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大多数国人刚刚度过了史上最漫长的春节假期。
可与此同时,有些群体却早早便被推上了“前线”。
医务工作者是如此,快递员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前者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后者的奔忙,往往无人问津。
其实,风雨无阻的他们,也不容易。
下次如若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收件,不妨对快递小哥说一声——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Sorry We Missed You

导演:肯·洛奇
编剧:保罗·拉弗蒂 / 肯·洛奇
主演:克里斯·希钦 / 黛比·哈尼伍德 / 瑞斯·斯通 / 凯蒂·普洛克特
上映日期:2019-11-01(英国)
片长:100分钟
2019年5月,白发苍苍的肯·洛奇再度应邀现身戛纳红毯。
这位年逾八十的英国导演是坎城影展上名副其实的元老级人物。
从影半个世纪,他共入围主竞赛单元14回,斩获两尊金棕榈。
评审团奖、费比西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和英国电影学院奖亦曾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毫无疑问,他就是当代欧洲最不容忽视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一直以来,出身于英格兰工人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的肯·洛奇都被视作英国电影的良心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维护工人阶级,始终将摄影机对准劳苦大众,坚定不移。
21世纪以降,老爷子的创作力依旧旺盛,且势头更劲。
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座金棕榈和第一个BAFTA最佳英国影片奖就是三年前的《我是布莱克》为他赢下的。
如今携新作重返戛纳,于他而言已可谓是轻车熟路。
拿不拿奖倒在其次,向社会问责、帮底层发声想必才是其初衷之所在。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被看见,就有价值。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纽卡斯尔。
过去,它是资源丰富的煤炭重镇;
今天,它是蒸蒸日上的文化中心。
来自曼彻斯特的瑞奇就和妻儿生活在这里,形同蝼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害他丢了工作,也让房贷落空。
一家人只好在外租房,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十年来,瑞奇干遍了工地上各种各样的苦差事。
这才下定决心跟物流公司签约,成为了一名加盟司机。
按照他的规划,干满两年,交上首付,就能举家搬进新房子。
但凡事总得有代价。
对于瑞奇一家来说,这份工作的代价更是沉重得无以计量。
一方面,为筹钱给丈夫购置小货车,身为护工的妻子艾比变卖了自己的私家车。
从此,纵使客户住得再远,她都只能乘公交前往,别无它法。
非但通勤时间大大增加,准时抵达也成了难题。
另一方面,每周6天、每天14个钟头的工时剥夺了瑞奇与家人相处的机会。
本就叛逆的大儿子塞巴开始肆无忌惮地逃学。
乖巧、机灵的小女儿莉莎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失眠的毛病。
驾龄25年的老司机瑞奇一下子被大大小小、难以应付的变数打得措手不及。
影片的前半程,肯·洛奇的镜头以一种令人安定的节律在一家四口间游走,详实地纪录着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
这边,瑞奇正被送货地址搞得晕头转向;
那边,痴呆老人就打翻了艾比精心准备的餐食。
这边,喜欢无事生非的收件人屡见不鲜;
那边,状况频出的病患也让艾比筋疲力尽。
晚上回到家,两人累得倒头就睡。
反倒是懂事的老小时刻关注哥哥的动向,照顾起了父母的起居。
不着家的爸爸、操碎心的妈妈、爱惹麻烦的儿子和善解人意的女儿。
肯·洛奇精准地从茫茫人海提取出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家庭样本。
社会底层的百般窘态便是这样,于细节的描摹之中被一寸寸地铺展在眼前。
真真切切、原原本本,亦难能可贵地携有辐射全局、反映时代的普适性。
压力层层累积,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在好脾气的艾比失去理智的瞬间,故事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当她在寒风萧瑟的车站情绪失控,掉下眼泪,戏剧性第一次占了上风,并逐步将纪实感取代。
她的崩溃就像是一个信号,预警了紧随其后的一系列悲剧。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学校就发来了塞巴被予以停学处分的消息。
可在家待着,他也不安生,跑到外面偷东西,又进了局子。
向来能把家里家外各项大事小情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艾比此刻已是心力交瘁。
瑞奇不得不亲自出马,搞定所有问题。
在此过程中,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被激化到了极致。
父子之间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夫妻二人身不由己的疏远也进一步凸显。
但肯·洛奇意不在责难爸爸的武断或儿子的反叛。
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相亲相爱而被迫疏离的家庭。
如同警官所言,塞巴的家人在乎他、关怀他。
单凭这一点,他就比许许多多没人爱的孩子幸运。
只可惜,在被金钱和效率支配的社会,爱从来不是万能的。
于是,源自外界的压力在令瑞奇和艾比苦不堪言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整个家庭的内部分裂。
而这种制度性的压迫才是肯·洛奇真正想要批判的。
艾比说得没错,瑞奇之所以乱发脾气,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太累了。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自雇型经济正以迅猛的势头向传统经济模式发起挑战和冲击。
瑞奇和艾比就是所谓的“自雇人士”。
他们拥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自主调整工作节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领导的监视。
但相应地,他们也无法享受员工福利。
最致命的是,风险全得自己担,劳动法不为自雇者提供任何保障。
至于诸如不算绩效和不用打卡一类的诱惑,在瑞奇和艾比这里则根本不存在。
片中不是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吗?
瑞奇一请假,上司就破口大骂,生怕他完不成当天的派送指标。
抑或是不能自理的老人家深夜求助艾比,善良如她当然不忍心拒绝。
“自我雇佣”说得好听,对于勤奋、老实且极度缺钱的瑞奇夫妇来说,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剥削。
他们其实仍被围困在资本的链条里,如永动机般奔劳不息。
我们看到的是高科技和大数据带给人类的无限便利。
而肯·洛奇挖掘出了其背后资本运作的实质——
它们移花接木、居功自傲,却让劳工阶层叫苦连天,置身炼狱。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这重困境,肯·洛奇有心干预却无力推翻。
听听瑞奇的上司是如何为自己和整个体系辩护的吧。
他说的话,句句扎心,但皆是事实。
事实就是,没有顾客在意快递员的死活。
人们看重的仅仅是价格和效率,以及一切庸俗不堪但可以凭数字衡量的东西。
资本异化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资本的奴隶。
它冷漠无情,严苛至极。
乖乖听话,你就能拿到应得的那份酬劳。
可一旦违抗,必“死”无疑。
讨人厌的扫描器“哔哔哔”地响个不停,却掌握着整个快递站的命脉。
在资本家的眼里,生命即使无价,跟1000英镑的扫描器比起来也一文不值。
所以,艾比才会梦见自己跟丈夫跌进泥淖,并且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越是努力工作,越是沉入无底深渊,陷得更深呢?
面对制度对个体的残酷剥削,肯·洛奇无能为力。
但制度而外,还有家庭。
就像在艾比的梦里,是孩子用树枝搭救了流沙中的父母。
肯·洛奇的镜头下,也是一对儿女给了他们夫妇宽慰。
懂事的莉莎曾在周末陪爸爸一起送货,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大人吵架了,她明明害怕得不行,却还是站出来制止。
即便是挨了一巴掌的塞巴,也会在爸爸受伤之后默默地表示关心。
也是这个成天不务正业的男孩,在妈妈准备独自搭车前去照看老人的时候,提议爸爸开货车载全家同行。
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闹,没有抱怨,没有争吵。
如此美好的回忆,仅此一次,不可复制。
片刻的温馨只能不期而遇,永不缺席的唯有资本的驱赶。
哪怕鼻青脸肿、视线模糊,早晨六点半,瑞奇还是得准时发动引擎,
为了还债,为了养家,跑遍整座城市。
不管是偷钥匙还是扒车门,何种形式的挽留都无济于事。
天真的孩子总以为丢了恼人的工作就能回到从前。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爸爸没了工作,生活会变得更难。
他们上不起学,吃不起饭,买不起房,或许要做一辈子的蝼蚁。
最后一次出发前,瑞奇给还没睡醒的妻子留了张卡片。
相同的卡片在莉莎帮他打下手时曾经出现过。
快件送达,如果赶上收件人不在,就写张卡片,聊表歉意。
因此,“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实则是快递员对顾客礼貌的告知。
但这一回,瑞奇的“对不起”说给了家人听。
他想说,“对不起,我去工作了;很抱歉,让你们替我担心。”
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他必须选择后者。
毕竟,家人愿意等候你,理解你,支持你,但客户、上司和扫描器没有耐心。
当对家庭的顾念让他受到太多的惩罚和警告,爱与柔情就注定沦为生活的注脚。
因为他已然明白,资本和金钱才是足以决定全家生死的重头戏。
常常有人指责肯·洛奇卖惨、煽情。
我想,说这话的人大概不曾知晓世上的苦难何其普遍。
时至今日仍旧能够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是理应感到庆幸吗?
在这个连影像都被拿来粉饰太平的年代,没几个创作者有资格谈真诚。
但肯·洛奇可以,他值得相信。
他让高高在上的人们打破浅见,略见另一种生活。
他允许城市底层的“失语”者吐露无处倾诉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他还告诉每一位为主人公心碎的观众——
流泪并不代表懦弱,感谢你的温柔和悲悯。
*本文作者:kiwi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