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伊曼努尔·康德
自由:你认为自由是什么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以具有高度思辨性的论证过程呈现出他对于“自由”的独特理解:
什么是自由?
“自由” 就是把这两个字调过来,“由自”:你的行动由你自己的意志所确立的理性法则来决定。
显然,康德这里所强调的“自由”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为所欲为,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意志和欲望是截然不同的。
人们常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可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错了,应该说“欲望是趋利避害的”,因为欲望是感性的,它总是会被各种对象所吸引,比如金钱美色,锦衣玉食,权力地位,荣誉声望等等都是欲望的对象。
当然,这些对象所激发的欲望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欲望作为生命动力的话,大多数人就无法获得幸福感,科技生产力也难以实现进步。
但问题是,满足这些欲望并不意味着你就获得了自由,因为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它并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人性不光包含欲望,还包含意志。
意志是自我抉择,它才是自由的主体。所以西方哲学有个概念叫做“自由意志”,而不是“自由欲望”。
意志是理性的,它的特征不是趋利避害,而是明辨是非。
那么意志有对象吗?当然有!但是意志的对象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它自己所确立的那种明辨是非的理性法则。
意志之所以是意志,就是因为它能够抵御那些欲望对象的诱惑,摆脱那些外在事物的支配,意志能够坚守自己明辨是非的理性法则,捍卫自己的道德底线,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意志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律与他律
正是因为欲望与意志的作用如此不同,所以康德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他律行为和自律行为。
他律行为是为了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活动。譬如:有一个已经结婚的高富帅,但他被另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所吸引,结果出轨了。
与“他律行为”恰恰相反,自律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活动,而是“不忘初心”的意志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性法则而进行的自主选择。
譬如:在上文中所举的例子中,那个已婚的高富帅,他可能会面对很多香艳肉体的诱惑,虽然他的生理欲望蠢蠢欲动,但每当他理性的判断出“婚外恋不道德”的时候,只要他的意志能毅然决然的对于自己的行为下达指令,超越欲望的纠缠,阻止自己寻求出轨的可能性,那么他的选择就是自律的行为。
在这件事上,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因为他的自律行为摆脱了欲望对象的支配,通过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选择,这不正是自由的真谛吗?
当然,自律行为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也比比皆是。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报道那些见义勇为的行为。还有那些扎根贫穷的山区,为了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奉献自己一生的老师们;那些在世界上战火纷飞的地区默默无闻的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医疗志愿者.
用康德的话说,他们都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因为这些自律行为展现出他们对于内心理性法则的坚定守护。
因此,在生活中,你可以做不到这些事情,但是请你对于这些自律行为保持敬重,因为你敬重的不仅是他人,也是在敬重你自己的意志,你自己内心的理性法则。
1804年,康德离世。他的墓志铭是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段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是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人性中的意志和夜空中的星斗一样璀璨夺目。
你无法拥抱夜空的灿烂星斗,却可以守护内心的理性法则。因为你是人,向往自由的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