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德公司开发的新药 “人民的希望”(Remdesivir)和古老的抗疟药氯喹(Chloroquine)双双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新冠肺炎病人的 “同情治疗”。“人民的希望” 要到 4 月底才知道临床试验的结果,因为是新药,有专利保护,肯定不会便宜;而已经使用了 70 多年的氯喹老药由于没有专利保护,药店里非常便宜,它有可能成为 “穷人的希望”
那么,这 “穷人的希望” 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多大的希望呢?
ying不要搞混它们
01
奎宁:
英文名 Quinine,分子式 C20H24N2O2。是最初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生物碱。

氯喹:英文名 Chloroquine,分子式 C18H26ClN3。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用于治疗疟疾,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
磷酸氯喹:英文名 Chloroquine Phosphate, 分子式 C18H32ClN3O8P2。氯喹的磷酸盐,作用与氯喹相同。
羟基氯喹:英文名 Hydroxychloroquine,分子式 C18H26ClN3O。为 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作用和机制与氯喹类似,但人体的吸收更好,毒副作用也显著减少
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分子式C18H26ClN3O·H2SO4。羟氯喹的硫酸盐,作用与羟氯喹一样,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氯喹真的有效?
02
在两天美国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总统声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了 “非常强大的” 药物氯喹治疗冠状病毒。氯喹 “显示出令人鼓舞的 - 非常令人鼓舞的早期结果。而且我们将能够几乎立即提供该药物。这就是 FDA 的出色表现。”
他补充说:“通常,FDA会花很长的时间来批准类似的事情,而且批准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已经通过处方批准了。”
我们知道,特朗普的话常常是不靠谱的。
特朗普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之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蒂芬·哈恩(Stephen Hahn)澄清说,这些药物实际上只能用于 “同情使用”
“同情使用”一词是指在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
那边特朗普的话音刚落,微信群里就传来了氯喹的奇效:
如果说民间传闻不可信的话,法国科学家 Gautretet al 在《国际抗微生物杂志》也发表了积极的结果:
法国马赛中心治疗(Marseille Centre)的患者接受了 200 毫克,一天三次(600 毫克/天)的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疗,在 26 名接受羟基氯喹治疗的患者中,6 名患者因提前停止治疗或失联而排除在总结数据之外。其余 20 名患者在接受羟基氯喹(包括氯喹单一用药和氯喹/阿奇霉素联合用药)治疗 6 天后,70% 的患者病毒检测转阴,而对照组患者病毒检测转阴率为12.5%。在整个试验中,没有任何患者在治疗后观察到严重的 QT 延长的药物相关副作用。
早先,由中国科学家所从事的体外实验显示,氯喹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而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在 3 月 3 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的一般治疗方案中,磷酸氯奎被列为抗新型冠状病毒的选项药物之一
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老药,为什么总统、科学家、平民百姓都相信它能抗新冠病毒?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它的历史,从奎宁说起。
印地安人的草药
03
奎宁(quinine)俗称金鸡纳碱,属于来自天然的生物碱类(alkaloids)物质,最早是从茜草科植物金鸡纳树,及其同属植物的树皮中提取得到的。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它的发现及应用曾经挽救了无数疟疾病人的生命。
金鸡纳树
在南美的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地安人中,人们常常在夏季得一种奇怪的疾病,全身发烧并发抖。印第安人将金鸡纳树的地面树皮与甜水混合,以抵消树皮的苦味,连喝七天,高烧就会退去。现在我们知道,那种奇怪的病就是中国人所说的 “打摆子” — 疟疾。
约四百多年前,欧洲殖民者侵略美洲时,很多欧洲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染上了严重的疟疾而死亡。当时,西班牙驻秘鲁总督的夫人安娜(Ana Chinchón)也不幸染上了疟疾,这时一位印第安姑娘冒着生命危险,给安娜送去了金鸡纳树皮制成的粉末,安娜夫人服用后,转危为安。后来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将金鸡纳树皮带到了西班牙,并将树皮取名为 Chinchón 。在174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将这种树以总督夫人的名字正式命名为 Cinchona,即金鸡纳树。但林奈也许是太激动了,在命名时竟然将Chinchón 拼错了!
因为金鸡纳树的树皮对治疗疟疾(和疟疾引起的寒战)有奇效,在欧洲它成为对抗疟疾的成功药物。金鸡纳树皮成为从秘鲁运到欧洲最有价值的商品之一。
金鸡纳树的树皮及根、枝、干中含有 25 种以上的生物碱,特别是树皮中生物碱的量最高,干树皮中含有 7%~10% 的生物碱,其中 70% 是奎宁。1817年,法国药剂师 Caventou 和 Pelletier 合作,首先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得到了奎宁单体,并尝试对疟疾进行治疗,后来奎宁被证实就是存在于金鸡纳树皮中的抗疟疾有效成分。天然奎宁的来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民间治病所需。在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抗疟药物情况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地区因疟疾而死的战士比因战争而亡的人还多。19世纪末,奎宁由欧洲传入中国,被称为金鸡纳霜,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药物。
结构与活性
04
1817 年得到奎宁单体后,1854 年法国化学家 Strecker 确定了奎宁的分子式,1907 年德国化学家 Rabe 用化学降解法得到了奎宁的平面结构。但是,奎宁的立体化学结构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才被真正确定。
到目前为止,疟疾仍是全球致命的疾病之一,尽管近些年在发达国家通过杀虫剂消灭蚊子基本消除了疟疾。然而,因疟疾死亡的人数远超过有记录的历史中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
奎宁的化学合成
05
自奎宁的分子式被确定以来,就有人开始尝试对奎宁进行全合成,尽管迄今已历经了 150 余年,但仍然有科学家乐此不疲。奎宁分子并不大、结构也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因为其中有 4 个手性中心而且具有比较特殊复杂的立体结构,给化学合成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1918年,德国化学家Rabe和Kindler宣布找到了从右旋奎宁辛(d-quinotoxine)通过 3 步化学反应转化成奎宁的方法。这 3 步化学反应虽然相对简单,但是为后面的合成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3 年,瑞士化学家Prelog 宣布找到了奎宁辛的合成办法,这个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1944年,美国化学家 Woodward 和 Doering 完成了奎宁的全合成。他们采用7-羟基异喹啉(7-hydroxyisoquinoline)为初始物,通过若干步反应,艰难地合成了(d,l)-奎宁辛,接下来的工作二人并没有完成,因为他们认为再利用前辈Rabe和Kindler的合成方法即可最终完成奎宁的全合成。此研究成果公开报道后,得到了化学界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有机合成史上的里程碑式成果,但这种奎宁的合成方法过于复杂,仅限于实验室,并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从 1944 年 Woodward 和 Doering 通过全合成奎宁开创了立体选择性反应的先河到 2014 年,整整 70 年过去了,对于有机合成化学家在奎宁全合成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其实和奎宁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像数学家们努力解决数学里的猜想一样,它推进了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1944年科学家在氯喹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新型抗疟药——羟氯喹,治疗作用与氯喹相近,但毒副作用显著减少。它跟氯喹的区别在于用羟乙基替代了氯喹中的一个乙基,正是因为这一小小的不同,使羟氯喹在人体胃肠道吸收更快,体内分布更广
后来,一部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抗氯喹恶性疟在东南亚严重扩散。1964年,越南政府向中国请求帮助。于是,就有了现在国人已经熟知的 “523任务”,有了后来的屠呦呦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
作用机制
06
奎宁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生命周期中的红内期,能通过多种途径杀灭各种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有效控制症状。奎宁能聚集于疟原虫溶酶体内,结合H+使自身质子化,从而使溶酶体内pH值升高,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奎宁可以抑制血红素聚合酶作用,阻止血红素从溶酶体转移到细胞质,使血红素游离于疟原虫体内,并攻击膜系统,导致疟原虫死亡;奎宁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奎宁能与疟原虫的 DNA 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 DNA 的复制和 RNA 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质合成。
除了抗疟作用外,奎宁还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免疫失调类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氯喹的抗病毒机制可能有多种途径,包括能破坏细胞表示接受冠毒的 ACE2 受体,氯喹的碱化作用能损害细胞内溶酶体等的功能,从而抑制病毒增值和感染。氨喹损害 RPE 细胞自噬功能引起视网膜病也源于其碱化作用,所以氯喹的同一作用分别可引起眼细胞损害和抗病毒效果。此外,氯喹的抗炎症作用也有助于抑制病毒引起过重的炎症,且可能有助于对抗重症患者足以致死的细胞因子风暴(主要是TNF-alpha, IL-1, IL-6)。所以,抗自身免疫与抗病毒感染病也都是源于氯喹的同一作用。
剂量与处方
07
临床用的氯喹或羟氯喹片一般都是这两种药的磷酸盐或硫酸盐,以增加溶解度,吸收及生物利用。由于磷酸氯喹是磷酸盐制剂,所以纯氢喹量只占60%。例如中国新冠肺炎第六版诊疗方案中,磷酸氯喹片剂量为每日 3 㳄,每次 500mg,即含纯氯喹 300mg。而法国临床试验使用的羟氯喹的剂量为每次 200 毫克,一天三次(600毫克/天)。
尽管氯喹或羟氯喹片没有专利保护,却依然是处方药。要想在美国买到这类药,一定要经过你的私人医生或医院里的医生写处方才能去药房配药。
毒付作用
08
氯喹副作用与毒性较大,可引起中毒性视网膜病,造成视力減退。但一般仅见于连续用药多年的患者,治疗新冠病毒目前疗程限于 10 天之内,应该不太会发生视网膜损害。但是幼儿用药要当心,而且目前对于治疗冠状病毒並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在此提醒一下注意。
羟氯喹的毒性较轻,付作用主要是剂量较大、连续用药时间久,积累总药量大的患者,平均在 5-8 年后起病。氯喹长期用药者约 3-10% 发病,羟氯喹为1%。最先发生傍中心盲点,眼底发生黄斑色素紊乱,中心窩光反射消失。此后出现牛眼状黄斑病变及视力减退,如继续进行可累及整个视网膜造成盲目。眼部检查,眼底镜、视野、OCT, ERG (主要为 multifocal ERG) 等都可检出相应改变)。
使用氯喹或羟氯喹,应遵循医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使用任何药物的指南,看病请咨询医生的意见。本刊征集海外华人抗击新冠疫情的感人故事,投稿到本刊请加微信:rich3204。
——《君子微言》编辑部
谢谢阅读,关注君子微言请识别二维码:
《君子微言》抗疫专集: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