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木马君第83篇原创文章
1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托儿所小托班的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小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照看他们的安全,不让他们在玩耍中出事故。
当我之前还在家全职带娃时,这也是我对自己带娃的基本要求。只要娃吃饱穿暖,玩得开心,不出乱子,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其他的别无所求。
后来,在托儿所里潜伏观摩了很久后,我才赫然发现,德国托儿所的职责里,孩子们的温饱只是最基本要求,其实更为重要的职责是孩子们的教养培养。
我最初开始留意这个问题,是因为德语里幼托班老师的名称。
德语里一般老师这个单词是Lehrer,但是托儿所里的老师,她们的称呼却并不是我以为的“老师”(Lehrer),而是叫Erzieher/in,相当于英语里的Educator (教养者)。
(“教养者”是我自己意会的翻译,我觉得这个词最贴近她们的工作职责)
而我娃幼托班里的三个老师,也不都是“教养者”(Erzieher),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是通过正规培训的有幼托班老师资格的Erzieher,而其他的工作人员则是Pflegerin(护工)。
小木马的教养老师在他的适应期陪伴他
从德语名称上来看老师的分工和职责就已经一目了然,托儿所里的正规老师们的主要职责是erziehen(教育),而托班里额外配置的看护老师(Pflegerin)则会协助处理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问题。
写到这里,容我先歪个题:
我平时很喜欢学习语言,慢慢地掌握的语言多了,我就发现一个民族的特性常常体现在他们的语言上,你在每一种语言的用词里,能够察觉到一丝蛛丝马迹,知道他们看重哪些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西班牙人平时是习惯晚睡晚起的,所以早起对他们来说可是个大事。
这个事有多大呢?
大到他们为“早起”单独创造了一个动词!
哈哈哈。

一般的早晨起床叫levantarse,而比平时要早很多的早起叫madrugar。
惊不惊喜?
异曲同工的是,德国人爱较真,而这种吹毛求疵的本性也很多时候表现在德语里的用词上。
托儿所里的教养老师(Erzieher),护理老师 (Pflegerin) 和小学里的教学老师(Lehrer),不像中文里那么笼统地都叫做老师,而是三个完全不同的词语,因为在德国人的理解里,这些岗位的职责是大为不同的
明白了这个问题后,我顿时非常好奇起来,幼托班里的老师们到底是怎么当“教养嬷嬷”的。
2
话说大半年前,如果有人跟我说,要教育一个一岁到两岁多的娃,我可能要笑shi~
面对一个不会说话,走路像走钢丝,大小便失禁的娃,谈何教育?
这难道不是对牛弹琴吗?
后来,托儿所的老师们,再次用她们的专业能力刷新了我的世界观。
小木马刚入托时,班上最大的一个孩子快要3岁了,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叫做J。
J是个典型的活泼好动的男孩子,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因为他已经接近三岁,比其他的孩子大很多,所以很多小娃娃们的玩具和活动对他来说都有些无聊了。
他喜欢上蹿下跳,有时还会大声嚷嚷。
这种精力特别旺盛的男孩子,来一个就累垮老母亲,来一双你就会怀疑人生。
我那时陪读时,心里总是悬着,这种野马一样的男孩子在我心里直接被划入班里的“危险分子”。
我担心他上蹿下跳时会不小心撞到小木马。我甚至担心他仗着年龄大,欺负其他比他小的孩子。
后来我发现,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每次他跳得离小木马太近了,托班老师就会及时在旁边提醒他:
J,你要小心些,注意你的动作哦。你看小木马趴在你的身后,他还这么小,如果你撞到他,他就会受伤的。所以你要去那边玩。明白吗?
J听了老师的话,似乎似懂非懂,他没有爽快的回应,但是也默默地往外挪动了几步。
三岁的娃显然只有金鱼的记性,不能指望跟他说了一次,他就记得了。
过了一会儿,他兴奋起来,忘记了老师的叮嘱,又鲁莽起来。
这时,老师叫住他,不气也不恼,而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再一次跟他说了一遍之前的话。
这一次,他似乎明白了他的行为有所不妥,停止了蹦跳,转而去房间的另外一角玩别的东西了。
这样的过程,隔几天基本都会上演一遍。
精力旺盛的男孩子,天生有着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要上蹿下跳,想要大声叫喊。他的天性与生俱来,所以老师们不会去指责他,也不会在心里给他贴上“令人头疼的难管的孩子”的标签。
但是老师们也没有因此就放任他在教室里大喊蹦跳,老师日复一日地提醒他叮嘱他,在老师温和但坚定的提醒中,J这样野马一样的男孩子,也懂得了在教室里应该注意自己的举止
从小托班开始,德国人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即使孩子的天性爱吵闹喊叫,但是在托班的教室里,因为有别的孩子在,所以每个小孩都遵从公共场合的礼仪,尽量在玩耍中不干扰别人。
托班老师们既尊重孩子的天性,不会因此迁怒于他们,但是又不会放任他们的行为,总是持之以恒地时时教育提醒。
后来我发现,这个从一开始在我心里被列为“头号危险对象”的男孩子,虽然偶尔需要老师的提醒,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他其实只是一个活泼好动单纯可爱的男孩子而已。
有时,我搂着小木马坐在活动室的地上,他也会自顾自地走过来,一屁股也坐在我的腿上,非常放松地倚在我身上。他可能把我当成新来的托班老师了
这时我心里忍不住感叹,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单纯善良的,有时是我们这些大人想得太复杂了,给他们贴了太多标签。
3
除了时时管教提醒孩子们平时在活动室的行为举止,老师们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饭桌礼仪
难以想象,对着一两岁的孩子谈饭桌礼仪!
每天当十几个孩子围着饭桌坐下来后,老师们会让大家一起唱一首吃饭前的歌。大意就是感恩我们今天有丰盛的食物享用。
唱完歌后,大家才会一起开始吃饭。
在正式开吃之前,孩子们居然没有自己提前伸手去抓桌子上的食物。这种小孩子司空见惯的行为在托儿所里却没有出现。我每次看了,总是心里啧啧称叹。
孩子们虽然十分幼小,有些孩子需要用手抓东西吃,有些孩子刀叉还拿不稳,但是他们都一本正经地非常用心地在吃饭。
不小心打翻了杯子,把自己衣服弄湿了,老师不会批评。弄掉了一坨黄油到桌面上,老师也不会批评。这些在家里让老母亲分分钟心脏病发的饭桌事故,老师们都非常淡定地应对,仿佛看待春去秋来那么自然。
孩子们已经在努力吃饭,因为身体协调能力不足而不小心打翻了东西,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但是饭桌边的老师也不总是和颜悦色的。
如果有孩子拿起食物玩起来,比如拿起葡萄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又或者把香蕉块在手心里捏成泥玩,这时老师就会及时制止:
Mit dem Essen wird nicht gespielt. (食物是不可以用来玩的!
对待食物的尊重,这是饭桌上最基本的礼仪。
这种从小培养的理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现在木马爸爸在家吃饭时还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有时我盘子里的半块牛排吃不下了,就心不在焉地拿着叉子在牛排上戳来戳去,这时木马爸爸就会立刻跳出来说:
食物是不可以用来玩的!
班里的孩子是混龄的,有些年龄大的孩子吃的比较快,会比其他孩子先吃完。
先吃完的孩子没有直接跑走去玩,而是询问老师:老师,我吃完了,可以离开桌子了吗?
老师看到孩子确实已经吃完了,就会同意他们先离开。
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懂得,当和别人一起吃饭时,应该要等待别人吃完才下桌如果要提前离开,应当事先询问。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和熏陶下,孩子们已经明白在大饭桌一起吃饭,不可以任性地放飞自我。他要遵守一些无形的规矩,也要尊重饭桌边的其他人。
4
遇到一些待人礼貌不卑不亢的孩子,我们常说这个孩子很有教养。
又或者遇到熊孩子时,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真没教养。
我们大家心里似乎都有一杆秤,评判一个孩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他的教养程度。
而教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家似乎又没办法具体地说出来。
当木马君还是一个无知的未婚女青年时,我就非常喜欢观察孩子的行为。
我发现只要观察一个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举止,就能很大程度上看出他的教养程度,以及他的父母平时对待他的态度。
有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是吵闹炸裂,搞得人仰马翻。而有些孩子却能专注自在地玩耍,有需求时也能礼貌地询问别人。
在很多人心里,评判一个孩子的标准不在于谁会口算两位数乘法或者背三百首唐诗,而在于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最基本的行为举止
唐诗有一天会被忘记,而这种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像一个烙印,跟随着孩子一辈子
在托儿所潜伏观察了很久,我终于明白,托儿所的老师们,不仅仅是看管孩子,更是每天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教育他们的行为举止,老师们在某种程度上替我分担了教养孩子的任务,我心里既安慰又感激。
这一份厚重的礼物,会让小木马一辈子受益,谢谢这些可爱的教养嬷嬷们。

瓜友,你对我最大的支持是转发朋友圈,
这样我才有动力一直写下去。:)
「潜伏的木马君」
木马君
精通四国语言的女攻城狮
会养娃也会写作的职场妈妈
这里有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
也有和歪果仁的斗智斗勇。
扫码关注,和木马君一起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