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COVID-19)演变迅速,我国抗疫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其他各国疫情出现爆发征兆。疫情的爆发不可避免对中国社会产生多维度冲击。前瞻布局恢复经济,亦需思考如何构建民生和长效机制,打造高韧性社会。
本专题系列报告重点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民生、机制手段的影响,并提出恢复提升区域经济、民生、机制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本文为系列报告第二篇,我们将剖析高韧性社会的核心要素,总结我国在长效机制上的核心举措与经验,并着眼未来提出建议。
自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COVID-19)迅速演变,我国抗疫取得良好成效,每日新增确诊从一个月前3,000多例降至近期200例以内,但同时其他国家疫情出现爆发征兆,我国境外近期新增确诊连续6日超1,000例。疫情的爆发不可避免对中国经济、民生、机制手段产生多维度冲击。前瞻布局恢复经济,亦需思考如何构建长效民生机制,打造高韧性社会。
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高韧性社会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可以看到,从上个世纪至今,大规模流行病的突发频次不断提高,究其潜在原因,一方面可能来自人口流动、人口密度和密闭空间带来的大规模传播契机;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接触野生动物、滥用抗生素等加速了新病毒的出现。
短期看,此类因素并不会减弱,预期人类社会可能面临长期与大规模流行病对抗的情况。大规模流行病一旦出现,不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甚至会导致经济、民生、机制手段出现危机,比如出现劳动力、供应链等生产要素受损,现金流断裂的情况,拉低市场信心。                                             
因此,建设高韧性社会成为人类共同借鉴的举措。如何构建系统性抵御和化解危机影响的“高韧性社会”?我们的建议是——基于经济、民生、机制手段三大核心维度完善整体社会机制。本文将重点聚焦此次疫情中,我国在民生和机制手段两大维度上的建设
危机下民生保障的核心举措及优良经验
民生的关怀凝聚着民心,政府连同社会各界应聚焦医疗保障、物资保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四大方面,着力保基本、补困难,推进民生保障和社会平稳运行,同时发现问题再接再厉。具体来看:
医疗保障
政府秉持“免费收治、应收尽收”原则,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基层迅速落实检测、隔离与收治,解除民众资金之忧。截至2月底,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拨款超过千亿元用于疫情防控。
对于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政府提供补助、津贴等支持,社会各界也通过筹资筹款展现尊重。
疫情中也暴露了医疗资源紧缺、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物资保障
政府集中调度各省资源,保障疫区物资供应,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投放储备冻猪肉、蔬菜,各省“搬家式”物资援助获得了民众盛赞。
企业也自发肩负起社会责任,如物流企业加班加点为抗疫物资提供绿色专线,疫区电商平台迅速恢复生活必需品购买,采用无接触配送为民众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教育保障
政府提出“停课不停学”号召,各地方自2月开始停课,预计最早3月中下旬复课,同时线上教育趁势发力。
为推进教学顺利开展,教育部与互联网公司免费提供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心理援助热线等方式保障师生心理健康。
当前线上学习的形式也带来学生自控力差、家长疲于同时在线办公和辅导孩子等困境。
就业保障
政府出台稳就业的组合拳,通过为企业全年减负超1万亿元、组织复工专列等方式确保岗位稳定。
美团、盒马等企业也在积极吸纳员工,推行“共享员工”解决餐饮等行业就业难题。
服务行业受损情况严重,需提前布局,缓解疫后可能引发的社会就业问题。
民生尚需完善两大长效机制。对医疗保障和就业保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建议正视问题、着眼未来,打好疫后恢复组合拳。
医疗保障
剖析当前医疗保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疫区分诊能力不足,医疗资源负荷失衡;2、疫区“人等病床”,战时医疗资源告急;3、国内部分地区医院停诊,民众无法正常就医。
举措建议
强化分级诊疗制度:特别是将传染病分诊能力纳入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医院医护资源素质、加大基础医疗设施投入、细化转诊标准和流程。
完善应急医疗机制:推进定期演练机制、组建专家智囊团提供决策支持。
推动远程医疗能力普及:政府牵头推动网上问诊、远程诊断、远程治疗等能力网建设,推进病患信息管理数字化,支持快速诊断和治疗。
放眼公共卫生体系,在本次疫情下也暴露出当前运营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1、“重治疗轻预防”,资源投入不足;2、专业人才匮乏,工作待遇差。
举措建议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评估加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疗资源投入,建立流行病疫苗研发、紧急抗疫药物研发、临床测试常规机制与绿色流程,联合业界,储备大规模生产设施。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基础待遇:推进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量”、“质”双升。
就业保障
疫情对经济造成冲击的直接体现便是就业,多项企业就业扶持政策已经落地,但仍存在以下潜在影响:1、就业需求疲软,需准备大量失业的对策;2、疫情扰乱了春季线下招聘;3、新型业务模式快速发展,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举措建议
落实失业津贴:提升失业津贴发放效率、倾斜重点疫区、关怀自雇人士。
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和内容:引入专业机构、顺应社会需求、引入互联网招聘,针对新业务、新模式进行就业及再就业培训,如疫情期间外卖、配货等岗位激增,配合企业需求进行快速培训。
加强再就业引导信息和岗位提供:平台化信息传播、开放临时性公共部门职位。
危机下我国战“疫”机制手段的经验与总结
从预警响应机制、应急资源调配、危机沟通策略、城市应急标准四个细分方面来看,本次疫情中,我国危机处理的机制手段高效且执行力强,但同时亦有值得深思的问题。具体而言:
预警响应机制
我国以创纪录速度完成病毒基因测序,7天分离病毒,10天公布基因序列,有效帮助其他国家进行抗疫。
政府高效决策,对重点疫区封城隔离,在1月20日确定病毒会“人传人”之后3天,武汉封城,交通停运,强势隔离传染源。
回顾疫情初期,应急管理体系仍待优化,如信息上报速度、等待决策的效率等
应急资源调配
实施联防联控, 集结力量驰援一线。1月26日,首批支援医疗队入驻武汉,随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定点支援湖北16市,目前共有4.2万名医护人员赴湖北抗疫。
国企及民企纷纷扩产扩能,跨界柔性生产,使我国口罩日产量提升4.5倍。
疫情初期社会捐赠缺乏有效统筹,出现信息不明、捐赠物资不合格等问题,但后期通过专业组织协调以及利用数字化平台,情况大有好转。
危机沟通策略
多层级稳定沟通,形成国家拟定指示、地区统筹发布、社区作为防控一线的沟通体系,有效保持社会凝聚力。
及时判断舆论走向,调整沟通策略,引入相关专家、KOL进行基于事实的疫情介绍和防护常识普及。
官方信息发布仍存在透明度不够、信息量少、过于模板化等问题,亲民度欠佳。
城市应急标准
调度人员,快速建成火神山(8天建成,1,000个床位)、雷神山(10天建成,1,600个床位)两家重症隔离医院,同时根据战时标准改造轻症隔离医院,高效改造体育馆、会场为方舱医院。
湖北之外各省也纷纷灵活征用宾馆、学校等作为隔离措施。
长远来看,可形成常规化机制,将应急标准作为城市设计和建造多用途标准之一。
针对上面预警响应机制与危机沟通策略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建议立足长远,进一步完善其长效机制。

预警响应机制
普遍来看,疫情是对政府机制的挑战
,深入探究应急管理体系会发现,出现不足的核心原因在于:1、应急预案机制缺乏实操性,疾控体系职责划分不明确;2、常规信息传达机制、决策速度难以应对疫情发展;3、常规公共服务职能效率有待提升。

举措建议
短期优化响应机制:形成标准化、细节化机制与流程,并厘清疾控中心、卫健委与各地政府职责,形成专家管理体系。
中长期可完善预警机制,提供模块化服务,打造敏捷生态:围绕居民、应急需求灵活组合政府职能,并提供平台让企业打造嵌入式场景,支持常规、应急模式运作。
危机沟通策略
危机中官民互信体系仍需解决三大问题:1、信息不透明,进而催生焦虑恐慌心理;2、政策沟通一刀切、信息少,对复工、返业造成困扰;3、沟通方式模板化,难以使民众信服。
举措建议
优化官方信息发布:差异化覆盖不同受众,事先核实重要数据和关键信息。
传达有效信息:直面民众问题,并尽量提供基于事实的信息,而非单纯数据,打造互信体系。
提升信息透明度:公布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压缩谣言空间。
数字化赋能效用明显,更需长远布局
从目前的战“疫”经验看,数字化赋能表现亮眼,极大助推了疫情防控的科学高效开展,也显示出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的急迫性,具体而言涌现出数字化赋能三大机遇:1、智慧社区:居家隔离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突显社区智能便捷服务的重要性;2、智慧治理:政府存在数据信息化和政务线上化需求;3、智慧应急体系:应急状态下实时数据、及时反馈、模拟预测必不可缺。
总体来看,建议聚焦民生、机制手段核心问题,构建长效机制,实现五大关键目标。
关于作者
周园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全球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专题领导人,BCG工业品、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专项中国区负责人。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朱晖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江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感谢同事周显坤、谷亚梅、宋爽;校友周杰、王立铭、陆曼丽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
前期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