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孩子美国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终于可以从“情商补习班”毕业了。
我听了却一点儿也不高兴,而是软磨硬泡地,请老师继续把他“选送”进去,继续补习一年。
为什么呢?因为几年里,我亲眼见证了儿子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深深意识到:情商训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
  • 比如,他现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不会像从前那样大喊大叫发脾气,而是会静下心来查字典、找答案,或者是向大人求助;
  • 和我发生争执的时候,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盘腿在沙发上做一次“冥想”,冷静下来再和我理论;
  • 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在与日俱增(虽然还是不够长),写作业的时候看见妹妹玩游戏,也能克制住自己不去围观……
总之,一切都在变得更好。我觉得,这和他一直参加系统的情商补习有很大关系。

“情商”
  比成绩好还重要?
我儿子是个成绩很好的孩子。
可是他刚上学的时候,老师总和我反复强调“孩子的情商不够”,需要好好“补补”。
“上学的首要任务,难道不就是成绩好吗?”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老师却直接用几个问题击中了我:
  • 小学成绩好,你希望他到初中和高中继续保持领先吗?
  • 你希望他不用大人催着管着就懂得如何设定目标,好好努力吗?
  • 你希望他以后事业得到成功吗?
老师又说:“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啊。”
看我没懂,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
一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他足够聪明,而父母又管理得比较尽责,那么他在学习上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
可是,等到他上了初中和高中,如果缺少“冲动控制”的能力,他就可能沉迷于游戏,不肯好好学习;
如果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他就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帮助/向谁寻求帮助,去克服困难;
如果缺乏“自我实现”的能力,他就不懂怎样去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如果缺少“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的能力,他会在项目合作中无法有效地和其他人合作甚至相处……
以上,无论是“冲动控制”能力,“自我实现”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都是“情商”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分数,而是让孩子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老师说,“当然,如果你想追求的只是分数,高情商也能给你好分数。”
高情商甚至能给你好分数?
我回去查了好多资料,发现老师说的还真对!美国确实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总结起来一句话——
情商高但是智商普通的孩子,比起智商高但情商不行的孩子,成绩会更好,从好大学毕业的几率会更大,未来的成就也会更高。
“情绪的自我认知”
是情商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实,美国情商补习班的老师不光教育儿子,也会顺便对家长进行简单的指导。
他们会在开学之前给我打一通电话,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讨论存在的问题。接着,会再发一封邮件给我,把教学计划和推荐家长阅读的资料发给我学习。
根据我的观察,美国情商教育的第一步大多是以“情绪的自我认知”为基础的。
Q
什么是“情绪的自我认知”?
A
“情绪的自我认知”包括三个部分:
  • 了解自己正在经历的是怎样的情绪;
  • 了解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情绪;
  • 了解自己的情绪对周围人的影响。
为什么要学习认知情绪?
简单来说,教会孩子如何确认、管理和平衡自己的情绪,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保持自驱力,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记得大概在儿子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向我抱怨,说上学“太没意思了”,想要“一直呆在家里”。
这孩子不会是厌学症犯了吧?
我仔细一问,才发现,原来厌学的症结,是他班上有几个男孩,总喜欢用难听话去招惹他,说他的名字像个女孩子。
一开始,每次听到他们的嘲笑,儿子都会很崩溃很抓狂,有时候甚至会大哭大叫。这样,就又招来了新一轮的嘲笑……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都会遇到类似的,来自同龄人的霸凌。
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霸凌并不严重——没有人挨打或者受伤——但足以影响孩子的心情和学习生活。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会备受折磨,也更加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了。
说得再远一些,其实即便是我们成年人,在日常生活里,在职场中,也会遭遇霸凌——只不过成年人间的霸凌和排挤可能更隐密。
这样的排挤对我们顺利工作,其实也会造成困扰。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困难的状况呢?
没想到,我还没有考虑好应对措施,儿子的上学恐惧症就治好了。
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轻描淡写地说:
儿子
老师和我聊了聊。
怎么聊的?
儿子
他让我描述了受嘲笑时的感觉,我说很‘尴尬’,因为班上那么多同学都看着。然后,老师让我想一想,如果我大哭大叫,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会有什么感觉,我就明白了,我哭的话,只会让他们更得意,更想欺负我。
后来呢?
儿子
后来我们就一起想出了几种新的应对方法,还练习了几次……
儿子
后来,那几个人又来笑话我像女孩。我这时候知道了,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他们,我的个子和他们一样高,我就是很尴尬很愤怒。那我干嘛还要哭呢?我就面无表情地说:吼吼,是么,嘲笑别人大概真能让你们看上去更像男子汉呢……他们觉得没意思,就走了。
著名央视主持人,北大法律系才子撒贝宁也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到过自己小时候碰到的类似的事。
撒贝宁小时候一直跟着父母到处转学,环境有些“动荡”,但成绩却始终没受什么影响。他感到这与自己对新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息息相关。
撒贝宁讲到自己小学最后一次转学,班上的男孩围上来试探他,看他“是不是禁得起逗”,其中有个男孩看着他衣服上的小企鹅,说“哎,小企鹅”。
撒贝宁当时不卑不亢地说:“怎么样?好看吗?”
他明白,如果当时过于敏感,说“你别动”,就会引发新的冲突。
而他也表示“很担心现在的孩子”,因为他们“放学回家,门一关就是作业、电视和上网,缺乏和真实世界的接触。”
三个步骤
孩子培养“情绪自我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Korrel Kanoy在《孩子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一书中建议:培养“情绪的自我认知”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1
定义情绪,给自己的情绪“贴标签”
当面对同学的轻度霸凌的时候,孩子们可能感到非常“生气”,或者觉得“尴尬”、“害怕”,或者是“难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孩子,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情景”,也完全可能拥有不同的情绪。
专家建议,作为父母,我们帮助处理孩子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应该分辨出孩子什么样的情绪被引发了出来,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
父母使用的词语越是准确,比如,准确使用“沮丧”、“愤怒”、“伤心”、“失望”、“尴尬”、“兴奋”这样的词汇,孩子就越能准确地了解自己不同感受的差异,相应地,他们也会拥有更强大的同理心,更准确地了解其他人的感受。
我以前写过,我的小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的姐姐曾经突然变成了一个很“坏”的孩子,她没事就喜欢捏他两下,还经常笑话他“没用”、“大笨蛋”。
于是,我引导姐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承认自己其实是“嫉妒”,还顺便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你多抱抱我,多陪我玩,我其实也是很喜欢弟弟的。”
后来,姐姐果然表现好多了,现在经常带着弟弟,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2
了解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情绪
不同孩子面对相同场景,引发的感受不同,这其实是因为——
引发孩子特定情绪的,其实是他们本人的“价值观”和“经历” 。他们现在遇到的事情只是让他们“回忆”起了相同的情绪。
比如,有些孩子个子比较矮小,面对霸凌,回忆起过去挨打受欺负的经历,他就可能感到“害怕”;
或者,如果有的孩子一直以来所受到的教育是“打回去”,那么霸凌会让他感到十分的“愤怒”;
而像我的儿子,他自尊心强,在乎自己在其他孩子眼里的形象,担心目睹霸凌的其他孩子会疏远他,他就会感觉很“尴尬”。
只有认识到特定情绪的诱因,孩子才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
有效的情绪管理,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过去的经历。
3
了解你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
起初,每次被嘲笑的时候,我儿子都会发火、崩溃、大哭大喊;
如果是另外一个孩子,假如他对霸凌感到害怕,那么他多半会后退,寻找安全的地方,逃跑,或者坐到老师旁边。
但实际上,以上这些行为是典型的鼓励霸凌者的行为。
霸凌者明白——后退、哭泣和崩溃意味着:霸凌行为奏效了。因为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感觉害怕和不舒服。
受欺负不是被霸凌者的错,但是他们对霸凌的反应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霸凌。
所以,如果孩子们想要制止别人对他的霸凌,那么他需要学会使用不同的行为语言,把新的信息传递给霸凌者。
请注意,孩子不需要改变他的“感受”(你不可能仅凭几句话就让他不再害怕),但是你可以让他在害怕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和老师的谈话中,我儿子明白“行为崩溃会让霸凌的孩子更多地欺负他”,所以,他选择了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忽视霸凌者,反过来嘲讽他们,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让其他人认识到了霸凌者的不堪。
还有一些行为也会让霸凌行为失效——呆在原来的座位上,忽视惹他的孩子,不和霸凌的孩子进行眼神交流,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你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对控制情绪,改变自己的处境,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情商的培养,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的。
限于篇幅,今天谈了谈“情绪的自我认知”。
感兴趣的父母,可以仔细读读我文中所提的那本情商书。
我也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讲“情商培养”这个话题。
如果有其他关于“情商”的问题,也欢迎留言哦!
延伸阅读
谁把孩子变成互相伤害的"小恶魔"?

不安全感有毒,别没事去吓唬孩子

温柔而有效的惩罚熊孩子,让自己成为讲理和冷静的榜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