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鲜出炉的的托尼奖(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相当于奥斯卡)上,The Band's Visit(译作《乐队来访》)可谓横扫千军,11项提名斩获10奖,几乎弹无虚发。而且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架势把最佳音乐剧、导演、男女主角、剧本、词曲、编曲、音效等所有音乐剧重磅项目照单全收。简单感受一下这壮观场面…
最佳音乐剧
最佳音乐剧剧本
最佳音乐剧词曲
最佳音乐剧导演
最佳音乐剧男主角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
最佳音乐剧灯光设计
最佳音乐剧音效设计
最佳音乐剧编曲
基本也就只剩下些服装道具之类的奖项留给别人捡一捡了…
上一个把托尼奖包揽得如此残暴的音乐剧,还是Hamilton (11个奖),而历史上单届获奖最多的也就是12个奖的The Producer,足见今年The Band's Visit的统治力。
尽管如此,The Band's Visit还是被很多剧评家评做黑马:知道他们会赢,没想到能赢这么多。
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今年被称作是音乐剧小年也不为过——几部竞争者,Frozen雷声大雨点小地出了个中规中剧,和阿拉丁差不多但比狮子王差得远;SpongeBob和Mean Girls剧情毫无深度,制作也不大出彩,两剧加起来24项提名却只获了一个技术奖,分别排名托尼奖历史上“提名但不获奖”排行榜的前两名,真是最佳陪跑侠,心疼一秒钟;其他比较精彩的Once on This Island, My Fair Lady和Carousel都是复排的了。
别误会,Band's Visit本身的精彩与革命性创造是不受这些外界因素影响的,相比于其他剧,他们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选手。在喧嚣的百老汇的舞台上,我从没见过如此“低眉信手续续弹”的轻柔而美好的音乐剧。
假如,音乐剧没有了高亢的音乐、宏大的场面、绚烂的舞台、甚至连扣人心弦的情节都没有,一切都只如蜿蜒的小溪般汩汩淌过,音乐剧还会好看吗?
答案是会的。
故事在一个远离喧闹的村庄里发生。这种宁静,若非发生在干燥的中东地区,大概能自动脑补上若隐若现的蝉鸣声。台上的演员操着自带喜感的中东口音,唱着悠扬又轻柔的歌曲,仿佛是在你耳边,喃喃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以及讲故事的心情,忧伤但不沉重,唯恐惊动了其他人,打破了这静谧的夜。
这部剧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特别能诠释“音乐”的感觉——不是为了要唱歌而拉开架势张开嗓子唱歌,也不是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而是情到深处时,当语言早已经不足以表达此时心情时,唯有歌声才能抒发出这种心情和意境。
整个剧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没什么矛盾冲突、也没有大Boss要打,而是小心翼翼地展现着人性最美的东西,只言片语之间,彼此已经能听懂心意,并不需浓墨重彩的涂画。在商业化越来越强,动不动就连唱带叫、上蹿下跳的商业舞台间,无异于一股清流。仿佛花椒大料煎炒烹炸麻辣劲爆爽的大餐之中突然来了一碗白菜豆腐汤,看似平淡无奇,砸吧砸吧嘴却回味无穷。
戏剧舞台本应是哲学、思想与灵魂摩擦的地方,是观众最能近距离与剧作者和演员产生精神碰撞的地方,但如今的百老汇舞台却越来越流于娱乐化、成为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严肃讨论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要到off-broadway和off-off-broadway中去寻找。这部剧,连同今年Angels in America, The Iceman Cometh等等,重新燃起了我们对于百老汇的希望。
尽管音量不大,但是这部剧传达出来的价值是振聋发聩的,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剧中的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对彼此有一种发自内心热情和善良。而偏见与仇恨却自始至终都没有看见一分一毫。考虑到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有过多少的流血冲突,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分裂、越来越多仇恨、反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世界里,这一份以和为贵的温情更加感人。
在剧场看到这些情景,我想起了一战时著名的“圣诞节休战”,1914年的圣诞节前后,整个西线出现了广泛的非正式停火,双方士兵跨出战壕,聊天、赠送礼物、交换俘虏、埋葬死者、齐唱圣诞歌曲甚至举行足球赛,“让人重新恢复了对人类的信心”,催人泪下。
许,即使是在那些被政治、宗教等因素强行渲染成仇人的群体里,大多数平凡人依然是彼此友善的。对于他们来说,仇恨是别人的,是“上头那些人”的,我们只有爱和快乐。
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呢?这种乌托邦式的美好,就当做是一个美好的夙愿吧。或许有一天就实现了呢?


鸡汤灌完了,下面到了梅花间竹最精彩的福利时间——如何买到又便宜、位置又好的票?
这部剧良心地设置了digital lottery (thebandsvisitlottery.com),$40一张绝对超值。就算是急着看,也有rush票可以买当天的,只不过获大奖之后,可能会难买一丢丢……
最后,转载我在戏剧界的偶像——“富贵旺财说戏剧”公众号在去年写的文章,从专业角度来解析这部剧, Enjoy reading!

“在不久之前,
有一批音乐家从埃及来到以色列,
你可能并没听说过,
但这不重要。”
(小贴士:美国爵士歌手Chet Baker的音乐很搭此剧)
2017-18季度的百老汇音乐剧《乐队来访》(The Band’s Visit)于2017年10月7日开始预演,11月9日正式开幕。该剧从去年的外百老汇演出轮开始就收获无数好评,颁奖季捧了一堆最佳音乐剧奖项回去,其中包括纽约戏剧评论圈奖, 外百老汇外圈剧评人奖, 露西尔·洛特尔奖, 奥比奖,说是去年外百老汇制作大赢家也不为过。
该剧的魅力另素来下笔毒得让人无法直视的纽约时报资深剧评人Ben Brantley慷慨给出了“最令人沉醉的音乐剧”好评,华尔街日报剧评人Terry Teachout称此为“年度最佳音乐剧登陆百老汇”, 六位主流媒体剧评人在年终榜单上评《乐队来访》为2017年度最佳剧作。
The Band's Visit剧照,Photo Credit: Matthew Murray)
故事讲述的是一支被邀请去以色列演出的埃及军乐团,因为语言差异和沟通不顺走错去到了一个地名发音相近但地处沙漠中部的小村庄。因为最早前往演出目的地的公交车要等第二天早晨才出发,在沙漠里一筹莫展的军乐团成员被好心的当地人收留回家。在短暂的十几个小时里,埃及乐团的音乐家们和当地的居民们的生活交织在了一起。一切无关乎政治与宗教,无关乎差异与冲突,只是简简单单的关于人性之间最本真的善意和理解。
这里插播一小段背景介绍: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抗争已经持续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可以说是处于冷战状态。套用我学历史的小伙伴粽子的某句高度总结“五次中东战争有三次主角是他们(埃及和以色列)”,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相关历史背景,就会理解为什么《乐队来访》这个故事会有点不一样。
The Band's Visit剧照,Photo Credit: Matthew Murray
现实世界中大背景让故事里的一切更温暖。
他们都有着生活上的落寞:婚姻破碎的无奈,亲人离世的悲痛,等待爱人的焦虑……
他们萍水相逢却互相救赎:万人迷教羞涩少年追女孩,居家男演奏起自己未完成的曲目哄宝宝入睡,严肃正直的团长说起自己的遗憾……
埃及军乐团的音乐家们和以色列沙漠地区小镇的居民们。这是信仰不同,立场不同,甚至地区间长期存在摩擦争端的两组人,但是聚焦在每一个人身上,他们经历的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能够让彼此互相理解。因为,人性,本身都是共通的。
The Band's Visit剧照,Photo Credit: Matthew Murray)
故事里没有重点着墨爱情, 但感情确实存在于某时某刻。 故事从头到尾都淡淡飘过,没有讨论诸如“爱情是什么”的万年话题,也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甚至说故事线都没有什么高潮。然而就是这种叙事仿佛像是一个圆,诗意得从开头流向结尾,而结尾又重回开始的希望感,让这部剧十分耐看。
幕后采访视频里,演员们称呼这个音乐剧是“细细私语”风。确实,《乐队来访》的风格跟大部分百老汇音乐剧不一样。印象中商业音乐剧的各种舞台变换台词提示都非常绵密,但是在《乐队来访》里,感觉一切都放慢了脚步,每一个音符都不紧不慢得连接着娓娓道来一个陌生人遇见陌生人的故事。
(主创: 导演David Cromer, 词曲David Yazbek, 剧本Itamar Moses)
主创团队非常强大。剧本由Itamar Moses操刀,David Yazbek原创词曲,David Cromer执导。故事改编自2007年Eran Kolirin所写的同名电影。两位主演是艾美奖得主Tony Shalhoub和露西尔·洛特尔奖得主Katrina Lenk。Katrina在上个季度出演过百老汇话剧《有伤风化》(Indecent)。
《乐队来访》现在在百老汇票卖得特别好,从去年10月初开始预演以来,几乎场场都是100%上座率,11月下旬因为感恩节假期季开启,每周收益回报非常可观超过了100%。从市场反应和幕后制作团队实力等各个角度看,该剧目到今年的颁奖季将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不过《乐队来访》的成功并不是意外,去年2016-17季度的该剧就曾经在外百老汇剧院Atlantic Theatre Company全球首演,期间演出票全数售罄,并掀起一波好评。
“在不久之前,有一批音乐家从埃及来到以色列,你可能并没听说过,但这不重要。”
“我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The Band's Visit
Ethel Barrymore Theatre
243 W. 47th St, NY
www.thebandsvisitmusical.com
文/编辑 by  富贵
富贵旺财说戏剧
制作人和剧作家的戏剧杂谈
微信公众号ID : theatretalk

【梅花间竹】公众号四大主题:
美食、戏剧、思辨、体育 
经常写点字,有时打鸡血,
偶尔小纠结,从不咪蒙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