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还是拆除,这座中银胶囊塔里,隐藏着比你想象更多的争论与矛盾。
压抑、逼仄、经济,或许是你对胶囊酒店的印象,但中银胶囊塔——全球第一座实际应用的胶囊型集合公寓,可能让你对“胶囊”这种住宅形式有新的认识。
你可能或多或少在不同的书籍或介绍中看过这座建筑的样子,它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不动产建设与管理公司中银集团出资建设,于 1972 年建造竣工,位于东京繁华商业区银座的正中区域。非对称双塔型结构、白墙圆窗,可使用百年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塔体,搭配 140 个可更换的 6 面可居住舱体,至此,胶囊塔的主体得以构成。
△ 从外观上看,今天的中银胶囊塔的确显得有些老朽、陈旧。 图片来源 | Yahoo News
舱体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联的宇宙飞船,这些相互独立的单间在工厂成套组装完成后,再在施工现场由起重机搭建,用 4 枚高张力螺栓旋拧固定在塔体上。从设计理论上讲,每个单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如果其中任何舱体受损,都可以独立拆卸更换。但实际上,由于工程难度大、更换成本高,迄今还没有任何一间单间更新过。
46 年过去了,中银胶囊塔一直伫立在争议声里。有的人想拆了它,因为建筑老朽化格外严重,还有材料污染问题——怎么看都没法住人。也有人想把它留下来,毕竟,这是一座几乎映射着东京建筑史的现代建筑。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胶囊塔的舱体样貌与内部装潢。 图片来源 | Tomio Ohashi
Airbnb 的住客评价说:“在东京中银胶囊塔,我睡进了日本现代建筑史里,毕竟住在四十年前的日本建筑大师作品里的机会,实属千载难逢。” 10 平方米的内部空间,装潢风格崇尚极简,除了统一配置的电视机、电话、空调、冰箱、收音机、床铺、收纳柜以及洗浴设施外,剩余的“留白”区域都成了居住者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
但是,荣光下的中银胶囊塔在通向未来的这条路上却走得跌跌撞撞。热水供应设备瘫痪、舱体老化造成的漏雨、部分单元间空调失灵等问题,困扰着这座理应定期更换胶囊舱的建筑。此外,由于常年放置没有合理修缮更新,舱体的天花板和外壁老化损伤严重,填充的石棉也裸露在外。拆除重建,似乎成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法。
△ 初建成的胶囊塔。 图片来源 | Tomio Ohashi
这里要提到几个有些难懂却重要的词。公寓由多个独立的住宅单元组成,在日本,这些住宅单元的所有者被称为拥有单位所有权的“分区所有者”(日文原文为“区分所有者”),由公寓分区所有者构成的团体被称为“管理组合”,主要负责公寓共有空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管理组合总会(下简称“总会”)是管理组合的最高决策机构。
所有者分成了两个派系:重建派主张将胶囊塔完全解体拆除,重建新的大楼;保存派则想通过大规模修缮保存这座建筑,更换胶囊舱,增强建筑的抗震性。
对于房屋所有者的青山修来说,2003 年购买胶囊舱之后的日子就好像是噩梦的开始。在接受日本门户新闻网 Yahoo! 的采访时,青山修生气地抱怨道,“在购买胶囊舱两年后的一天,房间的热水管道突然破裂,热水沿着顶棚下滴,满是黑色锈迹,天花板也完全脱落,在此后长达 10 多年的时间里,房间都完全无法继续正常使用。”
石棉,一种可填充在墙体中的绝缘、防火、保温材料,其本身并无毒害,但细小的粉尘如果被人体吸入,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导致肺部疾病。由此,石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致癌物。中银塔在建时,石棉的使用还尚未受到限制,这是如今困扰胶囊塔的又一问题。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摄影师 Noritaka Minami 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组胶囊间内的景象,并取名“1972”。意图在大楼消失之前,留下一些属于东京的记忆。 图片来源 | Noritaka Minami
支持拆除的人士并非只有青山修一人,出于对住民、行人以及员工安全的考虑,胶囊塔土地的所有者、现拥有 17 间胶囊间的中银建筑股份公司(下简称“中银建筑”)也持同样态度,其业务部部长远藤泰彦对“未来预想图”说,“经过两次耐震诊断,胶囊舱体和塔体的接合处锈蚀程度严重,如果发生震级在 6 级以上的地震,胶囊舱有坠落的风险,会威胁行人安全。虽然投保了设施赔偿险,但该建筑仍被认定为 ‘有必要拆除’。”
其实在 2007 年,中银胶囊塔曾一度确定拆除重建。虽然建筑师黑川纪章支持的保存派为了保护这座建筑免遭拆除,提出了更换翻新现有舱体的意见——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当时包括日本建筑师协会(Jap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在内的主流建筑机构的支持——但根据当时的《日本建筑基准法》,胶囊间无法更换翻新,只能尽可能在原建筑基础上修理。同时,针对翻新计划,以总会为代表的重建派对建筑的抗震问题抱有疑虑。尤其还是在寸土寸金的东京银座,重建派也对这种低使用率建筑的留存价值提出了反对意见。
中银胶囊塔是“新陈代谢”建筑的代表作。“新陈代谢”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建筑界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运动开始于 1960  年的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是“新陈代谢”派的核心成员。黑川纪章师从被称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丹下健三,在东京大学丹下的研究室里, 26 岁的黑川纪章是团队中最年轻的,他与青年建筑师槙文彦、菊竹清训等人组成了“新陈代谢”理论团体。
△ 建筑师黑川纪章。 图片来源 | 维基百科
“新陈代谢派”认为,设计或技巧无非是人类生命力的延伸,他们试图为人类提供更加灵活的居住环境。城市和建筑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样有着自然进化的过程,机体新陈代谢般处在一个动态的循环中,可以变化、革新、循环附加。
对黑川纪章来说,他之后的建筑风格和他在建筑方面的理论研究密不可分,他曾表示:“我从事的许多创作活动,都是基于 1960 年的 ‘新陈代谢’建筑运动理论。”
△ 《中银胶囊塔 · 银座的白色方舟》是“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出版的第一本写真集。售价 2160 日元(含税)(约合 124 元人民币),于 2015 年 10 月 31 日发售。图片来源 |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保存・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在拆除与保留的争议中,黑川纪章于 2007 年逝世,但受 2008 年雷曼事件和环球金融危机影响,中银胶囊塔建筑承包商破产,原定的拆除计划被搁置下来。直到现在,是修缮保存还是拆除重建——两种意见一直针锋相对。
一种意见坚持“这座在世界范围内也圈粉无数的建筑遗产,应当通过合理地修缮和翻新,而得以长久保存。”但反对者也指出,“埼玉近代美术馆就有胶囊塔的模型展品,参观的话,去那里看就足够了。”
到目前为止,中银胶囊塔管理组合法人监事、保存派的核心人物前田达之,已经成为 15 间胶囊舱的主人。但这并不是他的正式工作,他是东京一间广告公司的职员。
△ 1960 年代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 图片来源 | Archcollege
如今,再谈起自己 2010 年购买第一间胶囊舱时的行为,前田达之形容那是一次“冲动消费”。他在上班途中偶然看到胶囊舱的出售广告,之后便决定购买下来。粉刷斑驳不堪的墙面、填补破损的地板,他亲自动手,一点点将建筑恢复至建设之初的崭新模样,“这是一个值得享受的过程,我还会继续购买。”他说。
前田达之是个“保存派”。“现在想要保存这座建筑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告诉“未来预想图”,“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更多地拥有这些胶囊舱,尽可能地保存它。”因为日本《有关建筑区分所有等的法律》(下简称“《区分所有法》”)规定,重建老朽建筑需要获得五分之四“分区所有者”的同意。
△ 今天,伫立在高楼群中的中银胶囊塔,似乎已不如昔日那样令人瞩目。 图片来源 | Noritaka Minami
除了购买胶囊间,前田达之也在推进他的保存计划。作为“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项目的代表,他承认“提升胶囊塔的知名度,是保存再生胶囊塔的必经之路。”未来,他想通过大规模修缮将这座建筑保留下来。
钱会是个大问题。前田开始在日本最大的众筹网站 Motion Gallery 上实施众筹计划,计划筹措资金 150 万日元(约合 8.8 万元人民币),用于出版有关中银胶囊塔住民的写真集,向更多的人介绍一个“栩栩如生的胶囊舱”。截至 2015 年 8 月 14 日,该计划最终筹得 203 万日元(约合 12 万元人民币)。目前第三本写真集还在筹备中。
为了增加在不同领域的知名度,前田达之还在尝试同建筑领域之外、对中银塔感兴趣的人合作。比如,摄影师山本华渐的摄影展、现代美术家石井七步的个展“Broken Tokyo”、电影《三力谷的猫》(特別篇)的试映会、参观活动,以及与芯片音乐艺术家 TORIENA 合作开展新的众筹计划等。
△ 纪录片电影《三力谷的猫》(特別篇)的试映会。 图片来源 |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保存・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但管理公司“中银建筑”并不买账,“塔体 4 至 7 层的耐震性尤其薄弱,舱体接合处锈蚀化严重也十分严重,现在留给中银塔保存再生的时间还够吗?”远藤泰彦对“未来预想图”说,“大规模修缮需要将 140 间胶囊间完全更新、更换内部电梯以及解决建筑抗震问题,所需花费预计在 20 亿日元(约合 1.17 亿元人民币)左右。而胶囊间的使用期限大约为 30 年,之后还需要额外的施工费。与其花费如此巨额的资金用于修缮,不如尽早重建新的大楼。”
现在来看,或许中银塔早已不复当年风采。被购买自用的胶囊间约有 20 间,出租使用的不到 50 间,剩余的 70 间左右,是因房屋漏水和内部损坏等原因就此搁置。但与设计之初不同的是,现在的中银胶囊塔住户给出了不同的居住理由:巡礼圣地、体验生活。
△ 芯片音乐艺术家 TORIENA 以胶囊间为音乐主题开始制作新曲,并通过日本最大的直播平台 LINE LIVE 发布。图片来源 | Motion Gallery
民宿共享网站 Airbnb 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虽然两年前总会强烈反对并禁止将胶囊间当作民宿使用,但现在从网站的预约情况来看,在“参观”的名头下,预约已排到 2019 年年初。
中银胶囊塔原本是为 1970 年代通勤距离较远的工薪族而建,尝试给工作地在东京、家在都市圈外的年轻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的居住方式,成为人们在都市中的“第二个家”。 1960 年代,日本已逐渐摆脱战败后经济崩溃带来的颓态,日本经济在 1955 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时代,人口向都市圈大规模集中式集聚,随之而来的地价上涨、居住空间不足等问题也变得十分尖锐。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胶囊间翻新后的内部空间。 图片来源 | Noritaka Minami
“胶囊塔投入使用之初,购买胶囊间自用的人呈压倒性态势。”远藤泰彦告诉“未来预想图”。在“新陈代谢”概念下建成的中银胶囊塔,在当时代表着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透过它,人们仿佛能窥见未来都市的一隅。
但“新陈代谢”运动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 10 年。尽管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师设计并建成了一些建筑单体,更多的城市概念却都还只是乌托邦似的构想。中银胶囊塔是为数不多的声名远扬并保留至今的“新陈代谢”建筑,迄今为止,都是建筑师和对建筑感兴趣的人的巡礼圣地。
保存再生计划还在进行,拆除重建的危机也依旧存在,争论还在继续,这座建筑也仍然在等待它的未来。透过中银胶囊塔中那一扇扇直径 1.3 米的圆窗,东京首都高速、远处汐留地区的高层建筑、繁华的都市街景……一切都在此尽收眼底。
文:孙舒玮 | 编辑:赵慧
更多阅读
想加入我们?点击“阅读全文”
#我们修改了转载说明,
请后台输入关键词“转载”或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