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欣姐沉寂了一周,是因为实在太忙了。一边做一线人员的后援团,一边斗家里的小鬼头大魔王
。周末两边都稍微消停一点,顺道上来跟大家打个招呼。这次,欣姐想帮大家搬砖的话题是:天气变暖是否可以减缓新冠病毒的蔓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本文全部内容摘录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英文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近期,麻省理工大学的学者利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做了一项关于“温度和湿度跟新冠病毒传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传播最快的地区,温度多在3-13℃之间。相反,平均温度高于18℃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发现的病例占全球病例的5%以下。这个规律似乎也在美国得到重现:南部的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等的病例增长速度要小于北部的华盛顿州、科罗拉多州、纽约州等。
另外两篇尚未发表的论文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第一篇(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2.20034728v1)来自芬兰和西班牙的作者发现:截止目前,世界范围内95%的病例发生在-2-10℃之间的干燥地区,这个结论跟麻省理工的一致。第二篇(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2003/2003.05003.pdf)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作者发现:在政府未进行干预之前,温暖且湿润的地区传播速率要小于寒冷且干燥的地区。
目前,这些论文都没有经过同行审核。高温高湿气候与病毒传播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是由多个因子共同造成的,并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每个国家对新冠病毒的反应不同,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结论的真实性。中国学者的文章控制了这个因素,因为文章只采用了政府干预之前的早期传播数据,而其他两篇文章没有进行这项控制。

其他因素,包括人口密集程度、医疗卫生条件、政府的反应速度等都会影响到病毒的传播速度。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高于温度和湿度因素本身。在一篇最新的博文中,(https://ccdd.hsph.harvard.edu/will-covid-19-go-away-on-its-own-in-warmer-weather/)哈佛大学传染病中心主任Marc Lipsitch指出:虽然天气变暖可能会对新冠病毒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我们不能仅依靠变暖这一个因素来控制它。也就是说,在北半球,政府的措施不应该随着天气变暖而有任何改变,社交隔离仍然是最有效的减缓蔓延的手段。

欣姐原是工科出身的PhD一枚,误打误撞进入了医疗行业,从此发现了新的人生意义
。海漂十余年,曾游学于欧洲大陆几十个国家,近年定居于美利坚博士屯
。混过医疗仪器,生物制药,现栖身于数字医疗领域
,闲暇时顺便在查尔斯河畔的某不知名小学校修读医疗管理MBA

欣姐不喜粉黛蛾眉,也不爱舞文弄墨
,只擅长实话实说,长话短说
欣姐旨在以人畜无害、童叟无欺的语言,聊一聊跟您息息相关的医疗领域的话题
客官请留步,先分享了再走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