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木马君第85篇原创文章
1
前段时间带小木马去科隆看爷爷奶奶,出发的前两天,小木马就生病了,一直断断续续的咳嗽,还有些发烧。
家有上托班的小娃,对于冬天的感冒发烧拖鼻涕已经习以为常。在德国养娃,生病基本靠扛,发高烧的时候塞个退烧栓,其余时候就是心中默念“一切都会过去”,和娃一起自己跟病毒死磕。
到了科隆后,小木马的病情并没有好转。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普通发烧一般持续两三天,但是这次小木马已经连续四五天高烧了,完全没有好转的迹象,而且人开始越来越蔫儿。
养娃这两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育儿技能就是观察孩子的状态。
如果娃生病变得磨人,爱哭闹,这倒没什么,但是他一旦变得很安静很蔫儿,那就有些不妙。
我心里开始隐隐担心会不会是肺炎。
临时去了科隆儿童医院急诊,医生了解了基本情况后,立即验血并做了胸部透视。
胸部透视显示他确实有了轻度的肺炎,需要全天候监控,于是我们当天就在医院住下了。
这是小木马自出生以来第一次住院。
2
德国的医院我是很熟悉的,这句话说来竟有些心酸。
在德国的短短几年间,算上生孩子,我一共住过三四次医院。顺便说个题外话,我在德国交的医保总共没有多少,每次住院花费不菲,医保公司在我身上一定亏了不少钱。
提起我体验过的德国医院,印象比较深的是:历史悠久有些老旧的建筑,朴实但是干净的病房,耐心有礼貌的医生,还有让人难以下咽的病号餐。
这次小木马住院,我和木马爸爸白天全天陪护,晚上轮流陪床,也算是真的住了一回德国的儿童医院。
我们住的是有着较长历史,口碑不错的科隆儿童医院。和我之前的经历一样,越是这种经验丰富口碑好的大医院,它的建筑和硬件看上去越是其貌不扬
原因很简单,这些医院都有着很长的历史,很多建筑建成已有上百年,因为医院永远业务繁忙,所以也不可能停止接待病人做大规模的翻新,这样时间长了,建筑和病房看上去就有些老旧,甚至衰败。
病房装修非常其貌不扬
我记得我第一次在慕尼黑住院时,一个本地德国大妈同事就立刻给我打预防针,你去那里不要被古老的建筑惊到,那里的医生都是最好的,水平是一流的。
没想到,儿童医院的伙食也和我以前体验过的德国医院一样,气到你想马上出院。
让人毫无食欲的冷早餐
卖相非常可怕的午餐,看一眼我就饱了
这是小木马的病号餐
医护人员已经尽力了,在面包上戳上长棍饼干,表示很有爱心。
虽然医院硬件和伙食条件一般,但是很多细节上还是能看出儿童医院和一般医院的不同之处。
医院内部的用色很明亮温暖,黄色,橙色的墙面,超大的彩色数字和卡通图案,都给医院增添了一丝儿童气息。
德国的公共设施有一个值得点赞的地方就是,无论是商场,动物园,海滩,还是医院,都会想办法提供一些游乐设施给孩子。德国人是非常理解带娃出门的父母的,让好动的孩子在枯燥无味的环境里待大半天,不是娃疯就是妈疯,所以一小点游乐空间就能很好地帮到父母。
这样一想,我就不奇怪儿童医院里有大量玩具和游乐场了。住院处的二楼有一个很大的活动室,里面有三轮车,滑行车,滑滑梯,看上去好像一个小型的幼儿园。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去室外的小型游乐区玩。
医院的大厅中央是一个圆柱形状的水族馆,这个设计很贴心,在父母忙于咨询登记或者排队等待时,孩子们可以观察水族馆里的鱼儿。
在住院区病房的走廊里,墙上挂着一些儿童的画作,这些画作是在这里住院的孩子画的。小木马病房区的隔壁单元是儿童慢性病病房,里面是在医院长住的小病号。这些在医院长住的孩子们,也会参加一些绘画和手工活动,这样至少他们在医院的生活不会太苍白。
看着这些画作,心里感到温暖但又有一丝伤感。
3
德国的好医院里也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虽然没有国内的三甲医院那么紧张,不至于让病人睡走廊,但是想要入住单人病房或者家庭套房(独立套房给一个家庭使用,配偶可以留宿)也是很难的。
小木马被分配在一个双人病房,同病房的是一个同样得了肺炎的四岁男孩。
得了肺炎的孩子,脚上都会带上血氧含量监控器,24小时监控肺部是否能有效工作提供足够氧气。一旦血氧含量低于92%,机器就会发出刺耳的报警声,护士台也会立刻收到提示。
在病房陪床的第一晚,我在夜里不知道多少次被刺耳的警报声惊跳起来。一开始我很紧张,因为两个孩子病床很近,我不知道这警报声是来自小木马的机器,还是隔壁病床。
折腾了一夜后,我发现,每次警报都是隔壁床的,小男孩的肺炎看来比较严重,一进入深度睡眠,呼吸放缓,血氧含量就降低超出警戒线。而小木马的血氧含量一整夜都很平稳,从来没有低出警戒线,谢天谢地。
到了下半夜,又一次因为警报声而进来查看的护士,打开了辅助供氧装置,让小男孩吸氧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我和隔壁床的妈妈闲聊了起来。
这个小男孩今年已经是三进宫了。不知为何,他在几个月内,三次因为肺炎住院,每次都住了至少一个多星期,才缓慢康复。
这个妈妈这次已经在医院陪床近一周了,看着仍然需要吸氧睡觉的孩子,她显得疲惫又无奈。
难怪有人说,觉得生活难熬时,就去医院看看吧。
医院真的是最容易让人找到安慰的地方
我们因为小木马的病而担忧,因为临时异地住院,原本的返程和工作计划也变得一团糟,原本我觉得最近真是水逆,但是看到住院区里的其他病重的孩子,顿时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根本没有资格抱怨什么。
小男孩虽然生着病,但是白天精神很好,完全不像病号的样子,他很活泼但又很乖巧,在床上有时玩乐高,有时捏橡皮泥,实在无聊了就看看妈妈手机里的动画片。这样一整天都困在小小的病房里,真是难为这么小的孩子了。
有趣的是,他总是直呼妈妈的名字。才四岁的孩子,非常自然地喊道:
安娜,安娜,你快看我捏的机器人。
安娜,安娜,我想吃饼干了。
安娜,安娜,爸爸什么时候来看我?
他的妈妈就是安娜,她好像已经习惯了孩子直呼其名,并没有纠正他一定要叫“妈妈”。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挺有趣。
歪果仁互相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事,比如媳妇对婆婆大部分时候是喊名字的,直接喊“妈”的倒是少数,还有些成年后的子女也会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
但是这么小的孩子就直呼妈妈名字,我在德国还是第一次见。
虽然潜伏在外国很多年,但是木马君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国妈妈。
我当时在心里暗暗地想:如果以后小木马四岁就敢对我直呼其名,我一定打断他的腿。哈哈哈。。。
4
住院的第二天早晨,医生来查房了。
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医生来看了隔壁床小男孩的情况,说小男孩目前血氧含量指标还是不大好,什么时候能出院还不好说,至少最近三四天内不太可能。
小男孩的妈妈非常受打击,她困在这小小病房里已经近一周,身体的劳累和精神上的焦虑让她犹如困兽。
年轻的女医生没有查看小木马,她说待会儿主任医生会来看小木马。
这时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小木马是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因为一些原因我给他上了一个还不错的私保,每个月比普通公保的孩子多交了几百欧。
在小木马的私保条款里,他可以得到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单人病房(在医院客观条件许可下)和主任医师治疗。
因此即使小木马的病情不严重,主任医生也会亲自过来查看他的情况。
住院的第三天早晨,又有一个主任医生来病房查看了小木马。
我们当时只听到护士介绍他是某某Professor,后来我无意在医院的网页上看到他和某官员的合影,才赫然发现他是一个大牛级别的医生。
我和木马爸爸面面相觑,对这种“贵宾级”待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以前在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那里看门诊,我并没有察觉私保的待遇有什么不同。大家同样是打电话约时间,等待区等待,然后和医生聊两句,最后两手空空地被打发回家。
这次带小木马住院,我才第一次发觉,在医院里私保病人的待遇还真的有些不同的(具体情况得看保险合同的条款)。
你看,即使在德国,也没有绝对的公平。
这里虽然不靠“找关系托人”获得医生特殊照顾,但是私保病人因为多交了保险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主任医生治疗,这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
我突然觉得有些尴尬,在病房里有点局促不安。邻床的小男孩病情比小木马重,住院时间更长,但是因为保险的原因,来看他的是普通医生,而小木马病情较轻,反而是主任医生专门过来查看。
这微妙的区别对待,仿佛已经无形地把这小小病房里的人分成了两个阶级
邻床的妈妈大约早已明白这其中的套路,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我平时在德国已经习惯了那种“虽然你是总统我是平民,但你我是平等的”观念,这次住院我们很意外地享受了某种“特权”,这让我不大习惯,甚至有种尴尬和惭愧的感觉,无法直面邻床的病友。
5
主任医生来查看小木马,他拿了一叠资料,包括小木马的验血报告,胸透片子,病历等等。
医生拿着验血报告给我耐心地解释每一个血象指标的含义,指给我看哪个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他又举起小木马的胸透片子,告诉我怎样去看片子上的黑白深浅,哪些地方表示有轻微炎症。
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病人家长,而是变成了医学院新生
他说道:
一般来说细菌引起的肺炎会引起白血球升高,而病毒引起的肺炎白血球指标不升反降,所以你看小木马的白血球指标是偏低的,我们推断他极有可能是病毒性肺炎。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明白这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医生继续说道:
为什么我要跟您解释这么多呢?我是希望您明白,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方案不一样。因为病毒是没有特效药治疗的,所以目前我没有给他用任何药,抗生素对病毒是没用的,所以也没有必要用,我们目前只能密切观察,监控他的血氧饱和度。。。
幸亏我在德国养娃两年,病毒和细菌这些概念我早就自学成才了,所以我立刻信任地点点头,没有追问什么。
倘若我是第一次听到医生这番话,只怕也会和很多家长一样担心地质问医生:
什么叫没有特效药治疗?难道是无药可救的意思吗?
你为什么不用药?我们来住院不就是来治疗的吗?
为什么不挂水?为什么不上抗生素?怎么能减少我娃的痛苦?
。。。。。。
最后,医生又郑重地说了一句:您要相信,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我再次点点头。
想来德国的医生也担心病人家属因为不理解医生的做法而着急上火,所以会花时间耐心和病人沟通治疗方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说在德国住院有什么特别值得点赞的地方,那就是医生对待病人的耐心和态度。大部分时候,他们会把病人和家属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来看,在谈话中给予你尊重,提供给你比较全面的信息,让你也有机会发问和思考,并真的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
虽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德国妈妈都爱吐槽德国医生的不作为,孩子生病发烧了,99%的情况下,德国医生会像直男一样告诉你:回去多喝水吧
但是现在回头理性地想想,我不得不说,绝大部分时候医生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们不是不作为,而是避免过度医疗。与其通过无效的医疗让病人家属找安慰,他们选择从专业角度告以实情
小木马目前快两岁了,期间生过各种病(包括手足口和这次的病毒性肺炎),但他从来没有打过针(疫苗不算),也没有挂过水,唯一使用过的治疗性药物是以前得结膜炎时医生开的一小瓶眼药水。
这在国内可能无法想象吧。
6
住院四天后,小木马终于通过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病毒,烧退了,一切指标正常,人也完全恢复了活力。
我们这才出院回家,结束了这次儿童医院体验之旅。
我和木马爸爸后来都不约而同地觉得,真的在医院住下来了,情况倒没有想象中的糟糕。因为住院,而不得不取消所有的工作和安排,也不用像平时那样掐着表在公司和托儿所之间奔波。我们在病房里全身心地陪着小木马,没有分心的事,反倒有种轻松感。
你看,中年人就是这样,苦中作乐是一种必备的生存能力,哪怕是病房里片刻的安宁都很珍惜,感觉像度了一个小长假。呵呵。
如果一定要我对这次儿童医院“小长假”写个评价的话,我个人主观地打个分吧:
病房及硬件条件:           3 星
病号餐和家长饮食选择:1 星
就医环境和等待时间:     4 星
医护人员态度和能力:     5 星
综合评价,我给个四星吧。

瓜友,你对我最大的支持是转发朋友圈,
这样我才有动力一直写下去。:)
「潜伏的木马君」
木马君
精通四国语言的女攻城狮
会养娃也会写作的职场妈妈
这里有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
也有和歪果仁的斗智斗勇。
扫码关注,和木马君一起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