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的粉》
文/二湘
《白的粉》发表在《芙蓉》2017年第六期,《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大字版》2017年第12期转载,《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转载。并入围2017年中国小说学会中篇小说排行榜。对《白的粉》影视改编感兴趣的朋友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故事梗概

基金经理正为员工猝死纠纷焦头烂额,又惊闻在美国读书的儿子陷入一起吸毒过量致死案。毒品从哪里来?死者家属会否将他们告上法庭?日渐疏离的一家人能否重拾温情?他仓促赴美,解决危机,却又深陷在自己的中年危机里。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有关吸毒的故事,但更多探讨的是人到中年的空虚以及对人生和信仰的迷惘。人性之善变,灵魂之空虚,欲望之晦涩都写在了字里行间。
人物小传

成和田:成功的基金经理,深陷员工的猝死和儿子吸毒的纠纷中。在北京嫖妓,吸毒,和家人日渐疏离,通过这次危机重拾家庭的温情,并自省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
丹尼尔:加州医学院院长。事业成功,基督徒,但是又对佛教感兴趣。儿子在成和田家中吸毒过量致死,把成和田一家告上法庭。他自己吸毒嫖妓的事情败露后,偶遇成和田,对他吐露心声后在成和田咖啡里下了白粉。
王静: 成和田之妻。陪读妈妈。和和田是大学同学,不嫌弃他凤凰男的背景和他结婚,在加州陪儿子读书,和丈夫日渐疏离。
成天宇: 高中生,小留学生。和丹尼尔儿子麦克在家中吸毒,迈克吸毒过量致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二湘,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硕士。二湘小说题材丰富,横跨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小说,散文,诗歌曾多次获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曾获头奖。小说发表在《天涯》《芙蓉》《青年作家》《西湖》《清明》《湖南文学》《红豆》《科幻世界》《科幻立方》等,并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重返2046》入围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电影创意奖。著有小说集《重返2046》,长篇小说《狂流》。根据《狂流》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筹拍中。
读者反馈
楚生:一口气读完的,有深度的故事,文字也是精致的,难得的佳作。另外,结尾的处理非常巧妙,既让读者浮想联翩,又能瞻望续篇的继续。
L: 读完《白的粉》,像是看完了一场电影,既有画面感,又给人无限遐想。描写有远景,有近景,有特写。从文字中感受到了镜头的转换和画面色彩的变化。真的太赞了!
桂花:故事紧凑,很有时代感;结局构思很妙,文字营造得真的让人脊背发凉。非常喜欢贯穿于文中的Karma和宿命的元素,让小说很有嚼头和深度。
Linda:故事结尾超赞。特别棒的小说。有看莫泊桑小说的感觉。发人深思,又出人意料,让人久久回味其中。
路人某某: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白的粉》这篇作品的结构更为复杂精巧,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二湘老师的深厚功力,精通文理,学贯中西!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丰富内心世界,还有一个超级大脑!作为一个业余作家,近年来作品层出不穷,每个作品又题材不同,情节迥异,结构精巧,不断创新!大大的赞。这篇作品的题材非常抓眼球,地域空间横跨中美热点地区北京,加州尔湾;主人公人物是基金经理自带光环,情节中东西方文化既碰撞又纠缠,然而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更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共性的东西,比如父子亲情,各种原罪。读完小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尾。
Grace: 惊心动魄地看完,写得太精彩了,情节紧凑,文笔完美,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恶,因果报应……
剑文林溪:特别喜欢二湘的文字,尤其是小说。人物内心的描写总是那么刻骨,环境的烘托总是那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局大赞。
乘风破浪:文字雕琢得真实逼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成熟魅力,自然,精准,到位,入身入脑入心,传神传形。
《小说选刊》创作谈
生活和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那几乎是完美的一天。早上我在朋友Hellen家吃了大闸蟹海鲜面,中午和超妈群的妈妈们一顿狂吃,下午是我的长篇《狂流》的新书分享会,来了好多人,有读者朋友专程从福建,香港,杭州赶来。那天的嘉宾是项静老师,她的点评真诚到位,我频频点头。晚上和朋友们的聚餐更是欢乐,之后朋友送我到上海南站。我一早订了从上海到北京的软卧,准备从南睡到北,一觉醒来就到达北京,这个一夜之间少了一百万XX人口的伟大的首都。火车准时出发,向着北方飞驰,我躺在了自己的床铺上,闭上了眼。 Oh yeah, almost a perfect day。
然而对面的胖小伙不睡觉,他在手提电脑上看电影,而且不用耳机。等了约莫一个时辰的功夫,胖小伙儿终于看完,合上电脑,躺了下来。几乎是同一时刻,车厢里响起了一种奇特的让人瞠目结舌的声音,先是ci的一声,然后是ang的一声,比第一声大,响,接着像是火山爆发似的呼噜哗啦的一声巨响,排山倒海,气贯长虹。然后,我醒悟到是对面胖小伙儿的呼噜声。我还在惊诧中,第二个方阵来了,依然先是ci声和ang声打头,接下来的是那一串无与伦比,惊天骇地的呼噜声。那一夜自然是没法睡了,我在对面胖小伙儿如雷的鼾声中再一次领悟到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而这种不确定性和戏剧性正是我想在《白的粉》里所表达的。和田和丹尼尔,一东一西的两个人生赢家,看起来似乎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他们的一生,从起点到终点,原本看起来是平坦的一条大路向前,然而在这两点之间,却充满了种种无法预测的偶然,而这些偶然和每个人的性格相互作用在一起,改变了既定的路线。不仅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这种不确定性,人性也是如此。我无法回答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因为真实的人性往往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的。就像文中的和田领悟到的,“市场总是充满戏剧性,前一刻还温柔可人,后一刻马上翻脸,血淋淋的残酷。但是比市场更戏剧性的是人性,是从动机到执行到结果的连锁反应,是180度大反转导致的市场的溃败。”而我,想写的就是这些或淋漓尽致或隐忍踌躇或冲动乖张的人性。最后的结尾是充满戏剧性的,也似乎对应了人性本恶的论断,但其实,也许那么一念之差,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我甚至是写了这样的一个结局,而最后选择这个,大概是因为那一刻我的暗黑心境占了上风。我想说的是,不仅生活如此,市场如此,人性如此,连小说也是如此,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和戏剧性应该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元素。
小说中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和田对着格状苍穹兀自笑了,而我,在黑漆漆的火车里,听着波澜壮阔的鼾声也兀自笑了,那一刻,我和我笔下的人物达到了一种奇妙的默契和共情。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像和田那样对着这个操蛋的世界吼一声“Holly Shit。”啊,这个世界,这个色彩斑斓红黄蓝三原色兼具的世界啊。
《中篇小说选刊》创作谈
小概率事件的宝贵之处
我是在广州到湖南的高铁上偶遇《广州文艺》的张鸿老师的。就这么巧,同一节车厢,她迎面走来,我之前从未见过她,凭着她微信上的一些相片我认出了她。同行的还有鲍十老师和我投稿的一个责编。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我之前还碰到过几次,有一次是在黄石公园,我从洛杉矶开车过去的,到了一个景点,下车迎面看到一个女士,居然是我的一个中学同学,我们高中毕业后再无联系,而这次她是从长沙飞过来游玩的。那么巧,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我们碰上了。
我喜欢听朋友们讲故事,尤其是这些小概率事件,比如这次的《白的粉》关于两个高中生吸毒过量致死,那家人要掀屋顶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这些小概率事件往往就成为最适宜的小说素材。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有它的真实性,又高于生活,因为它是极少发生的。这样的故事往往令我印象深刻,也许放置在我记忆的一角十年八年,却会在某一个时刻闪现出来。
我那时隐约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素材,但是却不知如何处理这个素材,直到今年夏天我看到一则新闻,一则加州医学院院长吸毒嫖娼的新闻报道。这则新闻把我记忆深处的那段高中生吸毒的小概率事件调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也是极好的小说素材。我发现了这两个小概率事件中某种戏剧性的关联,小说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可辨。我于是把两条线糅合在一起,写成了《白的粉》。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我试图在这篇小说里探讨一些东西,关于信仰的迷失,关于人性的善变,关于欲望的晦涩,关于中年危机的虚空。而这两个事件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容器,让我在里面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我把它们敲碎了,掰开了,又整合,揉搓在一起。我把关于人性的,关于人生的,关于小说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一股脑放在了一起。老实说,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个小说该如何结尾,我甚至实验性地写了两个结尾。最后的尘埃落定不过是某一种不确定性在我那一刻心境下的一个映射。或许,换一种心境,我会换成一个光明些许的结局,试图从人性中找出些许的微光,或许。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创作谈
人到中年的空虚和迷惘
是从哪里开始的呢?这个故事,这段记忆。想一想还得从我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狂流》说起。几个朋友一直在跟读我的这个小说连载,某日突发奇想把我邀至其中一人家中一起讨论这个小说,席间从《狂流》说到小留,又说到附近一个小区两个高中生在家中吸毒,其中一个过量致死,而之后这一家为了驱除房子霉运所做的事情听得我瞠目,我于是记住了这个故事。
夏天的时候,有一阵网上铺天盖地的是南加大医学院院长吸毒曝光的新闻。这个新闻像是计算机算法里hashtable的指针,把我曾经的那段记忆调了出来,我像是找到了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件中某种隐秘的联系---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于是试着把这两个故事写在一起,试着写成一个一气贯通,丝丝相扣的小说。于是就有了《白的粉》。是的,这是一个有关吸毒的故事,但是大概我更想探讨的是人到中年的迷惘和空虚,对人生的迷惘,对灵魂出路的迷惘,对信仰的迷惘。这世间大概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去路的人不那么多,大多的人,都在这大千世界中一路找寻,不断迷失,看似朝着光明的方向奔了去,却是不自觉地坠入更深的深渊。
上帝是公平的---它大概给每一个人容貌,才华,财富的分配各各不同,然而每个人在这尘世中受的苦,受的磨,却和这些全无关联,一切都是随机,都是掷骰子。所以即便如小说中“看起来很美”的基金经理和医学院院长也只能在欲望的缝隙中呼吸,在虚无中挣扎,他们内心的痛楚和迷惘一点也不比一个墨西哥小工少。
我的这个小说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我曾经尝试给这个故事一个不那么灰暗的结局,试着找寻灵魂中的光亮,但是似乎真的不搭,至少在这个故事里是不搭的。 我大约是个悲观的人,人性之善变,灵魂之空虚,欲望之晦涩,我都写在了文字里。
小说写出来,心有惴惴,幸有《芙蓉》的编辑赏识,肯定的同时给我提了很多不足。小说文稿不停打磨,一改再改,最后的成品好赖便是如此了。一并谢谢几个文友和《北京文学》,文字有知音,实在是幸甚至哉。
点击阅读更多二湘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