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章:
“隐形贫困人口”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最早来自于网络自媒体和网民的自我调侃,后来表示“感同身受”的网友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流行词汇,并引发官媒解读。
“隐形贫困人口”的定义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人”,但就如我们在本书引子中分析的那样,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体现着非常共性的社会问题。
“隐形贫困人口”的概念其实与社会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探讨很久的问题相暗合,那就是贫困人口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进程中,新古典经济学以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和消费偏好为理论基础,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一次飞跃性的完善。同样,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从消费这一端入手,力图为新社会的新问题找到答案。这方面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和他的“新穷人”理论。
我们社会在飞速地发展,诠释“穷人”这个社会的定义也必须要跟得上历史的进程,鲍曼在《工作、消费与新穷人》一书中分析研究了当代(也就是后现代)社会中贫穷问题: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相当长时期内的生产过剩,“生产”已经不能像资本主义发展之初那样规定社会的方方面面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消费”,在美国、西欧、日本,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可达约70%上下,可见发达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消费主义社会”,而在消费社会中,定义“穷人”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定义的穷人是与“生产”有关的——比如收入少,比如失业者,比如为社会创造更少的价值。在消费社会,用鲍曼自己的话来定义:“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其社会定义或者说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社会评价的高低,不在乎你为社会生产多少东西,而是要看你能为社会买多少东西、消耗多少生产剩余。消费社会需求的是消费能力和意愿,这二者无论哪一种无法满足,那么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新穷人。
“新”穷人,或者说“隐形贫困人口”,其的核心元素是: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面对消费社会巨大的生产过剩,这些收入水平仅够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穷人,不能恣意购买、无法过多选择,他们辜负了浮光掠影的消费主义时代,辜负了这个24小时灯红酒绿、商业中心高耸入云、商家折扣铺天盖地、购物广告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时代。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绝不能让消费者休息——就像“生产年代”中的资本家竭尽所能通过加班、降低工资和福利竭力保证剩余价值最大化一样;消费社会他们则是抛出一个又一个诱饵,让消费者们不断置于一种新的诱惑之下,保持一种持续激动状态:“买XXX减XX,再多买点凑凑单啊”“快剁手啊,这是你没有尝试过的全新色号”“由XX明星代言,XX时尚设计师设计,XX时装周最火款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