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永远是填饱肚子。人类理性和文明的存在建立于此,而饥荒无疑会击毁这个存在,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推手。
历朝历代都格外关注粮食问题,即民的这个“天”。然而眼下中国粮食问题为其他显要矛盾所掩盖,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当今社会中坚的五十岁以下的普通民众大多没有饥荒的亲身经历,普遍缺乏对粮食问题的清醒认识,这使得粮食问题在社会普遍无意识的状态下潜伏急行、加速膨胀。
在这种背景下,阐明现状、鞭策政府,以及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都有助于缓解粮食问题的膨胀速率,避免社会动荡,为国家长治久安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粮食问题与未来危机的关联向来存在,通过分析粮食问题相关因素的现状、政府与民众的举措以及其他可能触发危机的因素,我们可以阐明这一论题。
我国目前的耕地状况不容乐观。耕地面积和土壤质量都呈下降趋势。
仅2008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就净减少了29.0万亩。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减少了1.25亿亩,减少的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0.9%。另一方面,土壤质量也不断恶化,许多闻名遐迩的沃土逐渐贫瘠。以东北黑土地为例,初垦时,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为60~100厘米,远高于目前的16~72厘米,现在以平均每年3~3.5毫米厚度的速度流失,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地力明显减退。
黑土层有机质大量减少,使东北地区大量优质高产田变成中低产田。另外,进城潮引发的荒地逐年增加也导致了可用耕地面积的减少。这类问题使得我国粮食产量从根本上受到约束。
与此同时,自1963年以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化肥农药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而农药方面,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国农药总产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
我国农民缺少相关的知识,盲目追求高产,滥用行为较为普遍,由此招致了许多恶果。每年增长的化肥,使得土地厚度下降,贫瘠化、板结化。而农药的使用使得田间生物多样性的大幅衰减,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状况的恶化。大量的农药残余,造成农村废弃物以及污染增加,粮食质量和利用效率也随之降低。
时至今日,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警醒的程度。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吨,但同时,粮食进口也首次突破8000万吨。过去10年,中国人均农业产出增速达到了3%的年增长率,比全球1.7%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然而,粮食不仅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粮食的进口依存度10年间却从6.2%增长到12.9%,翻了一番。2012年,中国基本粮食(麦类、稻类、粗粮类)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然而仅在两年之后情况就进一步恶化了。
有外媒称,中国在2014年前十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的进口量。而早在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加剧了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双重下滑,而耕地问题直接限制了我国的粮食产量。长期依赖进口粮食,受制于人,并非长久之计。
在粮食产量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利用率的长期偏低,使得问题更加严峻。
新的粮食加工技术的使用,使得加工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粮食整体的利用效率。以大豆榨油为例,传统的物理压榨法在获取豆油的同时,产生的豆粕可以用来饲养牲畜,一举多得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了土地的产出。化学压榨法具有简单省力、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在中国得以迅速推广。然而这种方法会污染豆粕,使得残渣只能以废料的形式遗弃,豆粕严重浪费。
其实近些年,在合理利用土地产出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合理的尝试,如有些地区将农业生产剩余的秸秆粉碎,简单发酵处理后生产适合牛食用的饲料——面包草。有的地区使用秸秆等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农业产出生产沼气等等。但是秸秆焚烧的现象、不合理的技术处理以及非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依然显著存在,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相当重视。
相较于此,在利用效率方面粮食浪费问题显得更加严峻。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大约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中国国家粮食局2014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3500万吨以上。官员称,这些损失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加上餐桌浪费,这个数据将十分惊人。
2009年,一位政协官员称,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总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虽然这一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据联合国农粮组织2012年发表的声明,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而中国的浪费现象尤为严重,有媒体调查指出中国大学生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提供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我们本应当认真对待粮食问题在未来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避免不必要的化肥农药使用,妥善选择生产手段,保护耕地,节约粮食。然而在民众普遍缺乏基本警觉的情况下,“开源”、“节流”这两方面都向反方向发展,粮食问题在社会集体无意识的荫蔽下,悄然发展,愈演愈烈。
尽管粮食危机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政府和民众的作为却不尽人意。
1978年,中央政府为治理水土流失、抵抗风沙危害,批准在西北、华北、东北大力建设防护林体系,即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当年国务院在批文中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万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造林26.37万平方公里,占总任务的75%,工程涉及到406.9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4%。项目实施36年来,"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花费巨大的三北工程却很难实现既定目标。三北防护林建设没有妥善的分析地域特点,大面积植林违背自然规律。有学者在沙尘暴最严重的春季进行了现场观察,发现沙尘暴到来时,杨树林里的沙子照样在流动。林子外面的能见度在5米以下,而灌木和草层覆盖较好的地段,能见度在200米之上。森林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恶劣和林种单一,林区大面积死亡的现象屡屡出现。仅2013年,张北县50万亩杨树防护林濒临死亡,使京津面临风沙直接威胁。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大范围植树,尤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这告诫我们,政府决策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拍脑袋上马大项目贻害无穷。政府应当从过去的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决策才是真正对人民负责。
在民间,一方面中国私人企业大量进口欧美国家的垃圾(如医用废弃塑料、过气服装等)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二次生产的商品在国内销售。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仅在2012年,就有17个集装箱、总重达420吨的生活垃圾从英国运往亚洲,而其中7成被确认运往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国家。相关人士称中国即将或者说已经沦为世界的“垃圾场”之说绝非危言耸听。另一方面,最近农业部启动了土豆主粮化战略,土豆销量有望大幅攀升。但是,土豆商贩为谋取利益,却无视土地资源的宝贵。据报道,200斤土豆能掺进24斤土。土豆掺土售卖已然变成行业潜规则,长此以往,耕地的土壤损失将达到一个非常可怕的数量。中国民众引狼入室、自毁长城的行为,无疑不利于解决粮食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粮食问题上的群体无意识。
粮食问题作为未来危机的主要诱因,十分危险,但并不能构成引发危机的充分条件。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由饥荒发生社会动荡的几率将大幅提升。
一方面,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地域性气候反常,洪涝灾害与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成为未来二三十年内的新常态。历史上的国家灭亡也多与自然灾害有关,甚至于自然灾害频发是国家灭亡的必要条件。假如自然气候风调雨顺,即便政治腐败也未必能摧毁国家体系。而天灾频发之后,却很容易摧毁庞大的国家机器,再难有建国初期时的抵御能力,那是因为此时人民的阈值已经大幅增长。
仅以明末为例,陕西华县地震造成了至少80余万人的死亡,而沿海省份的洪涝灾害以及天气日益严寒等问题都成为大明王朝身上沉重的稻草。
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世界工厂地位逐渐转移至东南亚地区,中国的输血作用将变得无足轻重,那么国内的稳定将不再成为西方顾虑的对象,一旦爆发农业危机,恐怕中国会跌入深渊。反观中国最近两次大饥荒,1942不会饿死委员长,三年自然灾害也不会饿死领袖,但是普通民众是悲剧的。是以,相较于政府,粮食问题更应该引起普通民众的关注。
安定的表面下潜伏着大变局的引子。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避免社会动荡;只有全社会共同警醒才能最大程度避免粮食危机。就像两千年前贾谊在《治安策》里开宗明义那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如是而已。其文曰: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天涯连线》本期热帖 
深度阅读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天涯连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