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香港的了解,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与在香港生活工作的一些大陆人和香港人直接相识;二是有渠道听闻一些老香港人家庭这二十年的变迁情况,包括香港年轻人的一些情况。上半年去过一次,最近也看了很多关于香港的境内外新闻,以及各方关于香港最近情况的分析。谈不上十分了解,但总体好过从网上收集材料就开始下结论的人。
只要讲出来的,都是观点,只要是观点,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不偏不倚”。本来对香港没有那么多深入细致的了解,所以一直没想写什么。但这段时间香港的事件,让我越来越觉得,香港人今天的选择,不值得。这个不值,不是说香港人没有问题找问题,或者一定要选择容忍问题。香港一直有问题,问题还不小,所以老百姓的声音有不少是合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大陆人,尤其是大陆年轻人,都对香港抱有很大的好感,这种好感不只是因为香港是繁华的东方明珠,不只是因为香港人的职业素质,更是因为,香港拥有大陆所没有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所带来的“自由”。所以当香港人在过去很多年不断提出自己的诉求时,不少大陆年轻人都抱以理解,甚至可能还有羡慕。
如今,这些大陆的年轻人,都已经成了中年人。然而香港最近的情况,不但让那些曾经羡慕香港的大陆中年人们羡慕不起来,反而要开始反思了。
我读了一些支持香港黑衣人(暂且用“黑衣人”来代表一方)的言论,很多是一本正经的谈论政治,用了很多政治学术语,没有一些知识积累,根本无法把公民抗民这类行为讲得那么深。我读这些东西,是想了解这些香港年轻人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但在一本正经背后,每天看到的却是一件又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堵地铁门、堵电梯门,咬掉警察的手指,围攻落单的警察。在警方清场行进时,记者整齐的站成一排,几乎面贴面的对着警察不停拍摄。而黑衣人们则躲在记者后面继续扔东西。
无论在哪个场景,旁边都有不少拿着手机和相机拍摄的个体和媒体,所有这些场景,自然会变成香港乃至全球网络传播和媒体报道的题材,至于一个具体场景怎么剪切,怎么运用,那都是由立场预先决定的。这是特别滑稽的场景,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一本正经的所谓反抗,都不过是在为了摆拍,都是为了在互联网时代用现场的“影视作品”,去影响那些不在现场的人。
但这些,好像还不算什么。真正令人意外的,是当我确切了解到,黑衣人出工真是要领工资的时候。当这些“江湖传闻”,被熟人确认之后,具象到个体之后,当确切的知道,某个香港年轻人,真是领了2000港币/天才去参加聚集活动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百味杂陈。今天可以花钱让他出街,明天难道不能花钱买他的选票吗?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用自己的“信仰”,换来了2000港币/天的酬劳。这样的现实,怎么对得起北边那些曾经羡慕过他们的大陆中年人?
所以再读支持黑衣人的言论时,无论多么高大上,我只想找到一个信息,到底他们敢不敢承认出街酬劳的事实,他们如何解释酬劳与出街的关系,他们会不会告诉媒体这些不菲的酬劳都来自哪里?
香港沉默的大多数真是不值得。不值得将自己提出诉求的权利,托付给这些未经世事、连“信仰”都拿来换钱的年轻人,托付给那些只会做出不让地铁关门、不让电梯关门的奇葩群体,托付给那些收了钱出街还要求提供空调的巨婴。这个群体,断然不会产生香港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只会产生讨价还价的“职业示威商人”。
这一代大陆中年人,都是看着港片、读着港人的奋斗史长大的,香港寄存着他们年少时对繁华世界的梦想,没有人希望东方之珠没落。香港的年轻人变成今天这样,香港沉默的大多数真的不需要反思已经作为长者的自己吗?香港有许多问题,但当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支持贩卖廉价信仰的年轻人来推动时,躲在这群无知年轻人身后的香港中坚们,即便有理由,又能正当到哪里去呢?
看看蓬勃向前的大湾区,再看看一线之隔的香港,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至于那些支付香港出街酬劳的金主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这次花钱换来的,竟然是对大陆鲜活淋漓的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吧。
香港,不值得。
以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