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提起写作文我就头疼,因为题目基本上只有两种选择:“最难忘的一件事”和“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最难忘的一件事基本上得写得有意义,那就非捡钱包和扶老奶奶过马路为首。最敬佩的一个人基本上都是警察蜀黍。
我印象最深的评语是三年级老师给我用红色钢笔写在32开的作文本右下角的一句话:这是事儿吗?然后连分数都没打。印象中小学作文都是我妈帮我出主意,我写个开头,然后扔下笔一边跑出去玩一边冲我妈喊:“妈妈我出去玩了,你帮我把剩下的写完吧!” = =
小升初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找十篇范文背诵,然后我妈就带着我去找了一个著名语文报纸的编辑要了几篇文章,结果我语文成绩十分惨淡,只考了个优E(我们那时候是分成优A\B\C\D\E,分别对应的是100分到90分,所以优E基本上就是90-92),事后我妈逢人问起我考得怎么样,便说她闺女以优异(E)的成绩考入了XX中学。

上了初中以后,作文写得逐渐好了起来,大概是得益于一些杂志,比如《同学周刊》或者《漫友story 100》和《萌芽》之类的。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杂志无一例外都是无痛呻吟的装哔范儿,但是对当时的我,也就是身边都充斥着捡钱包和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文章的我来说,诸如“天空阴得几欲汪水.空蒙的氤氲尽处,一抹荒烟,几点残红.那缕缕的早樱竟似飞霜,飘零在泥淖之中,散发着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来的声响惊得震翅高飞.” 这种文字已经足够惊艳我,值得我抄在好词好句本上诵读到烂熟于心,然后时不时地抛出来两句来闪瞎阅卷老师的眼了。
(也不是说这种文字一无是处,至少可以带来审美上的感官愉悦。)

上了高中之后,老师让准备10个人物描写的优美片段,然后以后写作文的时候根据主题套用,中国古典风的优先,因为会显得你比较有文化底蕴。于是乎大家的作文里基本上例子都是一样的,无外乎苏东坡、李清照、李煜、嵇康……只是跟拼图一样拼来拼去。考试时经常可以看到杜甫跑串场,从一个童鞋的作文跑到另一个童鞋的作文里,最后跳起了最炫民族风。。。

上了大学以后开始学写英语作文来应付各种考试,从四六级到专四八,一路考到托福雅思GRE。然后发现各种词儿穷,不仅仅是不会表达,更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无论是一次性筷子不环保还是描写自己的家乡,第一句话永远上来都是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然后像发大招一样拽各种大词儿,放着好好的although不用非得用notwithstanding,就因为看起来更加高大上,哔格更高一些。当年考GRE Issue作文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素材,深刻体会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首从小到大的作文课,除了准备出国考试以外,基本上不记得语文老师教过任何写作方法,只有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准备范文并背诵全文。英文写作就是准备模板并背诵模板。然而英文作文,如果是中国老师判的话,多半也是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容:比如你用了多少哔格很高的单词和句式,而不是你的内容有多么的牛哔。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种应试作文大家是很难在内容上写得有多深刻,所以只能拼形式。

后来我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美国教授经常数落我用过多的被动语态和长难句,说我表达不清楚,然后给我改成一句句的简单句。她说写作主要是清楚的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好文章需要通篇统一(coherent),并且有自己的风格(style)。再后来我念了美国的教师资格证,我们的读写专家说,写作就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意思(Writing is representing meaning through print.)。所以写作的首要目的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华丽辞藻的无序堆积

几年前还在教高中的时候,有学生问我,说很羡慕班里有些童鞋的文笔十分华丽。我问她,那你从他们的文章里获取了什么有效信息?她想了想说,好像没有诶。我说你不必模仿他们那种言之无物的文章。那种文章只能把没有见识的老师侃晕,真正的牛人字里行间都是干货,当然,你要是能把干活包装漂亮一些,你就更是牛哔大方了。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美国的读写课程很多都是绑定在一起的,谈起写作就必然会谈起阅读,这些在将来的文章中都会逐一介绍。

好吧,我是本来打算写写美国老师是如何教写作的,但是一不小心写了1000多字的铺垫。。。所以。。。就下次再继续写吧。。。下次分享一种教学方法:分享式写作 (Shared Writing)。我下次会争取开门见山少做foreplay的。。。好吧,我已经死远一点了。。。= =
美国教育漫谈:李小喵 出品
微信号:USA_ed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