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度过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周末。讲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封面报道《他们打满全场》,赢得一边倒的赞扬,大家众口一词感谢财新也“打满全场”;等到《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出炉,风评立刻反转,各种骂声纷至沓来——怎么还有加时赛?怎么加时赛财新一败涂地了?
昨天我零零星星地和一些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今天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上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不能说自己讲的一定都对,但我保证不站队、不带节奏、不讨好任何一方,纯讨论,一家之言,供你参考:
第一,先明确一个前提,在这个案件中,鲍毓明作为犯罪嫌疑人,有没有通过媒体发声、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这是一个程序正义的问题。昨天批评财新的声音很多,你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分辨自己的立场:财新该不该刊发鲍回应、自辩的采访报道?的确有人认为,所有为这个人渣辩护者都是可耻的,就应该把他批倒批臭,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如果你也这么想,那接下来的讨论就不用看了,以免生气。留点力气,将来可能还得骂鲍毓明的辩护律师呢。
第二,如果我们还能达成“鲍毓明可以通过媒体为自己辩护,但采信与否是法律问题”的共识,那就应该看到,微博上很多对财新的谩骂是不合理的。这篇报道中很多引语被视作别有用心,但如果抱着只想看到符合自己立场的事实的心态,任何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解读成别有用心。
这些被标红的句子,基本都是采访对象的引语。如果不如实呈现这些引语,那反倒是不正规的新闻操作。
当然,也没必要要求大众掌握专业的新闻知识,就像记者进了医院也不知道手术怎么做。术业有专攻,有一些不专业的指责可以理解,但不必理会。
第三,也有更专业的质疑,认为财新的报道没有做到平衡信源。这点我有一些不同意见。财新的报道是建立在《南风窗》对此案报道的基础之上的,补充了《南风窗》报道中缺失的视角和信息。我们应该把平衡报道看成动态平衡,大家选取的角度各有侧重,而不是每篇报道都要实现对立双方50%对50%的公平发言机会,否则新闻报道前面怕是要先加上文献综述才能过关。
第四,在叙事框架上,记者有没有夹带私货?我觉得公允点讲,肯定有,后面我还要展开说这个问题,但我主张不苛求。年轻时我也觉得新闻报道应该绝对客观,观点要放在评论里,但现在我倾向于认为,只要报道还是人而不是AI在写,绝对客观是基本不存在的。就算新闻事实无法造假,但可以通过新闻事实的选取,来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的立场,这种价值判断根本无法避免。所以客观应该靠不同媒体的交叉报道来实现,而不是指望一个记者扮演上帝。所以《南风窗》的报道同样有瑕疵,我也主张不苛求。但也不能因为《南风窗》的报道贴近我们的立场,我们就称赞它;财新的报道不符合我们的立场,我们就换一套标准要求它。
常江教授有一个点评说:“对专业程序(比如信源的平衡性、语言的客观中立等)的部分舍弃,必须是服务于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善’的标准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专业程序上有问题的报道,我认为南风窗那篇可以接受,财新这篇绝不能接受的原因。”我觉得这属于学界一贯的“正确废话”,因为所谓“善”的标准,具体到某件事上是很模糊的,绝大多数人也是无法定义的——要不然大家至于为方方日记吵到绝交、离婚吗?
第五,为什么财新的记者选择了这样的报道角度?从记者自己发的朋友圈来看,显然是认为自己发现了另一面的真相。但我不得不说,这是很多新闻人的通病(也包括我在内)——喜欢挑战复杂性叙事,沉迷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反而忽略了基本事实。从现在披露的细节来看,被性侵的女孩显然不是个“完美受害者”,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性的幽暗面,但基本事实依然没变:一个与女孩地位、能力、掌控资源明显不对等的老男人,与未成年小女孩之间产生了畸形的两性关系。强调此间的复杂性而忽视基本事实,和当年胡锡进老师每天高喊“复杂中国”,遮蔽具体问题有什么区别?
第六,讨论至此,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基于包括财新在内的所有报道呈现的信息,这个案子的事实反转了吗?我认为并没有反转,基本事实还是那些,即使财新给鲍毓明提供了自辩机会(后来《南风窗》也刊登了他的回应),他的罪恶也没有减轻。至少我认为,一个成年人与明显和自己不对等的未成年人发生两性关系,无论是童养媳还是师生恋,都是有罪的。当然如果有人认为可以允许这种“自由恋爱”,那我无话可说。
第七,这就引申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法律规定14岁以上拥有性同意权,但15岁的少女(或少男)真的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吗?和同学谈恋爱没问题,一夜情行不行?与邻居家上大学的哥哥青梅竹马,那找个大叔援助交际行不行?这里有太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了,我比较支持罗翔教授的观点,引进“滥用信任关系剥削性利益罪”:如果行为人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与之发生性关系就构成犯罪。这样能最大限度防止鲍毓明这种人对少女(或少男)下手。
第八,我们还是应该聚焦更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任由情绪发酵。在这个案子中,还有很多谜题没有解开:为什么此前女孩的报案被警方搁置?是现行法律真拿鲍毓明没办法,还是他与经手警察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怎么才能从法律层面杜绝这类事件继续发生?还有多少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舆论应该督促媒体向这些有价值的方向努力,而不是沉湎于口水战中发泄情绪。
题图来源︱Alexas_Fotos
历史链接
——今日补刀——
希望有关此案的报道不要被翻译成外文,否则又给西方反华势力提供弹药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