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国媒体4月7日报道,在由“N号房”衍生的网络聊天工具“discode(音译)”中,散布儿童与青少年性剥削物的10名男性中学生,已被警方悉数拘捕。
经调查发现,其涉案人员大部分为未成年人,甚至直接运营频道的人中也有刚满12岁的少年,去年犯罪时还是小学生...
图片来源自微博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青少年犯罪都是社会最大的隐痛之一。未成熟的心智是否能够成为罪行豁免的理由?而那些因一时冲动毁掉一生的少年犯们,未来又将漂往何方?
美国教育纪录片《少年犯:Kids Behind Bars》便将镜头聚焦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沃巴什谷惩戒所,这里生活着 40 名罪行累累的青少年罪犯。
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们必将意识到,一时的疯狂可能永远改变他们人生的轨迹,无论悔恨与否,前方的道路亦无可改变。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那些被锁住的少年罪犯
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沃巴什谷惩戒所,关押了二千多名州内最声名狼藉的罪犯。而在这座庞大囚笼的 D 区,里面生活着40名青少年
这些青少年暴力无度、惹是生非,是美国最年轻、也最危险的罪犯。
在印第安纳州,被控犯有严重罪行的青少年将在成人刑事司法系统内受到审判和判刑。从武装抢劫到谋杀,这些孩子的服刑期限从2年到65年不等,每天被关在牢房里长达18个小时......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17岁的雅克埃尔德里奇又回来了,他因非法持枪违反了上次定罪的假释条例,再次被关进了这座冰冷监狱的青少年区。
监狱的工作人员见怪不怪,每年都有至少50名青少年走过这道定罪的大门,门内有很好的改造计划,但他们总有不遵守计划的时候,出去惹更多的麻烦再回来。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艾尔兰从小吸毒、抽大麻,生活“单纯”地只剩下吃喝玩乐。因为欠了太多毒品钱,他和姐姐、以及另外一个朋友,决定抢劫一位家庭友人的家。
艾尔兰摁响了门铃,46岁的男房主应门,因为兴奋和激动,艾尔兰拿起套筒扳手就开始疯狂殴打男房主。一时间鲜血淋漓,艾尔兰的两只手都被红色覆盖,看不到一点白色的地方......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男房主因此住了四五天医院,流了三品托半的血,下巴断了,脑袋后面受伤,而提到这些情况的艾尔兰,一脸无所谓的冷漠,仿佛在讲述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在监狱里,完全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了一丝害怕,他决心不要惹是生非,好好表现,不是出于对自己罪行的悔恨和愧疚,而仅仅是讨厌监狱生活,渴望回家。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这所监狱里的青少年,大多数服刑10年以下,但由于作为成年人接受审判,一部分罪大恶极的青少年罪犯将在监狱里度过大半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杰西很小就参与帮派活动,打架、群殴,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因为一时冲动,杰西开枪杀人,而他要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在监狱里待上整整65年。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印第安纳州法律规定,即使有良好行为,囚犯也必须服满一般刑期,也就是说,即使杰西想方设法减刑,也至少要待到他 49 岁时才能出狱。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和杰西一样,这些少年犯们大多拥有一个糟糕的家庭背景。杰西对父亲没有什么记忆,唯一的印象是他殴打自己的母亲,杰西忍无可忍,抓起一样东西就朝父亲的脑袋打去,父亲扬长而去,永远消失在这个家里。
母亲艾琳没有工作,在他们两间卧室的公寓里,抚养着剩下来的5个孩子,杰西进监狱之后,一家人再也没有见过。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帮派枪击的地点和杰西家离得不远,因此杰西一直感到十分担忧,害怕有人寻仇,威胁到家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即使身在监狱,帮派之争的阴影依旧没有远离杰西。这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因为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常常会选择加入帮派,而在监狱里,这个没有娱乐、缺少自由的地方,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脱离帮派。
杰西说:“唯一能真正脱离的方法,就是死。”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杰西一直试图找到方法为自己减刑,对于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他深感悔恨。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撼动法律的惩戒,他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限定的自由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种震慑,它让给你惧怕、令你悔恨。但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结局只是关押,他们的身体可以重获自由,但情感需要接受长期徒刑。
马奇斯李,18岁,因加重的殴击罪被判处15年监禁。他犯下罪行的时候才16岁,现在正在服缓行。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受害人袭击了马奇斯李的母亲,于是马奇斯李决定和同伴一起去报复,年少轻狂的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不顾一切,希望对方付出代价。
在激烈的互殴中,马奇斯李拔出了枪,第一枪打中了对方的后背和脊髓,把他打瘫,然后他的舅舅也开了枪,受害人当场死亡。
对于这个结果,马奇斯李并不感到懊恼,他始终觉得,对方中枪身亡是死有余辜。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监狱里除了狱警,还有负责再教育、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工作理念是:“少惩罚、多改造”,因为如果只惩罚不改造,那结果只是关押,毫无用处,根本无助于他们改过自新。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马奇斯李已经18岁了,但他获准留在青少年区,继续接受再教育。只要愿意,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看书、学习、考取文凭。
但就在视频拍摄的前一天傍晚,马奇斯李被指控袭击了一名羁押官。事情的经过是,马奇斯李向另一名少年犯泼洒不明液体,液体也溅到了夜班羁押官。这听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实际上非常严重,如果小过不严惩,那么越来越多人效仿,工作人员就可能再度遭到袭击。
听证官在了解详情后,判定马奇斯李有罪,他被送到隔离单间受罚,并正式转入成人监狱,在那里,他将远离学业,独自面对残酷的成人世界。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虽然监狱里的很多青少年没有父亲,但他们中很多人,自己就是父亲。他们懂得爱,却缺乏责任感,造成了更多家庭的破碎。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上述的这些少年犯们,他们大多失去了温馨的童年,在无序不良的环境教育下发展成令人胆寒的罪犯。
这些少年犯一般特别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学习差、无能力,不能被社会接受,对社会是无价值的;有时需要超越法规的行为使自己的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得到一丝生活的乐趣;甚至企图在团伙和帮派里寻找归属感,和虚无缥缈“温暖和关怀”。他们就像是长歪的树苗,不知道世界运行的法则,横冲直撞,直到通往自由和未来的大门被轰然关闭。
对于监狱的工作人员们来说,“改造”一个孩子并不那么简单,成功亦或是失败,他们都见过多次。但不论这背后的缘由是什么,都不能成为其“不懂法、不知法”的理由,法律需要传达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年轻人需如成年人一般,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少年犯》
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形势同样严峻。
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此起彼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和民愤。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是否现有的法律和刑事政策规定,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罚太轻?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龄化趋势明显,犯罪率急剧上升。
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内一名10岁女孩小琪(化名)在补习班放学路上遭遇意外,被捅七刀后因失血过多死亡。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犯罪嫌疑人蔡文举是一名2006年1月出生,犯案时年仅13岁的未成年人。
虽然不满14岁,但蔡文举体格健壮,身高170cm,看起来就是个大人。
根据蔡文举交代,他的作案时间大约是在下午4点前,没有大人的帮助,他需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抛尸和现场清理。并在一切完成后,冷静地混迹在围观的人群中,打听受害者是否死亡的消息。这一系列的行为,光是听着就让人心惊胆寒。
蔡文举事后在微信群里假装自己被冤枉的截图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法律推定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危害性,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警方通报,加害人因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同时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将其收容教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公众感到无比痛心和愤怒,在罪行如此恶劣、暴力程度惊人的案件中,法律对施暴者的宽容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
图片来源自微博
我们可以理解,用网络情绪试图通过突发个案来让法律“特事特办”的举动并不理性,但当此类案件逐渐增多,犯罪者年龄越来越小,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国家法律对刑事责任年龄做出调整,让加害者为自己的言行付出应有的代价,还受害者一个公平。
比如,2015年,13岁的刘某伙同两位玩伴赵某(12岁,初二)、孙某(11岁,小学六年级)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老师,之后掩盖现场,如常上课。在实施犯罪前,刘某表示:“我们还不到14岁,就算打死人,也不用坐牢”。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不仅仅是未成年施暴者,更是未成年受害者!
图片来源自网络
由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下降趋势明显,青少年恶性犯罪事件不断,据此有专家建议修改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降低至12周岁”。
对于这样的争论,社会上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青少年犯罪,往往原因归结于家庭影响、社会熏染等外界因素,尤其是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多性格缺陷。
并且,将14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送进监狱,并不能使其受到有效的教育与控管,会导致其脱离社会、自暴自弃,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失去未来的希望。还可能在监狱生活中交叉感染,学会更多犯罪,在出狱之后制造更多麻烦。
但另一部分人认为,对青少年犯罪听之任之,只会降低犯罪成本、扰乱社会秩序,从根本上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人民朴素的道德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很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越来越早地暴露在各种色情、暴力的信息中,心理、生理和精神成熟也逐渐走向低龄化。
类比美国,五十个州中,有37个州根本没有规定刑事责任的下限,上文中的印第安纳州法律规定,少年犯罪像成人一样接受审判。
在南都的一项调查中,
88%的人都赞成调低刑事责任年龄。
对于未满14岁的少年犯们来说,收容教养,只是管理青少年犯罪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和干预矫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其中更涉及社会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运作,需要社会、家庭、以及权责部门的不断摸索和完善。
每一位少年,都应得到更好的呵护和引导。而每一名罪犯,不论年龄、罪行,都必须承担他们行为的后果,这也是法律和正义存在的缘由。
最后,大家都是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的呢?给文章点个“在看”,并留言说说你的看法,说姐将从中选出一位读者,送出教育类书籍《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后台回复关键词【少年犯
精英说为你推送文中视频的链接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澎湃新闻:涉案人员呈低龄化趋势,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
大连13岁少年杀人事件:被赦免的恶
张强|大连13岁少年杀人案:如何抚慰受害人之殇——小恶魔的救与罚 
【纪录片】震撼教育:少年犯 Kids Behind Bars (2018)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吧-
编辑部
好书推荐
主题:教育类
🌟今日福利
内容介绍
为什么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获得高薪职位的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们顺利通过选拔?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蕞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详细考察了宣讲会、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了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想要获得好书,给文章点“在看”并在文末评论,说姐将从中抽取一位读者,赠送《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一本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