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了非常简便的方法鉴别年龄,就是看下面这幅图。
一眼看上去,是少妇,还是老妇?
这幅画名为《我的妻子和岳母》作者是漫画家威廉·埃利·希尔(William Ely Hill),于1915年年11月6日发表在幽默杂志《Puck》。
这幅图的特殊之处在于,一幅头像作品上其实画了两位女性:
  • 少妇,妻子(转头略背对观者,观者可以看到她秀气的鼻尖、睫毛、耳朵、脖子和项链)
  • 老妇,岳母(侧脸像,观者可以看到她的鹰钩鼻、眼睛、嘴和下巴)。
但是,你每次只能看到一种,你最容易看到的哪一种,取决于你的年龄
如果你看见的是少妇,你是年轻人;如果你看见的是老妇,那么你可能年纪不小了,至少30出头了吧。
研究结论以Perception of an ambiguous figure is affected by own-age social biases为题,发表在《Nature》期刊下属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来自22个国家的666名志愿者(其中美国人最多,达393人)参与了这项研究试验。他们的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岁。

研究人员让他们观看这幅图,问他们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 首先是“你看到一个人还是一只动物?”(可能的回答:人/动物/两者都没有)。如果回答正确,再提问“这个人的性别是什么?”(可能的回答:男/女/不知道)。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实验者一旦给出错误答复,测试就会终止。这个环节也被称为注意力测试环节,用来验证实验者是否真的领会到了画像传达的内容(虽然只是一半的内容)。
  • 只有通过了注意力测试的那些实验者,研究者才会对他们提出第三个,也是真正关键性的问题:“请你估计你看到的这个女人的年纪是多少?”只有这一部分结果是有意义的,可以用于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研究。

测试结果显示,年龄小于30岁的观者看到的往往是年轻女子,而且观者越年轻,对画中女子报出的年龄越小。而年龄大于30岁的观者大多看到的是老年妇女。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身年龄效应(own-age effect)”与一个社会和文化现实相关——即现代社会充斥着对老年人的偏见。
本实验一开始,Nicholls等人通过Mechanical Turk(Amazon的网络众包平台)系统招募了666名18岁以上的志愿者,其中418人来自美国,225人来自印度,另有23人来自其他20个不同国家。
在经过上文的一番“筛选”后,有55%的印度实验者没能通过注意力测试,而文章最终只使用了来自美国的实验者样本——共393人,其中男性242人,女性151人。样本年龄范围为18至68岁,平均年龄为32.87岁(SD = 10.07),年龄分布呈正偏态,以年轻参与者为主,只有5名参与者超过60岁(这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龄组对图像的反应,研究者对实验者的年龄进行了中位数分割,将实验者划分为30岁以下(共195人)的人群和年龄大于30岁的人群(共198人)。这两类人群对画中人的年龄估计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两条分布曲线并没有像研究人员理想中那样,成为左右错峰的两条曲线。这说明大多数实验者的第一反应是将画中人像看成年轻女子,但确实有更多的年老组实验者将人像看成了老妇。两个群体的偏差反映在估计年龄的平均值上,年轻组的年龄估计平均值为33.51岁,而年老组的平均值为39.83岁。这一差距经t检验判断,可以认为非常显著(t值为 3.82, 相应的p < 0.001, Cohen’s d = 0.386)。
如果分别取实验者中最年轻和年老的10%作为两个对照组,那么这种估值差异会更加明显。最年轻的40位实验者(年龄为18~22岁)的年龄估计均值为33.85岁,最年长的45位实验者(年龄为49~68岁)的年龄估计均值为45.91岁,这两组的差异值也经过了t检验的显著性判断。据此,作者认为他们最初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即由“自我年龄效应”导致的“自我年龄偏见”(own-age bias)确实存在。
作者进一步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出了实验者年龄和平均估计年龄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实验者平均年长一岁,就会将画中女子的年龄多估0.1岁。
作者指出,这种自我年龄偏见的实验现象,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如下问题:
1. 主流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的普遍冷漠和忽视,以及老年人的潜意识中仍普遍存在着对年轻人的偏好。
2. 年轻人群体与老年人群体间存在隔阂,而这种隔阂又以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单向隔绝为主。
翻译一下这两个结论,就是说,不论年轻与否,都更爱把年轻人当“自己人”,而且很少有年轻人把老年人看作“自己人”。
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研究“第一眼”美女,可能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来源:参考消息网9月24日,俄新社2018年9月22日发表题为《科学家揭开经典双视图之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