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来自一位在读校友一年前此时她收到了Offer,飞去了纽约,开始了MBA生涯。
一年后的今天,正在第二学期的她写了一篇文章,和大家讲述自己这一年来的感悟和成长:比如,其实商学院的学习还有更深的含义,原来networking并不是功利地搭建人脉。对于正在思考是否要读MBA,想要知道MBA真实体会的大家,都很有借鉴。
PS:由于昨晚的推送中有一些隐私的信息,本着校友第一的原则,我们做了修整,重新发给大家,在此和大家说一声抱歉。同时,也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我为什么一定要在30岁的年纪来美国念MBA?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半年前我只能回答:我知道来这里肯定会有挑战,会有成长,但我并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而来,又会有什么收获。
在一个学期结束、求职麦肯锡失败、第二学期再次忙成狗的时间节点,我再次来总结下自己思考。
1. 认知升级:From“我不会学到新的知识” To “我真的学不到知识吗?”
在读MBA之前,我一度觉得以前已经学过会计、统计、金融,加之学校学业要求不高,我不会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MBA的课程可以分为以前学过和没有学过。而每一个情况都有新的可以学习的东西。
A.以前学过的课程
例如公司财务。以前我知道估值建模的公式,但在课堂上,却发现老师更注重的是问为什么。比如刚教公司在投资不同项目如何估值,基于这个估值方式应该选择哪个项目,但是下一个问题是,这个估值方式可能有哪些弊端?如何规避?这是最佳的方式吗?还有哪些方式呢?这让我深刻体会了什么是批判式思维,以及自己思维中是如此的缺乏。
B.没有学过的课程
这又分为两类:老师授课型+体验型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老师授课型:我常常还在思考和接收新的知识点,这时已经有同学举手去质疑这个知识点。比如,我还在消化老师刚讲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商业模式,就有同学举手提问,基于两者不同的交易时长,那么这两种类型公司需要人才是否有本质不同。从中,我深刻理解到,在学习知识时,更重要的是,你能否问一个很好的问题。而要问一个好的问题,是要主动去理解并剖析知识点意味着什么,或者它背后深层次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而这个过程是不舒服的,过去的学习中,我总是停留在记住知识点这个层面。
体验型学习:一天经历三次认知升级
我的一门课,暂且叫战略咨询101。老师是BCG的顾问,带着8个小组的MBA学生,每个小组4人,给真实的企业客户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一般模式是:我们(MBA学生)帮助企业客户解决任何问题,比如利润下降了,为什么&怎么办。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的客户是一家保险公司,我们需要为客户解决如何吸引和服务好私募基金作为保险产品的客户。
私募基金一般会有多个投资公司,这些被投资的公司要么有保险,要么没有。通过成为私募基金的保险提供方,这些投资公司都可能成为保险公司新客户,实现营收增长:
  • 没有保险的公司,可以成为保险公司新客户,新的营收;
  • 有保险(但并不是目前这家保险公司的客户),由于私募入股,重新核算成本,存在新一轮重新购买保险可能,因而能够获取竞争者客户从而实现增长;
  • 近年来私募基金收购频繁,不断变化的市场意味着潜在机会。
现实是,客户以及竞争者已尝试过为私募基金提供保险产品,但均以失败告终。客户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营销,希望在项目结束时,能够获得:潜在客户清单,营销宣传方案。
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 早上7点,与客户高管的会议。我明白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市场营销角度去吸引和服务私募基金这一类客户。
  • 晚上6点,小组会议上。客户直接跳到一个结论,私募基金是潜在客户群,应该要开发,但我们却认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值得思考的,目前行业内尚未能建立一个成功的方式,还是要考虑到底这是不是意味着私募基金有保险需求,以及,这个需求与客户构想的产品到底是否匹配?
  • 晚上9点,与BCG的老师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更清晰的问题定义是,私募基金客户是否有一揽子投放保险产品服务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访谈一些关键利益相关方去验证这个假设?
因此,我在同一天对同一个问题,认知发生了三次改变。从面对客户问题,无从下手,到运用结构化思维以及80/20规则,一步一步清晰定义问题,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咨询顾问能够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2. 关于networking
我不喜欢在陌生环境认识陌生人,尤其还要带着一个功利的目的:争取让这个陌生人在他们公司内部简历筛选时获得他的推荐,增大简历过关概率。尤其第一学期,各个学校每天都可能有好几场公司活动。而这一块是我上学期没做好的地方,这么多练习的机会最终自己都未能做好,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愿跳出舒适区,导致了心理懒惰,表现在:
  • 思想上认为networking太功利,不认同这个方法,进而行动消极
    但是,networking其实是考察公司重要又宝贵的途径,看看自己跟团队氛围是否匹配,去真的想象,我如果与他们工作会是怎么样?我能够做什么?会享受与这些人工作吗?而不是单纯地我要拿推荐。
  • 思想上认为因为求职的是中国公司,所以不需要networking
    这个假设在一次跟校友沟通时,被challenge了,我才意识到,应聘中国公司才更需要networking。
结果,面试求职准备时,我的一大问题是随机应变能力差。其实,在之前与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就是锻炼自己表达、沟通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途径。
因此,新的学期,我更多地参与小组聚会,班级活动,甚至策划同学聚餐。并不是出于要锻炼自己随机应变能力以致面试通过,而是真的认为,商业社会就是人际关系,如何与同学沟通、谈判、互动,就是对商业社会的模拟。同学其实都很友好,我必须在这个环境下迈出自己的舒适区;而一旦走出舒适区之后,就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宝藏,他们可能就来自你想求职的公司,有着对这个行业的思考,随便跟他们沟通,你就已经获得很多启发。深刻体会商学院提供给你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东西。
总结来说,第二学期的我,已经可以更加谦虚、客观看待自己,更加清晰在商学院会有什么成长,以及接下来对自己继续成长的期望。
除了以上两点体会以外,说一个题外话,我一直认为,MBA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北美MBA,真的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自身优劣势、资源状况和职业规划目标(目标行业/职位/地域)。诚实地回答自己这些问题:如果念MBA,期望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北美MBA是否是最佳的解决途径?北美MBA能够提供给我的资源和机会有哪些?
就这些,我要继续去做case啦!


关于MBA,还有这些文章你可以看:
创始人说
申请信息
录取故事
MBA校友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