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时间眼看就要走完一半,BBY申请辅导也于上周六/日,分别在上海/北京开始了第一次集训。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今年的申请人都会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往年学员的申请总结,当你真的确认了内心热情所在,你需要的可能就是付出努力,坚持下去!
Amy,211本科,GMAT750

两年4A广告公司,两年车企marketing
今天收到了紫校寄来的紫色包裹录取信,应娟总之邀,终于要认真回顾一下申请的心路。
时间倒回一年半以前,如果有人跟我说我可以去Kellogg读MBA,我是不相信的。原因是,过去的二十几年里,MBA好像从来不在我人生选择题的答案选项里。我所在的环境不像feeder行业(咨询、投行等)那么有申请氛围——毕业四年,前两年在4A广告公司,这两年在车企做marketing,而且并没有要通过MBA转行的迫切需求,身边同事朋友无非是甲方乙方之间跳跳、最近又流行传统行业再往互联网跳跳。其次,自己不太外向的性格跟印象里口若悬河的MBA们好像不是一个画风(当时并不知道商学院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环境)。本科三线城市土鳖211,没有一个月以上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GPA也没有很高,乍看简历也道不出太多亮点,怎么说都跟高大上的M7 MBA无缘。
“ 为什么选择申请?
虽然之前没想过读MBA,但出国读master这个想法一直在脑海里,可能是动力不够强,一拖就是四年,于是在GRE即将过期的申请季里,咨询了几个身边朋友关于申请传播学院master的事,很幸运的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的朋友跟我打完越洋电话后,坚定地建议我去申请MBA,觉得master对我的value-adding很有限,正值圣诞假期,他转发给我一个Kellogg在校生回北京办的Winter Coffee Chat活动,完全不明白MBA是怎么回事的我去参加了。在这之前我对于商学院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哈佛和沃顿很厉害(惭愧)。然后这第一次接触,就被Kellogg充满活力的氛围吸引了。KWEST、GIM等这些特色体验完全超过我的期待。而且还很巧地发现其中一个学姐居然是前公司的同门,不过她工作经历一直在大陆以外。还有PPT里那张经典学校湖畔美景图,青草蓝天衬着远处芝加哥天际线,心想,天啊,这学校也太美了吧!我申请MBA机缘最初就是这么简单,于是抱着试着了解的心态去了campus visit,而后的一年里火苗被越点越燃,一发不可收拾。
有毒的就是上面这张图啦

之前我只知道自己喜欢做marketing,并没有做CEO或者念HBS的雄心壮志,直到最近一年才真正确认对商业的兴趣。大学就开始搞事,学的是广告,老师说最好的教室就是真正的市场,于是,我们几个学生接不到真正的客户,就免费帮学校饮料店做广告。开过淘宝店,卖的是自己摘来制作的四叶草植物标本,当时全网包括我只有三家店在卖这个,体会了自己店铺命名、装修、拍摄、物流、又当“水军”去百度知道和论坛去一会儿扮演店主、一会儿扮演客户。毕业来北京很幸运地加入了梦寐以求的4A广告公司,后来正好经历行业下坡,大家各种抱怨客户抱怨行业不景气,而大部分人还是一边抱怨一边在各个同行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两年前,抱着“我要去甲方看看究竟”的想法,从乙方来到了甲方。后来想想,这也是被自己对商业和管理的兴趣所驱动。细细回想过去几年让自己感到满足、激动、且擅长的事情,很多都跟商业有关,所以确信了自己热情所在。
后来对读MBA到底做些什么有了更多的了解(聊了一些人、同时看了一本书叫What They Teach You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结合案例和实践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我的学习模式;同学的背景特别多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碰撞、想法与想法碰撞;还有个说起来略俗套却很吸引我的点是同学当中有那么多“work hard, play harder”的同道中人。于是,就对申请这件事越来越坚定。事实上,直到录取前,我都没特别了解过MBA毕业后的薪资,反正向学校借钱不管时间长时间短都是借嘛,只觉得这经历我当时太想要了,不争取我会后悔。
“兴趣”加“擅长”,也需要一些“机缘”去点燃。于是,这个选择,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Kellogg Campus Visit Schedule
”十分投入和一点抽离
这句话总能在跌宕起伏的申请过程中让我平静:You already have all you need or definitely will get what you really, really want. 自我怀疑和脆弱的时候,我会想想自己拥有的、实现的原来已经这么多;而对于“非常非常”想要追寻的目标,我愿意十分投入,而且是欣然地、热情地投入。这种投入支持了我两个多月高密度的复习GMAT,我定下计划“三个月两百小时750分”,一次就考出了750。我是个很“听话”的人,别人的建议愿意去理解去采纳,用娟娟的话说是“不纠结,说干就干”。迷茫的时候不去suffer,而是去找出路,因此可能少走了些弯路。比如一开班的时候帆姐说让我们看商业书,我真的把HBR 10 must read中的很多本都看了。还有很多别人的建议,比如说:让身边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你在申请,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帮到你;千万不要让老板知道你在申请;之类的。
投入归投入,但哪怕最辛苦的加班出差连轴转又要复习GMAT的那段时间,我也特意空出几个周一的晚上跟同事去学了学简单的摇摆舞和Salsa,以及参加学校的info session认识校友和一起申请的朋友。既全情投入却也保持一点抽离的心态,是我本科时候备考GRE时所不具备的能力。
▲我做的食物
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在BBY workshop课堂讨论、每周作业和N轮essay修改中,我也延续了这种心态。表面上看,申请对于那个阶段的我可能已经成了头等大事,工作本应该能放就放,但是把写essay的心得体会运用到工作中,对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竟有意外收获:第一个waitlist出来的当天,我在出差三天三个城市的行程里,高速公路上改着第二天presentation的PPT,还饶有兴致的起早去趁没人去酒店旁边的油菜花田拍了照,申请的不好结果被暂时抛在了脑后;最近的两个月,还带着跨部门团队完成了做过的最复杂的项目之一,除了老板和一两个同事,这中途很少人知道我就快走了。以至于申请中后期我跟Mandy说好像突然发现不是非得去读的。
所以,如果可以不要把MBA当作自己唯一的选择,不要把这么好的探索变成了枷锁,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如众多朋友告诫的,录取只是一个开始,进去之后定career goal、找实习、找全职工作… …都会有排山倒海的压力,长长的路还会面临很多类似的情况,我想要自己能一直这样稍微想开一点。必须要承认,这个过程有很多幸运的成分,我们能做的,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原来正确评价自己并不容易
对我来说,即使没有任何学校要我,这个过程也是百分之百的值得。
最重要的是做了一次彻头彻尾的self-reflection,惊讶于过去25年我对自己的了解竟然这么少。自己看自己的时候是非常不客观的,再加上别人的评价,于是我们特别容易放大或者缩小自己。申请的过程,我初步学会了怎么从自己出发来认识自己,这是靠娟娟和帆姐的辅导、小组同学多次互相刨根问底到半夜、跟好友的多个促膝长谈、以及自己夜里边喝边写。以前很多人给我的评价大多是安静、温柔之类的,我好像就信了;好朋友说我做事情做选择挺自信的,我又疑惑了,我有吗?可是当写下50个成就,发现让我充满激情的瞬间大多都是关于走出舒适区和挑战自己的,大学之后的经历无形中带给了我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当我很兴奋地跟美国朋友交流自我发掘的时候,他说难道你们本科申请不会做这些吗?说来惭愧,真的没有,至少我没有。顺便给他普及了一下中国的高考。当然了,对自己的认识会在读MBA的过程中各种被打破、重塑,很期待这个过程。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觉得背景无法改变就悲观消极;也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努力,而深陷于自我感动或苦大仇深。
同时,找到自己的strength和weakness,也是得出career goal的很重要一步。每个面试官都问了我why tech industry这个问题,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他们:过去digital marketing的skills是一方面,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得出这个判断的关键是我的个性适合不断变化、鼓励创新的科技行业。
▲美西自驾游时候拍的Forrest Gump之路
以前的我,不成熟的意见不愿表达(现在回想,这看似谦虚,实际是另一种骄傲的体现) ,现在变得更愿意表达自己,更少介意得到负面评价,有观点的交流才有碰撞和收获嘛,直接的体现就是面试上。直到面试前一周跟同学的mock interview,还收到让我内心有点崩溃的评价,大家表示给我的打分会在“有保留的推荐和推荐之间”(可能大家还稍微客气了点吧)。娟娟永远抱着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跟我说,“这个评价已经很好啦,你只要面试得一般般好就够了。你怎么心虚了呢,难道你的工作是假的吗?这些都是你实打实做出来的呀。”好吧,豁出去了,这就是真正的我。经历完最后一个面试,校友面试官的“咨询、corporate加投资”的神背景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人出奇的nice,快一个小时的时间,不紧不慢地从面试最基本的behavioral question聊到career goal,从受教育的意义,聊到他在学校最遗憾的事。每次面试结束都有一种感觉,这不是面试,而是一次很愉快的交谈。周末晚上最后一个面试结束从咖啡馆走出来的时候,我内心无比平静,知道自己已经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最好。Kellogg出结果的那天,我跟面试官报告这个好消息,他回我短信说“你给我的印象很深,你很有追求和热情,我跟学校说你非常自省,虽然本科学校不好,但是…(后面省略)”。
(哎呀,对一个从小不写日记不写游记的始终内向的人,一提笔就啰嗦了,能看到这里你也是个很耐心的人呢)
最后,如果要总结下申请路上几个最大收获,我会说是:
找到内心真正的热情;
付出代价坚持它并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
享受过程中“自己”的破碎和成长;
以及,好运气!
最后的最后,必须要安利一下学校今年刚投入使用的360度湖景新楼“Global Hub”(居然也有幸成为了传说中“一毕业学校就盖新楼给学弟学妹用”里面的学妹呢)。

BeBeyond最新活动
申请中有一万个细节要确认
如果你想得到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扫描二维码,预约BeBeyond MBA咨询

1对1,1小时免费咨询
BeBeyond是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