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月1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至此,在中国引发大规模肺炎疫情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正式名字。
应该说,COVID-19疫情如今已是牵动国人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关于这个病毒究竟是如何致病的,许多人或许还不甚了然。事实上,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一般都会经历6个步骤,即: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在这个过程中,病毒完成了繁殖自身的完整过程。
而COVID-19从根本上讲,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比如,COVID-19在“吸附”步骤中所要识别的,就是人类呼吸道和肺部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这一点已经为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的研究工作所证明。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COVID-19的致病机理,知社编译了Tech Insider此前制作的科普视频,读者取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