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至于董源的风格和构图技法,我们所知甚少。只有一点是比较确认的,就是如同他同时代的Chu Jan的画一样,他的作品需要保持距离欣赏,否则其细节无法呈现。董源的画是由粗笔画或者点构成,叫做皴批,是一种非线性的技法,有点像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同时代画家Hsu Hsi. 但《祈雨图》是否也是这种情况,我们无法得知,除非看到原作。提到Chu Jan,我们必须提一下,这两位画家都来自南方,而其他的杰出画家,其中包括最杰出的Li Cheng,则来自北方。南北方地貌的显著差别导致宋代早期的山水画分裂为两派,所以两派的构图和风格也自然不同。董源可以算作是南京山水或者长江山水画派的代表,Li Cheng则是开封和黄河画派的代表。董其昌对两者的显著区别有如下论述:“元代末期,画家分为两派,一则基于董源,另一则基于Li Cheng”。
将这幅画归为董源的证据缺乏,但伦敦1935-1936年国际中国艺术展览是这样标识的。这幅画没有名款,其修复状态极好,所以不太像是10世纪的作品。但不论原作还是仿作,《祈雨图》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都是深院风格的最古老案例。但这幅作品并不是没有动过手。相反,其过于准确的分层以及复杂的构图都带有强烈的现代味道。它处理乡村景色的方式让人想起某种旅行海报,实际上很像皇家画家要求下展现的某种真实地貌描绘。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个作品看作是类似于Philip of Burgendy赞助Jan van Eyck所画的世界地图色彩的作品,半风景,半地图性质(Friendlander原话)。我们由此想起一些15世纪的弗拉芒风景画,比如van Eyck的Rollin Madonna 圣坛画,它们不仅光线穿透性类似,高视点类似,也一样是河谷延伸的景色内容。这幅作品的边缘有董其昌的题跋,Wang Hung-shu的题跋(18世纪),另外也有乾隆皇帝的题跋。
图43
图43说明:Hsu Tao-ning(1030年)作品(传),《雪山高寺图》。绢本墨色,高165.2cm,宽88.9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往期文章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