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上托儿所之后,木马君有幸在娃的适应期在托儿所一起陪读了一段时间。(没想到这辈子从来没留过学的我,居然有一天在德国托儿所镀金了,哈哈哈。。。
在托儿所陪读期间,我常常会旁观托班里的一群娃一起吃饭的过程。
这一看不得了,简直令我大开眼界,醍醐灌顶,对幼儿园的老师们充满了大写的崇拜。
接下来,且听我细细道来,托儿所里的十几个娃是如何坐在一张餐桌旁,优雅地使用刀叉,在一片和谐稳定温馨有爱的氛围下吃完一顿饭的。
1
有娃的老母亲们来一起想象一下:
十几个小托班的娃,绝大部分都是一岁多到两岁多(三岁以上的娃会离开托班,进入幼儿园)。
这个年龄段的娃,有的刚刚蹒跚学步,才走两步就扑通一下跌一个狗吃屎,然后一阵鬼哭狼嚎。
有的刚刚开始学习自己吃饭,常常很努力地用勺子挖起一勺土豆泥,然后拼命地往鼻孔里塞。一个娃在家吃一顿饭就会让你家分分钟变成战后现场。
还有的娃正处在Terrible2的阶段,你如果未经允许就帮他把盘子里的土豆切成了小块,他就会气得直接把盘子和土豆精准地砸在你脸上。(小木马才一岁半,已经神奇地掌握了这项技能。。。
这样一群娃,大家一起坐在餐桌前,同时开始吃饭!
可怕不可怕?
我曾经想象这一定是一阵兵荒马乱,鸡飞狗跳,劈里哐啷,鬼哭狼嚎的大型灾难片。
然而,
并没有!
我亲眼见到的场景却是,小朋友们各自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独立使用餐具,礼貌有序地吃完了一餐饭。这期间没有崩溃大哭的drama,也没有动作片里的追逐打闹。
在家伺候一个娃吃饭就累到心梗的老母亲,简直无法相信眼前的景象。
托班里一般有两到三个老师管着,孩子们吃饭期间平均一个老师要管4-6个娃!
托班的老师们到底是如何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呢?
2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揣摩,发现老师们在培养娃吃饭方面,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
首先要创造吃饭的仪式感
歪果仁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而这种习惯是从娃娃培养起来的。
托儿所的娃娃们吃饭也是满满地仪式感,具体来说就是:
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吃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吃饭前有固定的流程。
小木马的班里每天早晨9点准时开始晨会时间,小朋友们会把满地的玩具重新收拾进盒子里,然后每个人拿着自己的小坐垫,在教室围成一个圈,听老师弹吉他唱歌。
正在晨会中的娃们
这个晨会其实也是一个结束早晨玩耍时间的仪式,因为晨会过后就是早餐的时间。
如果突然把正在玩耍的娃从活动室领到用餐区吃饭,孩子们就会有点懵圈,也就难免出现有些孩子还对玩具念念不忘,不愿意去吃饭的情况。而这个晨会仪式就很好的衔接了早晨的玩耍和早餐。
孩子们在晨会时自己把玩具都重新收拾进盒子,心理上也就明白接下来不是玩耍时间了,而是要进行下一个流程了。
在大约15分钟的非常和缓的吉他音乐和轻声唱儿歌后,这时孩子们已经从之前疯玩的状态慢慢平静下来了,这种心情的平复过程很重要,因为一个正在上蹿下跳的娃,你突然把他按在椅子上,让他接下来乖乖坐着吃饭,他显然是坐不住的。而晨会的流程就很好地让孩子们平复心情,调整状态,进入接下来相对安静的用餐阶段。
结束晨会后,孩子们就随着老师鱼贯走进厨房的用餐区。
小木马所在的班级厨房
接下来是父母们在家也比较容易执行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吃饭。
小木马的托儿所和大部分托儿所一样,有很明确的时间安排,(话说,德国人可能从生下来就带着calendar吧,哈哈哈)。早晨9点半吃早餐,中午12点15分吃午饭,然后午觉之后,下午三点吃下午茶(主要是水果和面包片)。
小木马的托班有一个大的开放式厨房,厨房的用餐区有一张长餐桌和十几个小椅子。这个餐桌和椅子的高度都是专门针对低龄小朋友的。平时孩子们的早午餐都是坐在这张餐桌上吃,托儿所不允许孩子们抓着食物边走边吃,更不允许孩子们把食物带进活动室吃
这样有规律的安排对正在培养生活习惯的孩子们来说非常有帮助。有了固定时间用餐,身体会很快养成习惯,孩子们就不会在活动期间,突然因为嘴馋或者肚子饿而吵着要吃东西。
有了固定地点用餐,孩子们一坐在餐桌前就明白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吃饭,而不是其他事。同时他们也明白,离开了这张餐桌,就表示吃完了,也就不可能有一边玩一边吃,甚至追着喂饭这样的事出现。
孩子们用餐的长条餐桌和靠背椅
3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托儿所里一直让我深深佩服的一系列神操作:
忘记幼儿的身份,跟你玩真格的
一般家有3岁以下的娃的家庭,有几个装备必不可少:
宜家塑料餐盘,塑料刀叉和塑料水杯,怎么摔都不心疼。
儿童用餐座椅,可以成功地把不安分的娃固定在餐桌前。
带大口袋的硅胶围兜,保证不管娃吃饭怎么漏,围兜都能稳稳地接住。
养娃必备神器
你能想象没有以上装备,你家娃放飞自我地吃一顿饭会怎样吗?
你能想象托儿所里十几个娃都没有以上装备,在一起吃一顿饭会怎样吗?
我进了托儿所陪读后,才震惊地发现以下几点事实:
托儿所里幼儿吃饭用的是陶瓷餐盘和金属刀叉!
孩子们喝水用的是透明玻璃杯!
用餐区没有大规模的儿童座椅,而是一人一个带靠背的木头小椅子。
以上所有用具都和大人们平时用的东西一样,只是尺寸上都做成了适合幼儿使用的超小号。
大部分瓜友跟我一样,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到处都是一两岁的娃,为什么不用儿童塑料餐具?
万一孩子把陶瓷盘子和玻璃杯子摔到地上怎么办?
用金属刀叉会不会危险,这样又增加了老师们看护的难度。
为什么?
为什么托儿所要自找苦吃,这样培养孩子们吃饭?
后来观察的多了,也和老师们聊过这个问题,我慢慢开始明白,这一切设置的初衷只有一个:
让孩子们可以像大人们一样吃饭。
其实一两岁的幼儿已经非常喜欢模仿大人们的行为,所以他们也渴望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用刀叉吃饭,用杯子喝水,而不是用设计上完全不一样的儿童餐具。
小木马自从在幼儿园锻炼了吃饭后,他回到家里再也不愿意用幼儿防漏水杯喝水了,而是指着我的玻璃杯,要从这个杯子里喝水。
正是因为一片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托儿所才会在餐具上都要玩真格的。即使偶尔孩子们会打翻盘子和水杯,弄脏地面,他们也坚持不懈,耐心教导孩子们学会使用这些餐具。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是非凡的。比如用玻璃杯喝水这件事,打翻了一两次,孩子们很快地就会明白,必须小心地把水杯端平,慢慢地送到嘴边,这样才能喝到水。
而我家一直以来在用的NUK防漏水杯,原理恰好相反,用这个杯子喝水,娃不管怎么扔它,或者倒着拿它,水都不会漏出来,而娃要喝时,也是随便把杯子放在嘴边,不讲究角度和方向,都能喝到水。
这个杯子是个很棒的母婴产品,在德国简直老母亲人手一只,但是如果娃一直用它喝水,是不是永远都意识不到他应该怎样对待一只普通杯子呢?
这个杯子用了很久
4
除了餐具上的良苦用心,为了让孩子们像大人们一样正常吃饭,托儿所还有一个最为核心的操作:
不喂饭!
准确地说,托儿所的原则是,在不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下,不给孩子们喂饭。
如果是小月龄入托的娃,大运动能力还没有发展好,老师会特别对待。小木马刚入托时,才9个月大,他一开始使用了托班里唯一的一张儿童座椅,因为他还无法长时间地稳定地坐着。老师也会亲自喂他需要吃的辅食泥。
后来几个月后,他满了一岁后,已经能用小手勉强地抓起一些小东西。这时老师立刻就开始锻炼他自己吃饭。
他一开始坐在小靠背椅上,常常又自己站起来,推着椅子蹒跚地跑走了。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把他带回原处。
小木马是完全在托儿所学会自己吃饭的。他模仿着身边其他的小朋友,用手抓起餐盒里的水果块或者面包片,努力地送到嘴里。一开始的时候,要么塞到鼻孔里去了,要么掉到了地上,成功率很低。
其他的孩子也没有好到哪去,我常常看到他们颤颤巍巍地端起玻璃杯,我心里忍不住都要捏一把冷汗。还有稍大点的孩子,开始使用刀叉,看他们笨拙地用刀抹黄油,常常抹不到面包上,反而一坨黄油掉在了桌上了,我看了都捉急。
很多老母亲都会像我一样,坐不住了,恨不得一把拿过刀叉,麻利地替孩子们把食物弄好,喂到嘴边。
老师们对此却非常淡定,这并不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花精力帮助孩子们吃饭,而是在有意引导孩子们学习和锻炼自主吃饭,最终像个大人一样体面地生活。
有一天他们都会长大,像个大人一样生活
5
按理说,托儿所做的这几点,倒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秘密,很多育儿书上也会告诉新手爸妈该如何培养孩子吃饭。
但是为什么托儿所的老师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奇迹,让十几个小娃安静有礼地自主吃饭,而广大中年老母亲仍然在家里因为吃饭问题冒着心梗的危险与娃斗智斗勇呢?
如果一定要给个答案,我觉得托儿所育儿的法宝不仅仅是先进的育儿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沧海桑田一般的耐心。
不知道多少次,低龄娃拖着小椅子跑走,老师又一次次领回来,并耐心教导,吃饭要坐在桌子边。
刚开始练习自主喝水和吃饭的娃,常常连续几个星期,吃完饭后,衣服前襟都泼湿了,老师们又不厌其烦地把这些孩子带去换全身的衣服。
就这样,日复一日,靠着这沧海桑田一般的耐心,托儿所实现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让孩子们自愿坐在桌前其乐融融地吃一餐饭。
虽然托儿所的老师们看不到我的文章,还是很想在此感谢她们对孩子们的用心教导,有些事情上,她们真的做的比父母还好。
作者:木马君 
公众号:潜伏的木马君
想和木马君一起去看这花花世界,长按下面关注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