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啊!原本计划周更的公众号连着两个礼拜都没有更新······实在是很抱歉。

原因是这两个礼拜在和翻转电台的李老师合作《地下室手记句读》的书籍制作——这件非常有意义,有点幸苦,很多收获的工作。
之前也有帮电台设计海报,但那次的设计是我一个人做,做好了发给李老师看,然后他提些改进建议,基本上算不上是一次合作的事。
但这次的书稿,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再到把它放到之后的更长期阅读活动的计划、最终落实成一天一天具体的日程安排,都是我们在工作室里一起讨论并执行的,这是一件从头到尾的责任共担、风险同扛的事。
两个礼拜,李老师从只有《地下室手记》第一部分的句读开始,加班完成了第二部分的句读,还外加一篇序言,和好几天仔细的校对。我从推翻了几个排版的想法,改来改去的封面设计,再到一句话一句话的排好原文和句读的位置,完成了两个版本(打印的和电子书的)的书籍设计。
为了不让书稿这件事占用到太多各自原本计划好的工作时间,其实这两个礼拜算是处在非常高密度的工作状态,当然我不是要卖惨的意思,因为偶尔挑战一下自己精力的极限,我感觉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件事目前已经算是完成了刚刚开始的一小部分了,二次校对之后的电子书版本已经发放出去,接下来就是大家抽空看书的事了,我也明白,300多页的书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读完的,但还是希望所下的这些功夫能让陀氏的《地下室手记》留在大家的记忆里久一点点,能让这次我们和陀氏的跨时空对话再多一点点。
OK,回到正题。
这次书稿的制作,让我对如何做成一件事感触颇多。
注意,我说的不是做“好”一件事,我之所以不用”好“这个字,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在当前分工无限细化的世界里,单看做书这个领域,我肯定不是最好的,在做之前我甚至连入门都不是,临时提前一个礼拜学的indesign······如果要按照“好”的行业标准来要求的话,这件事压根儿不可能和我发生任何关系,书籍作者也完全应该去找更“专业”的设计人员去做这件事。
其次,还是当前高度分工的世界里,单看做书这个领域,你将面临的不止一个环节的工作,虽然我们这也还不是正式的出版物,但这个它也包括了排版、封面设计、内页设计、校对、修改······也就是说,“好”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找到其行业精英做到最好,也就是这本小书,可能会需要一个更专业的排版师、封面设计师、校对师等等等等。
最后,在科层制的精细分工之后,抛开这里面耗费的每个行业精英的工期时间的安排,假设仍然算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的话,有一点我依旧存疑。那就是,这件事还是原来设想的那件事么?在沟通每个环节的行业精英的过程里,我相信我们目前使用的最有效的媒介就是“钱”,如果这件事一开始就是一件非盈利的项目怎么办?我们应该为了“好”而改变一开始的目的吗?
所以,我不说我们做“好”了这件事,这两个礼拜,我们只是完成了一本叫做《地下室手记句读》的书,完成了它的电子书PDF的部分。
它不是“最好”的,虽然我们都以“最好”当作努力的目标。
而你也不一定要成为“最好”的,才能真正开始去做一件事。
直接加我微信问我拿也行

我的个人微信号
谢谢观看
由于微信新规,新注册的公众号没有留言评论功能,
可以后台给我留言,直接加我也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