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COVID-19)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全球化”大事件。中国卫健委明确中国疫情流行高峰已过,疫情防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加速扩散,并已在100多个国家发现确诊案例,国际抗疫形势严峻。
疫情的爆发不可避免对中国社会产生多维度冲击。本专题系列报告重点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民生、机制手段的影响,并提出恢复提升区域经济、民生、机制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本文为系列报告第三篇,探讨化危为机,在经济恢复中引导变革与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11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病,自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已经迅速从亚洲传播到中东、欧美等国,感染人数超过128,000人。
疫情的爆发不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多维度冲击,随着疫情的扩散,其对全球金融市场信心的冲击不断显现。疫情防控带来的停工减产及延迟复工情况,直接导致全球产业链和需求市场预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重振信心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应对经济冲击的策略可分为两个阶段:近期需要因“疫”思变,保障经济秩序,有的放矢地快速出台方案、动员力量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同时救助危机行业的企业,稳固经济产业基本盘,并鼓励涌现的新兴应用场景。中长期应该围绕“化危为机”的主线,持续调整与深化政策,趁势引导变革与创新。
回顾全球应对大规模疫情的经历,疫情的控制可能出现三种结果:快速控制、长期共存和全球大流行。虽然此前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隔离措施,极大延缓了疫情蔓延,为其他国家建立防御体系赢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但各国抗“疫”政策、欠发达地区防疫能力仍是影响疫情扩散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全球经济及产业链遭受的“疫情冲击”升级
伴随疫情的迅速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金融市场信心的冲击随之显现——美联储突发应急式降息,黄金、原油、美元、股票、债券一度同步下跌,而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全球投资避风港。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引发的停工减产及延迟复工,使得全球产业链和需求市场面临严峻挑战,重振信心成为当务之急。
当今的全球产业链可谓环环相扣。除中国外,出现新冠肺炎感染情况的多个国家在产业链上有着重要影响力。举例来看,韩国电子产业占全球比重为8.8%,在半导体、造船、汽车等领域也为全球提供较多上游中间品,一旦停产,电子等行业全球制造链供应势必紧张。疫情扩散迅速的意大利对德国出口汽车类产品占其对德出口量的12%,如果意大利汽车供应商停工,将导致欧洲本土汽车生产停滞。疫情不容忽视的日本囊括全球超过50%的半导体材料和30%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份额,或导致工业生产核心原料及制造设备的全球供应紧缺。再有,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美股估值高位情况下,疫情加剧一旦导致美国大幅调整,将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面对上述情况,企业多会急于寻求稳定、经过考验的市场投资环境。一方面表现在急于寻找有韧性的市场,即受疫情全球扩散的影响,投资人急于寻找能够尽早恢复,并对未来可能的类似风险冲击抵抗力更强的市场;另一方面,面对风险,全球企业信心下滑,下调预期同时密切跟进发展变化,以便协调员工、供应链、业务等,同时重新思考全球布局,重点关注市场稳健与供应链安全。
中国可在六大方向布局,恢复经济信心
在历经近一个月的停摆后,中国多个地区的各个产业正在逐步复工。除了疫情的防控效果,还得益于政府针对现金流纾困、劳动力稳岗、供应链恢复、市场需求激发和政策法规保障五大核心痛点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截至3月初,中国多数企业已经基本恢复生产。目前,15个省份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90%,贵州、浙江等省份基本实现规上全面复工。不可否认的是,产能爬坡仍待时日。就发电来看,截至3月12日,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50.7万吨,为往年同期的74%。截至3月10日,长途干线运输恢复至去年的71.6%
当然,基于疫情变化以及部分政策效果的反馈,未来中国的政策在覆盖面、精准性、落地性方面可以进一步精细化推进。
相比全球其他发生疫情的国家,中国疫情高峰期已过,恢复发展成为下一步的攻坚重点。在系统梳理并针对解决其在经济、民生、机制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后,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因“疫”思变、化危为机,下一阶段可在六大方向布局,恢复经济信心。
01
稳定造血活力,深入解决本源问题
当前,减负政策让企业损失初步止血,但恢复期较长,重创行业的复苏仍需解决一系列根本问题,比如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资质难达标;银行调控空间有限,收益风险不对等;非银机构体量小,业务分担能力有限;营商环境拖累正常经营。
对此,政府可以深挖行业根源痛点,推动中小微企业环境变革,在短期救急举措的基础上,解决融资和营商环境难点,助力重创企业恢复活力。
02
强韧外向经济,预判可能面临危机的行业
并做好准备
疫情全球化蔓延趋势会导致经济活动双向受阻,外向型经济领域将面临危机,体系亟待完善。可以从构建贸易促进平台,提供服务援助;鼓励贸易产业链科技升级,培育数字化贸易新模式;以及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优化产业链布局方面入手。
03
面对结构性挑战,提升核心自主可控能力
对于国际供应链风险增强的情况,需要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并强化供应链韧性,在摸底和评估重点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安全、制定供应链替代方案的同时,主动研判供应链变动趋势,推进产能布局调整或供应链整合。
另外,可以从提升柔性生产能力、坚定攻关核心技术、产业集群紧密发展和强化国企社会使命与动员能力四方面,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与产业体系。
04
把握需求变革和投资刺激,精细引导复苏
对于消费反弹与需求变革,可以有效刺激与精细化引导。在短期消费反弹的基础上,针对新需求趋势推进行业产品革新。同时,精准发力“新基建”新需求,持续深化改革实现多方参与。比如抓住公共领域新的投资机会,释放新机会政策空间,把握市场、债务、产能平衡,保障施策的稳健和连续性。
05
稳固和提升制造业基本盘的抗风险能力,
加快数字化转型
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的阻碍因素正在转变,此时可重点补短板。比如,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方面可以关注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并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实现生产管理体系智能化。
06
推动机遇产业成为新动能,推进体系化发展
在积极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模式技术和生活方式被突出,引发了新的机遇。比如线上娱乐可以带来“居家好心情”,在线教育能确保“停课不停学”,生鲜电商和无接触送货可保障“宅经济”物资需求;在线办公、线上协同、线上采购、智能制造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
对于这些新模式新技术,应该加速推动创新场景落地所需的要素和平台支持。此外,对于有助于健康生活的医药研发和快速落地、社会健康意识提升和智慧医疗的推进,需要降低壁垒、协调资源、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速度,鼓励公众健康生活。
关于作者
周园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专题领导人,BCG工业品、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专项中国区负责人。如需联络,请致信
[email protected]

朱晖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江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感谢同事周显坤、谷亚梅、宋爽;校友周杰、王立铭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
前期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