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不假装出版社 
置顶
星标
公众号

世界光怪陆离

快来我这里
1
昨天看了腾讯的一个栏目《不好说特想听》
这档节目采取一对一的对话形式,让父母与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
昨天我看的那期主题叫“时尚男公关拥有十种社交模式,却搞定不了亲妈”
这一期从头到尾,看的我简直喘不过气
27岁的天天来参加节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说出自己的心结
从小到大,他的朋友和同学眼里有一个印象——“你有一个特高科的妈”
妈妈对他的掌控欲强到什么地步呢?
偷看他的日记,拆掉他的门锁,在他洗澡时推门就进,无论如何都要查他的手机,破译他各种密码
甚至连他为了工作去开会、应酬,妈妈也要跟踪他
可面对儿子的不满,妈妈的态度却振振有词:
“我想知道我儿子在做什么,我不该那样去做吗?”
天天很无奈:“我没有权力评判你的方式,因为你是我妈,我是你儿子,我一点权力都没有
在这种高压模式下,天天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有安全感:
他从家里搬出来单住,把房间色调变得单一,还在自己房间和厨房安了摄像头
可即便如此,妈妈还是强迫性的把自己指纹输入了门锁,并且上门之前从来不打招呼,突然就来
在回忆童年阴影的时候,天天说自己几乎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因为父母总是吵架、打架,自己活在害怕中
妈妈冷静的反问:正常家庭孩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谁不都年轻过么?
天天问妈妈知不知道爷爷奶奶去世的那一天,他的想法是什么?
“我的家没了”
在说到自己不爱回家的原因时,天天的情绪终于濒临临界点:
“我每天在外面戴着面具活,我回家了还要戴着面具活”
“为什么?因为我要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有意义吗?”
尽管如此,提到和父母的疏远时,天天还是说觉得自己挺可悲的
妈妈听完了天天的倾诉与困惑,不以为然的问:“可以翻篇么?”
然后开始讲道理,说人会忘记一些东西,应该往前看
“可是忘记对我来说太难了”
“一个人,外界的东西不是最难的,抗拒自己才是最难的”
“你大了,豁达一点,成人了”
“今天看这些事,你觉得你累么,你快乐么”
这些连珠炮一般的句子让天天无法做出任何回答,他离席了
当母子二人再次回到座位上后,妈妈换了战斗方针,开始走温情路线,问天天关于父母的美好回忆
并且提示道“你记得妈妈小时候教你...”
在回忆的过程中,天天的眼圈开始泛红,也哽咽了起来
他当然记得那些温情的画面,但是对现在来说,它们似乎变成了某种尖锐的东西
因为在回忆里那些不好的比重才是更多的,所以天天害怕去回忆那些硕果仅存的美好
在天天回忆、哭泣、崩溃的过程中,对面的妈妈始终面带微笑
甚至在天天说“我要崩溃了”这句话时,她还是一动不动,微笑着说:“你说出来我好幸福”
这一刻我真的感觉脚底发凉
弹幕里有一句话很符合我的心境——“这女的真是个战士,她的笑容仿佛在说我又赢了我儿子”
“如果现在让你给我提个要求,你有什么想说的”
天天说自己根本不敢给妈妈提要求,说别逼我了
其实他心里是觉得提了也没用,因为妈妈并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只会说一堆大道理然后觉得他能力不行
最后还是他一个人来解决问题
“我觉得我在外面已经很难了,我要的是妈,你懂吗?”
天天红着眼眶问出这句话时,对面的妈妈仍然保持着她的冷静
她说:“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也不能更改,但是不代表说不能选择”
听到这里,天天叹了口气,说了一句算了,就离开了演播厅
这场对话随即不了了之
纵观整场对话里,天天的妈妈根本不觉得自己强势介入儿子的生活有错误,也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更可悲的是,她的共情能力几乎为“0”
在儿子数次哽咽、哭泣的过程中,她始终面带微笑
她就像一个精准的测量的机器,一旦发现“敌人”的情绪出口,就迅速变换各种作战方法发起猛攻
所以她时而咄咄逼人,又时而冷静的质问:
“哦,是么?”
“说,你继续 ”
“说完了么?”
“我替你说,好么?”
她伤害了儿子,却轻描淡写的让他翻篇,让他豁达
她口口声声的说爱儿子,却用对待敌人的方式对待他
她用钱来衡量儿子的成功,却又说希望儿子做国企类稳定的工作
她用西方的教育方法,18岁之后不给儿子一分钱;却又用极端的方法干涉他的生活,侵犯他所有个人隐私
难以言喻,这些矛盾重重的做法在这位妈妈的思想中居然是非常可行的
因为她真的从来都不觉得自己错了
2
上次我感受到这种强烈的 “来自亲密关系的枷锁”,还是在《小欢喜》里
宋倩为了女儿英子的高考而辞职,从衣食住行上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控制:
她给女儿的卧室装上恰似警察审讯犯人的透明玻璃,方便自己随时监控女儿的一举一动
因为天文学不能为高考加分,所以她全面阻挠女儿的兴趣爱好,拒绝她在爱好上浪费一分钟
周末哪怕带她去逛街,也不让她去天文馆演讲
而女儿偶然一次失误考了第二名,她就全面否定她的努力
她还阻止女儿与前夫有过多的接触,不想他们见面,口口声声“他会害了你”
抓这对亲生父女见面,她比抓小三还严肃认真
可让人无奈的是,这样一个企图控制女儿人生的妈妈,却也不能说是个坏女人
宋倩其实是个很努力的妈妈
她辞去了工作,牺牲了事业,甚至放弃了自我——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几乎完全为了女儿活
所以,宋倩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觉得自己已经为女儿奉献了所有能奉献的
她对女儿极端的控制欲,本质上来源于她在不经意中已经把婚姻失败的伤痛投注到对英子未来的操盘上
好像女儿有一个好的未来,她的人生才有意义
所以她用爱的名义来规划她的人生,操控她的生活
亲子关系的绝对碾压,让孩子很难拒绝这份“沉重的爱”
所以无论是前面的天天,还是《小欢喜》里的英子
他们都将只能深陷在爱的牢笼里,被动的被寄予厚望,背负着难于言明的痛苦,走进一个充满条条框框的人生
最后,他们在妈妈爱的控制下,一步步压抑,直到走向崩溃
3
“来自亲密关系的枷锁”其实并不仅仅出现于上面那些极端情况,其实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都有类似的故事
姚晨主演的《离婚律师》里有一集,妈妈也是不打招呼就上门
直接盘问女儿的感情生活,插手她对各种事情的决策
女儿很无奈的说:妈,您能不能不老干涉我的私生活啊?
结果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哎哟私生活,多难听的词”
“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叫私生活,你还有私生活呢?”
后来有一晚,妈妈看到一个男人上门跟罗鹂谈了一会话,于是立刻开始逼供:

“那个人谁啊?多大年纪,做什么工作,和你什么关系,单身还是有老婆的?”
罗鹂心情不好,说自己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结果她妈一顿舌枪唇炮”保持什么沉默,保持沉默就是见不得人,开不了口”
这话导致罗鹂彻底爆炸:我干什么了我就见不得人?
你看,就算你是个犯罪嫌疑人,到了法庭上,你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但是面对你妈,你没有
其实大部分家长其实都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的
不管孩子多大年纪,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孩子而已
所以他们要看着他走路,决定他吃什么东西、今天和谁玩、明天干什么
他们很难从“大家长”这个角色中跳脱出来,结果就导致孩子一直在成长,他们却始终原地踏步
海桑在给孩子的诗里是这么写的: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
什么时候所有父母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私人物品啊
(有空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天天的这期视频,真的很让人窒息)
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