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荆剑校友从我在的100871跑团群加我,说看我的公号文章有很多共鸣,还说自己是学医的,专业之一就是肺病理,我问他可不可以写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他很快就送上一篇,感谢!
肺病理专家说说白肺形成的机理以及中医对新冠肺炎是否有效
文/荆剑
有朋友问起我能不能做个肺损伤的科普,我来试试,毕竟自己现在专业之一就是肺病理,在平时的实践中,常对急性肺损伤做出病理诊断,其对应的临床表现就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我也曾经做过急性肺损伤的基础实验,但说实话机理的东西要比临床实际面对患者简单很多。真正救人命的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重症病人时,针对各种生命体征,缺氧,体液平衡,酸碱平衡等复杂变化作出监护和调整。向他们致敬!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这次的新冠状病毒性肺炎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细菌,休克,异物吸入,挤压伤,甚至和治疗相关的医源性感染,输血/血浆,心肺体外循环,手术等都可以引起肺损伤......高死亡率的是那些在临床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上有急性肺损伤的病人。急性肺损伤在影像上的表现就是“白肺”,其实质是肺部炎性的反应,是机体对于各种病源做出的反应。
专业医生们常说的炎症风暴就是“白肺”的一种表现。它具体是怎么诱发的?如何去控制?每个个体情况不同,没有明确答案和标准。一旦出现肺损伤,缺氧,没有相应处理就会有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全身各系统用氧,组织的代谢性酸中毒,血容量不足,各系统组织的损伤,进一步加重肺损伤,进入恶性循环。在临床做出相应症状的处理,保证生命体征的正常是这一阶段挽救生命的关键。而诱发肺损伤的病原的处理则需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
正常肺泡就是由细细的毛细血管和肺泡细胞组成,这样的结构方便血气交换。炎症时有炎细胞、血清、蛋白的渗出,肺小叶的破环和细胞增生,肺泡间隔增宽,损坏甚至肺小叶塌陷,急性期形成肺小叶透明膜。这是导致缺氧和缺氧引起其他病理症状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用激素抑制炎症就可以了?现实也没那么简单,除去长期副作用不说,抑制了炎症也就抑制了免疫系统对病毒细菌等感染的消除,可能会增加更多感染的几率以及随后的炎症反应。这也是目前对于激素的应用会有适用征,不是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那么消除病原好了。矛盾的是消除病毒最重要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每一个人免疫力不同针对性差。高效病原清除的前提是有能够特异识别病原抗原的抗体或者免疫细胞。对于不认识的病原,免疫细胞可以通过抗原递呈和自身的基因重组来产生特异性作用。但这需要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很难准确预测时间。
新流感病毒一般是一周左右。一旦经过这一过程免疫细胞会有记忆力,会有识别新抗原的受体。找到病原做出针对性的疫苗和病愈后有了一定对抗性就是这个道理。免疫系统能有效识别快速的清理病原,就不会有严重炎症风暴。抑制病毒结合体细胞的药物在早期感染时作用明显,可以早期抑制病毒可能诱发的严重炎症反应,但一旦有了炎症的逐级递增反应,病人随后的症状也和病原本身的关系不大了。
既然痊愈的病人有了可能的免疫力,那么是不是用痊愈病人的血浆置换可行?而且据说有了11例重症好转的病例,听起来似乎不少了。这个我不能确定。因为仍然没有可以参照的适应症、数据和标准来保证人的安全性。其首要目的是消除病毒,但重症肺损伤并非只有病毒一个角色。血浆置换考虑的是体内有明确的针对病毒的体液免疫抗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和输血一样的道理,血浆内成分复杂,血浆置换因为有很多副作用而有严格的应用指标,而且小部分病例存在和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只通过少数临床观察,这样的证据可信力非常有限。假如是错误的,可能对患者造成很大影响,期待更多可靠的证据。
中医配方肺炎一号有效吗?肺炎一号的备案名称是“透解祛瘟颗粒”,主治“疏风透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说实话,现代医学很难理解它的机理。这里只从现代医学角度提出可能的问题。临床50例轻症患者,一周的临床观察症状好转。症状临床观察的主观性很大,没有合适的对照,证据可信力同样有限。免疫系统清除新流感病毒大概也是一周的时间。如何证明症状的好转不是免疫系统的作用?
这个还不是重点,肺炎一号里面的成分之一:细辛,属马兜铃目,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它是有明确的肝肾毒性的。对于轻症患者,未经证实安全性,慎用!现代医学的循证并不排斥在紧急情况时,证据不足情况下为挽救生命的医疗介入。但对于轻症,没有可以特异性处理的情况下,循证正是为了患者的最大利益,避免医疗介入造成的损害。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注意的防护:既然是防范病毒空气飞沫和粘膜传播,接触人群时戴口罩,接触公共场所时避免揉眼睛,抠鼻子等接触粘膜的行为,回家常洗手;基于症状的非特异,出现感冒症状主动和亲人保持距离。确定近期没有接触史(比如没出门的)无需恐慌;有可疑接触史特别是有呼吸困难的,尽快去医院筛查;剩下的就交给我们的医护人员吧。建议适当在空旷室外空间的活动,保持好的心态,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易健康。以目前全国的支持,医疗资源的调配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相信它很快会过去的。
【作者简介】荆剑,北大医学院细胞生物硕士,科罗拉多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博士。现为科罗拉多大学医院病理系助教,目前专注于临床肺纤维化疾病下的肺损伤的诊断和研究。
阅读二湘最新长篇《暗涌》,请关注“二湘的六维空间”,回复“暗涌” 感兴趣加入二湘读者群的朋友请加群助理二木的微信“linjianhua63735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