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都满怀喜悦的心情,准备为祖国庆祝生日,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喜悦的时刻给人找不愉快是不对的。我昨天遇到了一些不愉快,想表达一下。
昨天,《财经》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变迁启示》,作者是沈建光、姜皓,分别是京东数字科技的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研究员。根据该文末所注,这篇文章“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且,“财经”并未注明该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据此,我理解,这篇文章应当是代表了《财经》的观点。
最近关于中美关系、美国制造业、德日制造业的文章很多,这样的文章我通常都会浏览一下,看看有没有可取的观点,或者自己不了解信息。不幸的是,在这篇《财经》官方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与我文章高度雷同的痕迹,熟悉本公号的读者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看看跟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篇有多少雷同之处。我昨天联系了“财经杂志”公众号的编辑,希望能够有个说法,但到今天,他们好像还在研究,没人给我回复。我想,还是主动表达一下意见比较好。
首先,还是那句话,时值国庆前夕,相信无论该文作者还是财经的编辑,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我不希望本文对相关人士的休假造成负担,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讨伐,或者要求删除,或者要求赔礼道歉,这些都不要求,也不需要进一步跟我联系做任何说明。我仅仅想借此机会讲一讲,我们为什么要认真的写作,编辑为什么要认真的审稿。
回想一下,还在念书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大概都洗过别人的论文。通常做法是,确定一个课题,找两三篇甚至一篇他人的论文作为主干文章,然后改变一些表述,换个顺序,拼在一起,再将这些文章的注释作为自己“新文章”的注释,看起来真是原创十足。在阅读“财经”上述文章时,我找到了相同的感觉。今天早上我在想,这类文章算不算剽窃,我也无法确定,尽管我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这样的文章肯定是会被质疑的。但在中国,我真不知道,因为标准不一样,或者说,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标准。因为原文的表述是改写比较多的,尽管意思都一样,所以什么才叫“洗稿”呢?的确也没有客观评判标准,全凭作者、编辑和读者的良心吧。所以《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变迁启示》一文究竟是否属于洗稿,我不评价,如果财经编辑难以评价,我表示理解,这个留待读者们去评价,相信群众的眼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该文使用了我自己整理的一组关键数据,为了不提及我,这两位作者把我的原创数据做了很好的加工,请大家看看下面两幅图。
上面一幅,是我花了将近三个月休息时间整理出的USA Fortune 500产业变化表;下面一幅,是改造过的柱状图,资料来源仅显示为:Fortune 500,京东数字科技。
有的读者可能会讲,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能查Fortune 500的资料,人家难道不会查吗?很可惜,我整理的数据不是查出来的,不但你查不到,如果任何人能在我确定的标准下再整理一遍,除非你是我肚里的蛔虫。在Fortune 500官网上,是找不到关于USA Fortune 500产业分类的年度数据的。为了整理这六十多年的数据,我还是花了不少精力。请看下图:
这是我整理的1955年USA Fortune 500的“食品、饮料、烟草”,“电子电气”及“机械及工程设备”行业的企业分布情况,除这3个行业外,还有19个其他行业,手机微信根本无法展示这么大的页面,也就是上图6倍是一年的数据,然后一共60多年。每年按产业分类的美国500强企业情况,就是这样逐个整理出来的,从1955年一直整理到2019年。如果觉得这是轻松工作的读者,可以自己尝试整理一年的数据试试,同时先问问自己,你是以什么行业分类标准来做统计的。
有读者会讲,何必这么辛苦,做个小程序,立马不就分类了吗?写作过程中,的确有计算机专业的读者朋友自告奋勇希望为我提供数据检索、整理的技术支持。但我发现意义不大。因为USA Fortune 500的原始企业信息,有些连googlewikipedia都已经检索不到了。比如1955年的USA Fortune 500中,有WilsonNational SupplyM. Lowenstein等十余家企业,虽然榜上有名,但在互联网上,已经查询不到它们任何信息,只有企业名字,甚至连行业都无法确定。所以,这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只能靠苦功,根本没有偷懒的可能。
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中,我整理的图表中特别注释提及,我的行业分类用的是“传统生产性行业”,而不是所谓“制造业”或者“传统制造业”。但可惜的是,沈建光、姜皓两位作者,可能为了自己写作“美国制造业”这个话题的方便,将我“传统生产性行业”的数据直接改为“传统制造业”数据,在行文中,也将我原文关于“传统生产性行业”的相关表述,直接改为:“进入90年代,金融混业经营改革进入快车道,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在1995年下降到50%以下,而金融业、其它服务业的比重开始上升。美国财富500强的企业结构自1995年起基本保持稳定,传统制造业在45%左右,而新兴技术产业、金融业和其它服务业分别维持在20%15%15%左右。”
这是非常糟糕的篡改式引用,会造成极大的误导。
作者以“制造业”为题写作,但仿佛完全不知道行业分类标准的重要性。无论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还是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只是类别之一。有很多行业看似像“制造业”,其实不是。例如,无论是按国际标准还是我国标准,“采矿”、“建筑”、“房地产”都是与“制造业”并列的行业大类,而不是“制造业”的分支。
在整理USA Fortune 500时, 一开始最困扰我的,就是如何做行业分类。从大类上,尽量参考了国际标准,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主体是一致的。但在整理美国产业变迁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思考做了新的分类,也就是将“食品饮料烟草、机械及工程设备、钢铁及矿业、汽车机构及配件、石油天然气及能源、化学化工、纺织服装饰品、航天及防务、建筑建材房地产、纸业及包装、日用家居化妆品、农业及林业”都划归“传统生产性行业”,其中红色字体部分,无论按哪个标准,都不属于“制造业”。
所以当沈建光、姜皓两位作者将我统计的“传统生产性行业”直接改为“传统制造业”时,这篇文章的关键数据就出现了重大错误,尤其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及能源行业、建筑建材房地产和农业及林业这三大行业的占比,这种错误不知道要大到什么程度。
所以,一篇以制造业为题的文章,引用的关键数据都是错的,又由《财经》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来发表,今后当然会引起更多的误导。这是我不得不花时间专门指出的原因。
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发表以来,加之最近《美国工厂》的传播,关于美国制造业的文章越来越多,引用这个公众号文章和数据的媒体也不少。除其他公众号转载之外,截至目前,已授权了三家严肃的纸媒使用这些数据,一是新华社主办的《瞭望》,二是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投资》,三是当代世界出版社。这些传统的严肃媒体在审稿方面非常认真,引用时也在表格中注明了来源和作者,在发表前也反复与作者沟通,非常令人钦佩。
事实上,深度全球化与中美之争一文由《瞭望》转载后,新华社还将该文主旨译为英文,在境外发表。
而在此过程中,新华社的编辑们还不辞辛苦的去逐个核对我文章引用的各种原文原著,我深知这项工作必然耗时,可以说这样的编审制度,既是对作者的检验,也让严肃的作者感到非常放心。
我不在学术圈,这个公众号也不是赚广告费的自媒体,写作的内容与我的日常工作毫不相关,不会带来任何工作上的利益。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推动一些改变。
这个公众号每一个大的话题,我都会有相当充分的准备,要求自己在范式上具有原创性,也就是在占有相同资料的情况下,我要求自己的视角、论证方式和结论,都具有原创性,并且这些话题都是为了解释或者解决现实的问题。也就是即便引用大量资料,我都要求做到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确保读者在大量的海内外引注资料中不会失去方向。
以此为目标,准备每篇文章我所阅读的海内外著作都会达到相当数量,每篇大文章所引用的书籍的购买花销,都在2000-3000元人民币左右,这是因为英文原版著作大多比较贵。除此之外,我要求自己不能只是引用他人著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数据贡献,所以无论是韩国三篇、都市圈三篇,还是全球化两篇,都有我自己的数据贡献。韩国三篇中六大财阀的股权结构和年度历史沿革,都市圈三篇中全球Fortune 500、德日隐形冠军企业与都市圈关系的对应图表,全球化两篇中上述USA Fortune 500六十余年的变迁情况,这些内容不但中文著作中没有,我目所能及的外文著作中也完全没有。正因为如此,这个公众号也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获益匪浅。
这个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源自全体国民长期以来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夸夸其谈。这个国家发展到今天,亟需靠脑力吃饭的人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搞清楚自己应当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去思考我们究竟要留给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环境。
在大庆的前夕,我们不去谴责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也不去谴责今天中国互联网上仍然存在的种种低劣现象。我们仅在此时提出希望,希望所有人都继续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顺祝各位读者国庆假期愉快!

以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