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木马君第93篇原创文章
我在德国常常有一种错觉,夏天的度假一结束,过不了几天,第一波寒流来了,然后人们的生活里开始长期被一个话题占领:圣诞节要来了!
每年到了岁末的时候,空气里总是飘着烤饼干的香甜气味,天黑下来之后,篝火边上来一杯热红酒,温暖又酣畅。这样的日子从12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尾,不管这一年是顺利还是艰难,到了圣诞临近的时候,在黄油的香气和红酒的甜味里,日子一下子美好了不少。
常有朋友问我,你们在国外圣诞节怎么过?是什么感觉?
我想了想,竟没办法三言两语说清楚。这些年过了很多次圣诞节,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些不一样。
团 圆
很多人都知道国外的圣诞节相当于咱们的春节,是一家团圆热热闹闹的日子。
普通的日子里,不管你是单身狗还是拖儿带女,不管你是流落他乡还是人生正得意,每个人都活得各有滋味。但是到了圣诞节就不一样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流浪海外的人其实是不爱这样的节日的,没有家的人在这一天会显得格外的仓皇。
十几年前,我在12月份只身一人去了西班牙。
没过几天,圣诞节到了。
在圣诞期间,街道上的商店都关门了,同事朋友也都各回各家。对于刚到西班牙孤身一人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异常孤单冷清的时刻。
我那时的大老板何塞是个非常温暖的人。他虽然工作很忙,但也没有忘记关心我这样的外籍新员工,他在公司放假前跑来跟我说,圣诞节你来我家好不好,虽然我和妻子没有准备大餐,但是我有好几个小孩,你可以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玩。
何塞夫妇有好几个孩子,大的孩子快要上大学了,小的孩子才两岁。两岁的孩子正是牙牙学语的阶段,和我当时的西语水平相当,于是在老板夫妇忙碌晚餐的时候,我就陪着这个小婴儿说话,说来说去,不过是一直重复“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这样的简单对话,但是我和这个小婴儿都觉得今晚相谈甚欢。
何塞知道我还不会西语,就很贴心的让他的家人和孩子在整个晚餐期间都只说英语,这样我可以听得懂,不会感觉无聊。他的妻子是个家庭主妇,英语不太流利,但是她也坚持着整晚上只说英语,有时说一句话还要组织半天语言。
那天在何塞夫妇家吃了很典型的圣诞大餐,奶酪火锅。浓郁的奶酪锅里,一边吃一边把肉串放进去煮,吃法像极了咱们中国的火锅。
后来在德国,我又认识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叫Raclette的圣诞大餐,它有点像咱们中国的室内烧烤,铁板上烤着肉,下面的小平锅里烤着土豆和奶酪。奶酪的香气很浓郁,配上铁板上滋滋作响在冒油的烤肉,心里顿时很满足。
你看,在一家团圆的时候,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喜欢吃点热气腾腾的东西,吃着涮着,谈着笑着,脸上有了红晕,心里有点微醺,这才是团圆饭的感觉。
一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都很清楚地记得这个圣诞节,因为何塞一家人,我在西班牙的第一个圣诞节也是团圆的。
仪式感
后来在德国安家后,和木马爸爸还有公婆一起过圣诞节。我们按照德国家庭的传统方式过圣诞节,这时我才算是真的做足全套过上了“正宗”的圣诞节。
什么叫做过“正宗”的圣诞节?关键在于仪式感。
婆婆一家和很多传统的德国家庭一样,总是认真又隆重地庆祝圣诞节。
到了平安夜,家里点上漂亮的蜡烛,放上圣诞节期间才会听的歌曲,桌上有亲手烤制的圣诞小饼干。圣诞树上细心地挂好了装饰,还小心地用撕碎的化妆棉在树枝上做出白雪,看上去更有圣诞的意境了,树下放满了包装好的礼物,孩子们一整晚都在期待可以打开礼物的时刻。
婆婆家堆满了礼物的圣诞树
到了傍晚,全家都穿上了正装,虽然是在家里吃年夜饭,但是却穿得像去参加晚宴那么隆重。
有时候我常想,这一整套迎圣诞的仪式其实像极了咱们旧时迎春节的习俗。
德国有圣诞老人,咱们有财神啊。
德国人在家烤小饼干,我们父母那一辈会自己做芝麻糖。
德国人装饰圣诞树听圣诞歌曲,我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啊。
这些年我们常说现在春节的年味淡了。
这个“年味”其实是仪式感。
什么时候熬腊八粥,什么时候做芝麻糖,什么时候祭灶,什么时候扫尘,好多习俗传统不仅逐渐失传,有些甚至已经完全被人们遗忘。就连过年仪式感仅存的几个习俗之一,红包,现在都慢慢变成了手机里的电子红包了。
哎。。。
幸好德国人在这方面很保守也很固执,所以才能在这个现代社会将传统的圣诞习俗一直传承下去。
时空旅行
公公几十年来每年都会用摄像机把平安夜录下来。这些影像当时录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每年的庆祝活动都大同小异,有什么值得录的。但是很多年过去后,便渐渐发觉这些影像的珍贵。
慢慢地,婆婆家平安夜的保留节目变成了全家坐在一起回看很多年前的平安夜录像。在录像里,我看到了小时候的木马爸爸。
我看到他6岁时,收到了一套滑雪服作为圣诞礼物。他迫不及待地在室内穿上滑雪服,带上棉帽子,然后夸张地两脚张开,慢慢向前走着,做出滑雪的样子来,3岁的妹妹在旁边看他的滑稽样子,咯咯地笑。

我看到他9岁时在平安夜弹钢琴的样子,那时的他瘦瘦高高的,有些腼腆,他弹着弹着,突然发觉爸爸正拿着摄像机,便害羞地喊着“不要,不要”,然后一溜烟地从钢琴边跑走了
在平安夜和妹妹一起表演节目的木马爸爸
在圣诞节的时候,因为这些影像,我隔空遇见了小时候的木马爸爸。看着身边已经人到中年的他,再看看录像里那个腼腆搞怪的男孩子,这两者竟是同一个人,这种感觉十分奇妙。
前年圣诞节时,木马爸爸一时兴起,又坐在了钢琴边。琴还是同一架,身后的圣诞树也布置得一模一样,只是坐在琴凳上的人已经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年近不惑的男人。
这是圣诞节才会有的时空旅行。
圣诞老人
我记得刚和木马爸爸在一起的第一个圣诞季。一天早晨木马爸爸突然把我摇醒。
我睡眼朦胧地问,怎么了?
他说:我好像听到门外有什么动静。
我一听,清醒了一大半,问:什么动静啊?怪吓人的。
他故作惊讶地问道:刚才门外有人敲门,你没听见吗?
没有啊。
他说:那你快去门口看看。
我心里嘀咕为啥要我去看啊,但是也没多想,便揉了揉眼睛,去门口看到底是谁一大早来敲门。
打开门一看,地上摆着一只好看的靴子,还有几个包装好的礼物。
我正一头雾水,这时木马爸爸笑嘻嘻地出现在了我身后。
他对我说,
今天是12月6号,德国的圣诞老人节,小朋友们在这一天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你这个小朋友以前住在中国,真的太远了,圣诞老人路上耽搁了许久,整整花了三十几年才终于把这份礼物送到你手上呢。
我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好笑。
三十多岁的人了,在这一天变成了小朋友,收到了圣诞老人迟来的礼物。
迟到了三十年的圣诞老人快递
这两年我们有了小木马,圣诞老人更是每年都准时拜访他,给他的小靴子里塞满礼物。
木马爸爸有时感叹,他童年时很是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后来到了7,8岁时,终于明白圣诞老人根本就不存在,心里颇为懊恼,对圣诞老人的礼物也不再期待了。
再后来的几十年,他和圣诞老人完全失了联系。
而现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家庭,竟又心甘情愿地自己变成了圣诞老人。
这大约是大部分德国男人都经历过的人生轨迹。
圣诞老人给小木马送来的第一份礼物
童话世界
和过年不同的是,圣诞节带有童话色彩。
我有了孩子后,对外国的节日有了更深的感触,我开始慢慢领悟到,在欧洲很多重大节日的主角其实是孩子。
你看,不管是乘着雪橇来送礼物的圣诞老人,还是复活节里给孩子们送彩蛋的复活节兔子,这些节日里都有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编织了一个童话世界,孩子们在节日来临时,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童话世界里。
当他们打开门看见靴子里塞满了小礼物,那份激动和欢喜并不仅仅是因为礼物本身,更是因为“圣诞老人来看望过我,给我送来了小礼物呢”。
他们在12月初一笔一划地认真写着许愿信,“亲爱的耶稣小朋友,我今年的愿望是。。。”,这是他们与童话世界的对话,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秘密。
在那个有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的世界里,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有很多小秘密,他们与童话世界里的人物交流,也懵懂地懂得了感恩和被爱。
这大概就是节日对于孩子的意义吧。
我常常在圣诞即将来临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几天。。。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
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
当年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印象很深刻,年幼的我不仅为小女孩感到悲伤,心里还有些愤慨,资产阶级坏蛋过得日子真堕落,壁炉,烧鹅,圣诞树,哼!真是朱门酒肉臭。
年幼时大约不自觉地把自己带进了小女孩的角色,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变成了那个在窗户内实力演绎“朱门酒肉臭”的人。哈哈哈。
现在人到中年再看这个故事,又读出了不同的意义。
对于饥寒交迫的小女孩来说,她心目中对“温暖和幸福”最具体的想象,是圣诞节的壁炉,烧鹅和圣诞树。
壁炉代表温暖,烧鹅是满足,而堆满礼物的圣诞树代表着被爱。
这样一看,这个节日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也许在他们将来最困顿最潦倒的日子里,这个一家人围坐桌边,有壁炉,烧鹅和圣诞树的夜晚,会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让他们暂时忘记眼前的困顿。
这个温暖的夜晚是他们对于幸福最初的印象和最终的幻想。
亲爱的,祝你圣诞快乐。
摄于2018年平安夜
☆ END ☆
瓜友,你对我最大的支持是转发朋友圈,
这样我才有动力一直写下去。:)
「潜伏的木马君」
木马君
精通四国语言的女攻城狮
会养娃也会写作的职场妈妈
这里有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
也有和歪果仁的斗智斗勇。
扫码关注,和木马君一起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