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基金的FOF投资总监郑源,是我们访谈的第一位FOF基金经理。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和我们做的有些类似,就是不断找出优秀的基金经理。当然,郑总在构建基金经理组合时,会先做一层大类资产配置,根据其经济周期的模型,选择在这个阶段表现最突出的细分资产。今年前两个月,通过优秀的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经理筛选,郑源管理的FOF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收益率排名第一。
郑源通过库存周期的模型,来主动放大某一类资产的Beta,捕获这一类细分Beta的牛市。本质上,这是一种资产轮动的投资框架。通过正确的资产配置,能够解释大部分的投资收益,并且再通过底层基金经理的选择,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收益。
郑总是我们访谈的第一个FOF基金经理,能否谈谈你是如何进行FOF投资的?
 郑源  我们做的是公募基金FOF,从投资框架上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大类资产配置,第二层是基于配置之后的基金选择。我们的投资框架以自上而下为主,突出对于宏观经济周期的研究。
我们会根据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来制定哪类资产在这个阶段最受益,然后在组合中给予较高的权重。这种做法比较像大类资产的轮动。我们是不断在资产之间做切换,找到那个处于牛市中的大类资产。
为什么做大类资产轮动而非风险平价?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类型资产之间的波动率不匹配。我们的权益类资产波动率远高于海外的权益类资产,而固定收益资产的波动率远低于海外固定收益类资产。然后商品类资产两地的波动率差不多。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在国内通过风险平价来做FOF,最终的结果不可避免会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配置。但是国内的整体无风险收益率还是比较高,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类FOF产品的吸引力可能就不会很大。
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固定收益资产,虽然长期是低波动,但是在某个时间点波动会比较高。长期超配固定收益资产,也会在某个阶段面临较高风险,长期的风险收益比并不好。
我们的第一步是获得大类资产Beta的收益,这里面我们再细分一些会发现驱动每一类资产的Beta又不一样。比如说股票里面有动量、风格、和行业等重要的细分beta,债券里面也有动量、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等细分beta。这些更加细分的资产,都有各自的Beta。不是说,我做一个股票和债券的组合。股票类资产中,到底拿什么类型的股票资产(价值还是成长、大盘还是小盘、行业轮动等),都是不同的。这种对于细分Beta更加细腻的分析,会让我们更精准获得这一类资产的收益,也降低我们投资的风险。
那么如何找到细分的Beta呢?我们使用的是海外常见的经典经济周期理论。根据历史数据观察,国内每隔3-4年都有一个小的库存周期。周期波动背后,是微观经济体对于宏观经济需求响应的滞后导致的。简单来说,当需求起来的时候,许多企业由于还在景气度底部,对于需求的反应并不敏感,不会扩大产能。这时候会呈现一个去库存的状态。虽然有订单,能把产品卖出去,但不愿意更多的生产。等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大家发现需求真的起来,价格也上升,就会扩大产能。这时候企业面对的是收入增长,主动补库存。但是到了平衡点过去后,库存继续增长,需求已经不在,又会形成库存在高位的状态。这时候就是主动去库存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一个小的周期,不同周期又对应股票、债券和商品的牛市。有了这些数据后,我们引入更长观察的指标,叫做朱格拉周期。再利用这些周期的领先指标来看待大类资产所处的位置。
有了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后,我们接下来就是找到不同资产中应该配置什么样的细分Beta。比如我们看好权益类资产,有了一个比例后,就要去解决应该配置什么风格,什么行业,或者什么主题的股票基金。是偏向大盘股价值风格还是小盘成长风格。是找擅长做科技的,还是配置擅长做金融的。
三个维度选择基金经理
在确定了细分的Beta之后,你们是如何选择基金经理的呢?
 郑源  我们对基金经理评价从三个角度出发:业绩分析、风格分析和能力分析。业绩分析主要看收益率数据,包括对于基准的相对收益,波动率,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格分析有经典的九宫格,从大盘、中盘、小盘,到价值、均衡、成长。有些基金经理擅长大盘价值风格,有些基金经理擅长小盘成长。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基金经理出现风格漂移,特别是均衡类的基金经理。在市场风格偏向价值的时候,他们会往价值偏。市场风格偏向成长时,他们会偏向成长。
接下来就是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分析。这里面分为选股能力、择时能力、板块轮动能力、风格捕捉能力、细分领域的能力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框架:行为分析。我们从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投资者,来分析一个基金经理为什么能做出好的业绩。背后是我们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规律性理解。
比如说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至少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年限。刚出道的基金经理是很难拥有比较好的判断能力的。好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只管理很小的规模。从基金公司角度出发,他们必然希望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更大规模。反过来说,基金公司也不会让能力不太好的基金经理去管理规模很大的产品。从投资者维度看,我会关注里面有没有机构投资者。一个好的基金产品,会吸引到专业投资者。
通过这一套行为分析,结合我们自己的量化分析模型,能够提高我们找出优秀基金经理的胜率。有了20-30个基金经理池子后,我们再去做基金经理调研,这样效率就比较高。在调研的时候,我们会看重他的投资流程和框架,并且他的持仓和告诉我们的风格是否一致。
能否谈谈如何确保你能够找到每一轮周期中表现最好的细分Beta?
 郑源  说实话,我们肯定无法确保100%正确,但是这套模型从历史上看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比如中国权益市场过去的20年中,只要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基本上都是股灾。我们无法精确到月度时间,但能够实现模糊的正确。
比如说从库存周期看,2016年1月处于一个明显的被动去库存开始,这时候是可以持有权益类资产的。到了2017年四季度,被动补库存进入后期了,接下来2018年将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这时候权益类市场表现就很糟糕,基本上从头跌到尾。
我们现在管理的产品,判断2019年下半年市场进入成长风格。在我们的组合中,今年以来也是持有权益资产,风格偏向成长类的科技板块。
通过宏观周期判断市场风格
在选基金产品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去选被动产品?
 郑源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成立不满一年的细分行业被动产品不属于配置范围。现在市场上表现不错的科技类ETF,绝大多数成立时间不满一年。这意味着,我们能够配置的被动产品主要是一些宽基ETF,比如沪深300,中证500这种。
第二个原因是,从我们长期的统计来看,宽基指数大部分时候的表现是不如主动管理基金的。我们拿沪深300和中证500为例子,在过去12年,只有两三年的时间这两个指数能跑到全市场前三分之一分位。假设我从一个全市场基金产品的维度去看,大部分优秀的主动管理基金是能够长期持续跑赢宽基指数的。
你的这套FOF投资框架,是不是也带有一些“择时”的成分在里面?
 郑源  这一套投资方法,是我们几年前去美国和基金公司做同行交流后,发展出来的。在美国是比较常用的一套FOF投资体系。美国把经济周期叫做Business Cycle,这套大类资产轮动的方法就是通过对Business Cycle的研究得出来的。
国内为什么用这套方法的人比较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经常认为经济周期比较乱,还有各种政策周期、货币周期的扰动。事实上,在我们梳理各种数据后,发现国内的周期还是比较清晰,对大类资产配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反倒是美国的经济周期已经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干扰比较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美国制造业占比比较低,经济主要是服务业和金融业,受调控的影响就比较大。国内大部分是制造业,有自身的规律,受调控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说到“择时”,你可以把我们的投资框架理解为宏观择时。我们考察的是每一类资产和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宏观择时的“换手率”是不高的,追求的是季度级别以上的投资机会。比如未来半年,我们很看好权益类资产,就会在这个阶段,尽量多配置权益类资产。
对于基金的换手,我们是两方面驱动:调研驱动和模型驱动。我们会根据基金季报产生一批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再进行调研,产品的换手也并不高。
这一轮周期和2012-2014年类似
如何看待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郑源  进入2019年初,经济已经进入需求有扩张的表现。从PMI的订单数据看,制造业的订单数在起来。订单起来之后会进入涨价。这时候对于企业来说,订单多了,价格又贵了,对应就是收入增长,利润的总量也会上升。
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么景气的现象呢?因为中国的产能周期在回落,GDP增速在下一个台阶。这个过程中,虽然需求有一定反弹,但是长期处于一个回落的状态。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你的需求是回落的,而我的供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足的,就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下跌。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链条的价格都起不来。价格下跌,而需求上升,对应到总量就没什么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2019年的时候都觉得经济并不好。在这个经济周期中,中小市值的公司会表现比较好。因为总量是回落的,和总量高度相关的标的很难有利润高增长。边际改善全部落实在成长性板块上。
我们讲完这个框架之后,从历史上可不可以找到呢?可以找到,就是从2012到2014年,和目前这个时期是高度一致的。2008年金融海啸和2015年下半年的出清,都是有些类似。2009和2010年对应全球流动性宽松。2016和2017年,中国做供给侧改革。这两个方法都改变了宏观上的供需平衡。2011和2018年又很类似,中周期和短周期都见顶。2012年6月底创业板见底,10月底中证500见底。我们再看2019年,差不多也是6月份创业板启动,之后科创板推出。这两轮周期都非常类似。
从产品的角度看,你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管理的这个产品,你认为产品更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郑源  最初公募基金FOF的成立,是希望能够规避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或者说通过资产配置来把大类资产的波动平滑掉。从这个角度理解,这类产品是针对普通老百姓,作为一种理财类别的产品。
既然对标的是银行理财,那么FOF的波动应该比银行理财高一些,然后收益率也会高一些。假设银行理财一年收益率在4%到5%,那么FOF产品的目标收益率应该在一年6%到8%之间。然而事实上,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并不认同这类产品,他们还是更相信银行理财产品。其他类型的产品,普通老百姓很难去信任,除非有比较长的历史业绩能够证明。
但是反过来,一些银行的资管很愿意接受FOF这种理念。因为银行资管也有配置基金的需求,他们要直接投股票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时候他们可以投给专业的FOF团队帮他们解决在权益产品上的配置。
我这个产品,把自己定义为股债轮动的产品,那么我的目标就是和这类产品去做比较,需要把收益率做得足够好,而且相对比较稳定。
配置基金经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你觉得一个优秀的FOF基金经理的护城河在哪里?
 郑源  首先,要相信有人能够比你在投资上做得更好。其实很多股票基金经理也能做FOF。他们也知道其他基金经理什么风格,能力在哪里。但是要把钱交给其他基金经理,必须放下一个执念,相信别人做投资能比自己更好。这是第一点,要认清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护城河是要同时理解宏观和量化,这是比较难的。通过量化模型能够把基金经理筛选出来,通过宏观周期的理解,能够判断什么阶段配置什么类型的资产。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基于宏观自上而下判断资产轮动的FOF模式,对宏观周期的理解要求就更高。
你觉得FOF投资,是偏向艺术成分更多,还是偏向科学成分更多?
 郑源  我觉得FOF产品的思维方式是偏向科学的,你需要科学的依据和框架来做资产配置或者风格配置。但是在具体构建组合的时候,你是在对一个个基金经理进行筛选,是比较不同的人。这里面又有许多艺术的成分。目前来看,我认为要把一个人完全量化是做不到的。判断人,其实有艺术的成分。
你平时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自己?
 郑源  提高自己有几种方式。第一是通过阅读,看大量的书籍。我们会对描述周期类的书籍偏重一些。第二是和基金经理交流,包括我们去调研基金经理的时候,他们教会我很多。第三是和行业内的前辈大咖学习交流。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安  昀 | 鲍无可 | 曹  晋 | 曹文俊 | 陈璇淼
陈  媛 | 程  洲 | 董伟炜| 杜晓海 | 付  斌
刚登峰 | 顾耀强 | 光  磊 | 郭  敏 | 韩  冬
郝旭东 | 何  帅 | 洪  流胡昕炜 | 胡鲁滨
胡宜斌 | 黄  峰 | 姜  诚 | 劳杰男 | 雷  鸣
李  琛 | 李德辉 | 李晓西 | 李晓星 | 李元博
梁  浩 | 梁  辉 | 梁  力 | 刘  斌 | 刘格菘
刘晓龙 | 陆  彬 | 吕越超 | 潘  明 | 蒲世林
齐  皓 | 祁  禾 | 秦  毅 | 丘栋荣 | 邱  杰
石  波 | 沈  楠 | 史  伟 | 是星涛 | 王  俊
王  培 | 王  栩 | 王延飞 | 王宗合 | 翁启森
吴  星 | 伍  璇 | 谢振东 | 徐志敏 | 杨  栋
杨  浩 | 杨  缙 | 杨锐文 | 叶  展 | 于  洋
张东一 | 张峰富国 | 张峰农银汇理 | 张晖 | 张慧
张延鹏 | 张迎军 | 赵晓东 | 郑慧莲 | 郑  磊
郑巍山 | 周应波 | 朱  平 | 朱晓亮 | 左金保
按名称首字母排序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