
原本住在姐妹家地下室的吉尔,就是因主管介绍,住上了480美金一个月干净整洁明亮的公寓,内心感到无比温暖。
Rob的中国上司也依旧尽职尽责,继续用心指导每一位美国员工,帮助他们解答工作中不懂的问题。
同时,在帮助的过程,开始学着理解美国员工,体谅部分美国员工养家糊口的难处。

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显然是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的,工人中始终有人要求成立工会,并开始在工厂里找麻烦。
工会化投票已经不可避免,为了保持工厂的效率,福耀公司开始通过各种办法在员工中宣传“VOTE NO”投反对票。
最终,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的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工会化尝试,在444票支持对868票反对的投票结果中被判定失败。福耀玻璃厂方完胜UAW。
在解雇了数百名当地员工,并转而采用机械臂等更加高级的自动化设备后,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盈利。
_
文化冲突背后的中美教育差异
在看完这部意味深长的纪录片后,笔者发现文化冲突贯穿整部电影的“关键词”之一,而文化冲突的背后也折射了两国人民从小接受的教育差异
美式教育以鼓励为主
在电影中,美国工人希望5天8小时工作制,追求平等、人权,获得足够的尊重,不希望自己被当成机器看待。
工人会在意坏掉的微波炉,在意午餐室被改成生产线。
会在意安全问题。比如,拒绝用堆高机抬起2倍的货量;车间只有一个入口,会顾虑消防隐患。

对于下达的任务,会想知道为什么,而不只是按照领导说的做。
这些冲突很显著的体现了美国文化和教育从小以鼓励为主,在美国长大的孩子通常都非常自信,而美国梦是被尊重的过生活,并有权利说不。
他们愿意充分地展示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样的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可能会被认为是“刺头”。
当然,美国的平民教育也存在问题,绝大部分普通人,例如影片工厂中的工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在国内看来等同于从小就培养“自由散漫之风”,而且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表面上自信心爆棚,但是“肚子里的墨水”实在很少。
以“收”为主的传统中式教育
在影片中,来自美国工厂的一行人到达福耀玻璃集团在福建福清市考察时,显然就被中式企业文化所震撼了。
工人工作“完全不停”,开会前唱企业歌,车间每天组织班集会,采用“军事化管理”。
加班是常态,每个月一般只有2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有很多工人并非本地人,小孩在老家给老人带,一年可能只回去一两次。
还有一幕,工人在进行玻璃分类,并没有戴护目镜和防割手套,美国人看到不禁表示“太夸张”。
这一幕幕中,其实体现了传统中式的教育方式的一个特征,笔者将其形容为“收”,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推崇标准化,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妨碍了他们发掘自身潜能以及视野的开拓。
当然传统中式教育体系下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纪律性、做事踏实、注重细节
像是在福耀工厂里的中国工人,就是想把事情做好,通常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另外,父母的努力也大多都是为了下一代能生活得更好,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中国和美国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注定了两个社会的教育模式既然不同,谁好谁坏,见仁见智。
美国人在中国工厂工作遭遇文化冲突,可想而知中国人在美国工作生活也必然会遭遇文化壁垒。即使是受过国内精英教育的美国名校毕业生,能够在美国职场混的顺风顺水的都是少数。
最近几年,我们常听到华人员工在美国遭遇职场天花板,甚至因为职场不顺而自杀的负能量故事,这背后无法融入美国文化这一问题多多少少起了作用。
曾有人说许多在美国工作或者留学的华人就像漂浮在美国主流之水上的一颗油滴。不管外面的水环境发生任何波动,自身始终在封闭的油相中,对外界不闻不问。遇到背景相似的中国人,能迅速融合形成自己的圈子。如同物理的相似相溶。可不论最后形成的油块再大,依旧只能在油里。
对于想要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留学生们,文化这堵厚重而深远的墙就在眼前。
_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
近期热文
停课的日子里你都在做什么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