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传承Legacy”
回复“001”,围观传承君朋友圈,要注明一个理由才会通过哦
传承君,坐标美国,原华尔街投行工作,有趣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这是个聊养育牛娃渣娃、中年油腻职场、真实北美见闻、与你共同成长的圈子,值得一看再看。
今天,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所在州,不是首都)的King County宣布美国第一例因新冠病毒死亡的案例。这是King County 国王郡第4例确诊案例。华盛顿州也是美国新冠病毒的第一例出现的地方。
https://www.kingcounty.gov/depts/health/news/2020/February/29-covid19.aspx
根据国王郡官方网站信息,一位病人在西雅图附近的King County 的Evergreen Health Hospital去世,是美国首位因新冠病毒去世的案例。同时,King County的一家养老院 LifeCare Nursing Facility, 已经有2个确诊案例。其中一个是40岁左右的女性员工,没有离开过美国,目前情况稳定。
另外一位是70多岁的女性,是养老院的居住者,目前处于重症。
除此之外,这家养老院超过50个人报告已经生病,且有呼吸方面或者肺方面症状,已经进行新冠病毒检测,预计会有更多确诊案例。

整个国王郡有4例确诊,包括有养老院员工,且该员工没有旅游史,为社区传播案例,而养老院都是免疫力较低的易感人群,可以推断,西雅图存在其他无症状传播者,恐怕这次西雅图要爆发了。
华盛顿西雅图,也是美国第一例新冠病毒出现的地方,应该最早开始有所警惕。第一例出现后,出现一段时期沉寂,如今又爆发。很显然,很可能存在旅游史的人没有按照CDC的要求进行14天自我隔离,或者隔离措施不到位,甚至还有可能有人隐瞒旅游史。
1
为什么总有人总喜欢隐瞒、不配合隔离?行为经济学就很好地解释了疫情中人们做出的各种选择和决策。
我们来看看博弈论如何能解释这个行为?博弈论中有个经典的“囚徒困境”。
A,B两个嫌疑人被抓捕,分开审讯,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守口如瓶,要么出卖队友。如果两个人都守口如瓶,两个人都会被无罪释放,收益为3。
警方往往需要破除他们的信任和合作,所以通常如果一方先出卖队友,警方给与一些利诱,比如,除了无罪释放,还可以戴罪立功,成为证人,给予表彰,假设收益为5,而另一方因为队友的出卖会承担所有糟糕的后果,收益为0。
但如果两个人都出卖队友,招供,两个人下场都会很惨,重判,所以收益为-2。很容易可以看出,双方最佳选择是大家都守口如瓶,加起来收益为6,做到总收益最大化。
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因为害怕自己信守诺言,而对方背信弃义,对方会拿走大部分收益5,而自己只能承担糟糕的后果,而选择出卖队友,变成两个人都选择出卖队友,大家都满盘皆输,这就是“囚徒困境”。
我们经常看到群里,总有人在骂各种疑似患者、湖北旅游史的人隐瞒旅游史,没有自我隔离,没有公德心,没有社会责任,自私自利等等。其实,疫情疑似患者和社会之间就可以用博弈论很好的解释,就很像一个“囚徒困境”。
疑似患者可以选择配合,把自己过往旅游、接触史和盘托出,这样,社会可以很好地判断疑似患者得新冠肺炎概率大不大,是否需要把他隔离了,还可以追踪其他接触过的人,进行迅速隔离,这样对于社会收益是最大的3,疑似患者也有一定好处,比如,自己的症状可以得到药物、治疗,如果是新冠肺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收益为1。
然而,为什么往往人们选择隐瞒呢?因为隐瞒收益更大。如果一个有湖北旅游史的人,实话实说,哪怕他只是咳嗽,可能很快就被举报隔离了。而如果隐瞒,他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舒服地待在家里,住酒店,去餐馆,去旅游等等,别人不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收益为5。
他如果配合社会,进行自我隔离,在美国,没有放假,停课休学,他得自己跟公司请假,孩子托儿所费用可能早已经交了,不能退,不送孩子,得自己承担损失,出去酒店隔离,还得付酒店费用等等,一系列都是损失,对自己没有什么收益,自然没有动力主动去做。
但因为他的隐瞒,社会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能传染更多人,接待他的医务人员,往往防护级别不高,现在N95口罩奇缺,只有一线医护人员才有,发热门诊只有薄薄一层医用口罩,新闻也经常爆出一个隐瞒者传染数个医护人员。社区人员也可能因为防护不足而数个被感染,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为隐瞒,接触者没有迅速追踪,时间一长,难以追踪,隔离成本也大大增加。因为不配合,可能把他隔离就得费老大劲,两个工作人员抬才行。所以社会收益为-1。
但往往因为隐瞒对于个人利益更大,所以在经济学里,重要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意思就是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道德层面上这种思想不对,但经济学就是谈论纯理性,没有对错。因此,到最后,往往陷入个人隐瞒-社会强制隔离的“囚徒困境”。
在美国,还爆出过去14天去过湖北疫区的人反而不戴口罩。
因为,这个时候,去过疫区的人反而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从疫区回来的,所以,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发现后,给他带来的不便远大于他的收益。
2
那“囚徒困境”如何破呢?

很简单,给予主动配合、隔离的个人巨大利益,当收益大于他的不便、和损失,人们自然选择就变了。
比如:网传香港一名老伯知道从大陆过来,要隔离14天,专门跑去深圳过关,再回来,住在隔离酒店14天。然后又跑去深圳过关,又回来,又免费住酒店14天。
虽然需要隔离,但可以免费住酒店,衡量一下,免费住酒店的利益大于他隔离的损失,人们自然就主动选择隔离了。
又比如:下面方舱医院的人们都不愿意走了。
当然,这已经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政策推行,总有一些漏洞,很难排除一些“搭便车”(free rider)的人,利用政策,谋取福利。但在特殊时期,毕竟像老伯这种无所事事、没有家人、能够来回港深、还如此聪明、爱贪小便宜、愿意冒风险(很多人不愿意隔离还担心交叉传染风险)的人是少数,如果能够达到大多数人愿意隔离,减少社会强制隔离成本,政策就是有意义的。
3
现在,中国外也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爆发新冠病毒肺炎,民主国家无法强制隔离,只能靠大家自觉。自觉隔离行为也可以用经济学模型来解释。
假设有a 部分(a是一个百分比)的人选择自我隔离,隔离的收益为b (benefit),成本为c (cost)。模型如下:
所以,大家得看到信号足够强,才会有足够多的人选择自我隔离,这样才有收益,否则,隔离只有成本,没有收益,也就没有实质意义。
如何能让信号足够强呢?那就靠媒体宣传,官方指引。所以,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我们可以看到疾病防控中心、国会、卫生部等等几乎天天开听证会直播,到了一定阶段,特朗普也是迫于压力,出来开新闻发布会,这些都是释放信号的手段。
这些官员,实际没有任何动机隐瞒。因为没有信号,大家就不会自觉,如果发生大规模感染,这些官员、哪怕是总统都是要下台的。
这个模型对于网红经济、演艺圈等艺术类发展道路也适用。对于网红来说,只有吸引到的粉丝比例a超过一个临界值,才开始有收益 b-c,如果一直无法超过临界值,就只有成本c没有收益,所以总收益为-c,就是烧钱亏钱。如果什么都不做呢?那既没有成本,也没有收益,总收益为0。
最近,赵薇力捧的学员张哲瀚在最新一期的《王牌对王牌5》里说,自己来自江西新余,小地方,不算富裕家庭,他是小地方第一个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的,母亲为了支持他,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
他第一部戏,被导演选中,才拿到1万片酬。后来才知道,导演私底下还找他妈妈,让他妈妈投资了十几万。
所以,在张哲瀚在积累足够多粉丝之前,哪怕有上戏的背景,仍然要不断地投入,才能够有曝光率,完全没法谈回报。只有粉丝量大到能够获得超过之前所有投资成本的收益,收益才会由负转正。如果什么都不做,至少还不会亏钱。选择网红、艺术道路的朋友都得三思啊。
4
行为经济学往往与心理学有关,人们由于心理、情绪的因素往往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
斯坦福大学特维尔斯基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有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选择悖论”。把这个实验应用在疫情中,就类似如下的情形。
请大家想像一下,美国正在为爆发的新冠病毒疾病做准备,该疾病预计会夺去600名公民的生命。为了对抗这种疾病,有两种防范方法:一、第一种方法可以确保200人痊愈。二、第二种方法具有33%的概率将拯救全部600人,但也有67%的概率没有拯救任何人。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结果是:72%的人选择了前者。
好的,那如果是以下两种方案呢?一、第一种方法将确保会有400人死亡;二、第二种选择可能有33%的概率没有人会死亡,或者67%的概率600人都将死亡,你会怎么选呢?
结果是:人们的喜好逆转。现在有78%赞成第二种选择。
这是不合理的,这两个问题在数学上没有区别,仅仅是问法的不同一个问法从救活痊愈人数的角度,另外一个从死亡人数的角度,人们的选择便转向了,因此被称为“选择悖论”。
在这两种情况下,选择第一个选项意味着接受200个人的确定性,而选择第二个选项则意味着拥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可以拯救所有人,并伴有三分之二的机会使所有人死亡。
特维尔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教授解释说,损失比收益要大,损失带来的痛苦比收益带来的快乐更大。因此,如果以痊愈(收益)角度提问,人们喜欢确定性而逃避损失的风险;而如果从死亡(损失)角度提问,人们将愿意承担更多逃避死亡的风险。
即使疾病是假想的时候,这个案例说明,我们的决策已经很糟糕了。当这种疾病是真实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实际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就是现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除了对损失的敏感性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对人们决策起作用:恐惧。
两位教授又做了一个实验,叫“认知谬误"。让人们阅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使他们感到悲伤或愤怒,该文章描述了自然灾害对一个小镇的影响(使人们感到悲伤)或在国外激烈的反美抗议活动的细节(使人们感到愤怒)。
接下来,要求人们估算一些事件发生的频率,例如,要求多少人必须对宠物实施安乐死(悲伤情绪)或,今年有多少人被不诚实的汽车经销商骗了,买了劣质“柠檬”车(愤怒情绪)。
实验发现,当人们的情绪与未来事件的情绪调相吻合时,他们对该事件发生频率的预测就会增加。例如,感到愤怒的人比那些感到悲伤的人预计会有更多人被汽车经销商欺骗,即使他们感到的愤怒与汽车无关。同样,那些感到悲伤的人选择要求更多的人必须对他们的宠物实施安乐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中时,当符合这种情绪的事件发生,即使这个事件跟我们毫无关系,我们也会预计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就是”认知谬误“。
这也说明了,情绪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性。只有当你不处于某种情绪当中,你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带着情绪做出的判断往往会让我们自己误入歧途。
在疫情中,人们普遍处于“恐惧”情绪中,所以一切跟“恐惧”情绪相关的事件,人们都会觉得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经济面非常强劲的情况下,美股泄洪般连跌数日。跌到猛打总统特朗普的脸。
同样解释了为什么素质良好的日本竟然因为一条谣言出现抢购“厕纸"的风潮。
那如何防止被情绪绑架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有情绪时,不要做任何重大的决策。等到情绪平复了,再做决定。如果形势看不清楚,不妨缓一缓,看清楚再做决策。如果你害怕慢了一步,错过时机,不妨把所有选项列出来,选择一个最优选项,选完行动完就不再想它,以防后悔。
跟大家分享一下,自从疫情之后,传承君一直都是周五晚上去超市,因为传承君以前就发现周五晚上去超市人往往是最少的,而周六日那可是人满为患啊。
殊时期,人的生活习惯被打破,会做出不同于以往的行为。
而真正考验社会、人性、看出实质问题的,就是特殊时期、关键时候。这个时候也是人与人体现差别的分水岭。
而且,要看出问题的本质,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只有做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决策和选择。
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伴随而来,必然有更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情绪等等,不妨用行为经济学多理性思考,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觉得行为经济学很有趣,不妨分享给更多人,帮助他们在疫情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参考资料:
How Fear Distorts Our Thinking About the Coronavirus - The New York Times
End
传承君CC,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经济学博士生,美国华尔街工作多年,原纽约上东区私校招生顾问。现居纽约,育有一娃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不做商业用途,侵删。转载请联系作者。
另外,传承君周围已有不少国内的朋友1月底、2月初顺利从国内来到美国,不少家长咨询能否让孩子转学到美国学校,因为国内的国际学校很多老师都不在中国,目前看要5月国际学校才能真正开学,恢复正常。
美国学校开学已经2个月,大多数学校都不愿意接受中途插班生。但传承君也联系了几所可以在现阶段接受插班生的学校,纽约、加州都有,可以接受从K-8年级学生,如果有需要,可以关注公众号后回复“001”,添加传承君微信号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