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与所有其他夜晚有什么不同?”历代逾越节前夜的宴席开始之际,犹太家庭中最年幼的男孩总要问父亲这个问题。

逾越节欢庆的是摩西率领希伯来奴隶逃出埃及,这被广泛视为犹太民族的开端。圣经中说此事发生在春天,漫漫寒冬之后的万物复苏仿佛暗喻了犹太民族的萌发和新生。作为犹太人最广泛庆祝的节日,逾越节有个核心仪式,即宴席。它在以色列举办一晚,而在以色列之外的流散地要举办两晚。这自然不是一般的宴席,必须按照由一系列仪式性的行为和吟诵组成的“次序”进行。事实上,“宴席”的希伯来原文(סדר)的意思正是“次序”。这些“次序”都记载在一本名为《哈加达》的小册子上,它好比指导宴席如何行进的“剧本”。
逾越节晚餐诵读的哈加达
图:Alon Kapel
“哈加达”(הגדה)意思是“告诉”。以此作为这本小册子之名,是因为摩西曾让以色列人“告诉”自己的儿子出埃及的事(《出埃及记》13:8)。摩西此话在犹太教中被当作所有犹太父亲需要履行的宗教义务,故宴席出席者应当从头到尾朗读这个“剧本”,“剧本”诵读完,宴席才能散,这时多半已在午夜过后。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犹太人对《哈加达》恐怕比对圣经更加熟悉。而毫无疑问,《哈加达》是犹太史上版本最多的犹太经典。从大约1482年第一本《哈加达》在西班牙被印刷出来起,不同版本的印刷本《哈加达》已出版了四千多种,各种新版《哈加达》每年仍在不断问世。
《哈加达》版本虽多,但正文高度一致。先由家中最小的男孩就宴席中的四种风俗问出本文开头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便构成“告诉”的内容。《哈加达》既非出自一人之手,又不源于哪个时代,而是历代层层累积而来。其中汇聚了希伯来语圣经关于出埃及的简短历史记述、古代拉比的评注、席间注意事项与所涉物品含义的解释,以及相关祈祷文、诗篇和民歌。尽管内容驳杂,但主题却是一以贯之的:赞美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拯救犹太人。整个宴席的精义则可用《哈加达》中一句话概括:“在每一代人中,人人须自视为从埃及出来似的。”为了体验获取自由的经历,据说也门犹太人在宴席开始前,一位出席者会用餐巾包一块无酵饼(מצה),扛上肩头,然后四下走动,直到其他人问他做什么,他答道:“我们的祖先匆忙离开埃及时就如此。”
《哈加达》中有段话引人——尤其是非犹太人——瞩目,它以引用《诗篇》(79:6)开始:“将你的忿怒倒在那不认识你的外邦和那不求告你名的国度。”换言之,它祈愿上帝惩罚那些敌视犹太人的非犹太人。据研究,此段可能直到12世纪才添加进《哈加达》,当时十字军已对德法犹太社团大肆屠杀、洗劫;它出现在《哈加达》中,是对犹太人即使面对极端暴戾的历史环境,依然举办逾越节宴席、仍旧怀抱救赎梦想的生动写照。就在念诵这段话之前,按惯例需要打开家门,迎接先知以利亚。在犹太传统中,以利亚会宣告弥赛亚的到来。
《哈加达》中最脍炙人口的民歌是“一只小羊”(חד גדיא)。这篇回环往复的韵文说父亲用两个小钱买了只小羊,但小羊被猫吃掉,接下去猫被狗咬,狗被棒打,棒被火烧,火被水灭,水被牛饮,牛遭屠夫肢解,屠夫又让死亡天使夺去性命,最后,死亡天使为上帝杀死。犹太人普遍认为这是比喻犹太民族在列国中的命运,小羊象征犹太民族,但侵犯者亦将被侵犯,冤冤相报,直到上帝拯救全世界。此歌吟毕,宴席就散了。将这首15世纪可能才创作出来的民歌放进《哈加达》,兴许是为了让犹太儿童到午夜时分依然兴致勃勃。
诵读《哈加达》时的传统吟唱,会在幼小的心灵上慢慢沉淀,最终酝酿出温馨的回忆。德国诗人海涅曾说,家长领读《哈加达》和家人间或的齐声复诵“透出令人悚然的诚挚,如同慈母催眠的疼爱和促人醒悟的殷切,如此之甚,倘若早就抛弃先辈的信仰、追求另外一种乐趣和荣誉的犹太人,偶尔听到过逾越节时那种古老而熟稔的诵读声,也会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海涅自己就是“追求另外一种乐趣和荣誉的犹太人”。
能够调动孩童兴致的,还有《哈加达》中的插图。犹太艺术家喜欢用形形色色的插图想象《哈加达》中的救赎。有的《哈加达》就因为其中的插图而成为传奇。1894年,一本来自14世纪中叶基督教西班牙的手稿本《哈加达》在萨拉热窝城被重新发现。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本《哈加达》中竟然充斥着人像。此前,犹太人对十诫第二诫不可造偶像(《出埃及记》20:4)的严格解释,让犹太人在中世纪压制了所有人像艺术的印象普遍流行。
在这本《哈加达》关于出埃及的插图上,以色列百姓如《出埃及记》所载,“带着兵器”、“昂然无惧地”领着羊群牛群出埃及,有的把因匆忙离开而没来得及发酵的生面团包起来“扛在肩头上” 。很快,法老反悔,领兵追赶,摩西“向海伸杖”。
“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以色列人在海中干地走,埃及追兵却被海水吞没,只有法老本人全身而退,幸免于难。摩西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击鼓,领众妇女起舞,以谢神恩。
作为第一本被重新发现的带有人像的中世纪希伯来语插图手稿,《萨拉热窝哈加达》蜚声国际,以致纳粹在1941年4月占领萨拉热窝后,第一时间便派人抢夺它,幸好此时它已被转移到某处遥远的山村保藏。
然而,历代吟诵《哈加达》的民族却未能逃脱纳粹魔爪,在二战期间遭受了空前浩劫。一旦从集中营获救,慕尼黑难民营里的犹太幸存者,便着手庆祝重获新生之后的首个逾越节。
为此,他们创造了一本如今所谓的《幸存者哈加达》。其中的插图来自匈牙利幸存者米克洛斯·阿德勒(Miklós Adler)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木版画。在为《哈加达》正文“法老的政令只针对男性,而拉班却要毁灭所有人”所配的插图上,纳粹卫兵正在分拣刚刚抵达集中营的犹太平民,他拆散一对母子,命令一人加入前往毒气室的队列,而另一人去干苦役。
这里,纳粹与欲意毁灭犹太人先祖雅各的拉班被相提并论,埃及的奴役和集中营的苦役合二为一。在1946年4月15、16日两晚,幸存者在慕尼黑使用这本《哈加达》,手指翻过一页页仍在流血的伤口时,内心深处拒绝让希特勒赢得死后胜利的决心只会更加强烈吧。
与这些幸存者相比,有大约1万6千中欧犹太难民在第三帝国彻底关闭国门之前的最后时刻逃了出来,抵达当时世界上最后一个自由港上海,得以虎口余生。
2009年,上海犹太社团印行了一本《哈加达》,其插图将中国元素与犹太元素融会贯通:不仅采用中国剪纸表现无酵饼制作,而且选取了一些犹太难民当年在上海过逾越节的老照片。
除了再现几百人参加集体宴席的场景,还有一张老照片展示了犹太难民发放无酵饼时的喜悦。由于战时物资紧缺,为了供应无酵饼,上海犹太社团需要至少提前3个月准备;这些难民背后成堆的无酵饼,保证了他们那一刻的笑容踏实、笃定。上海作为犹太人曾经的“最后的避风港”,以及犹太生活在21世纪中国的生生不息,同时在这本《哈加达》上浮现出来。
犹太史上很少有哪本书像《哈加达》这样为犹太大众喜闻乐见。这本逾越节宴席上的礼仪用书通过“告诉”摩西后人关于出埃及的民族记忆,激发出历代犹太人对自由、对救赎的向往和想象,使他们不仅仅去了解神圣的犹太过去,更试着把自己化为这种过去的有机组成、把当下变成古老救赎的直接延续,其后果就如德国犹太裔文化哲学家本雅明所言,“时间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是弥赛亚侧身而入的窄门。”
作者
宋立宏
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教授
 以色列疫情简讯 
截至当地时间4月10日中午,以色列感染人数达到10095人,死亡人数上升至93人,164人情况危急,其中125人正在接受插管治疗。本周日起,在公共场所,除了6岁以下的儿童,所有人都必须带上口罩,将由警方来确保这一政策的实施。
Shabbat Shalom!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