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寒假回家去亲戚家串门,听她讲了件有趣的小事。亲戚一个3岁多正是淘气年龄的小男孩,不肯老实窝在餐椅里,总想坐大人的椅子吃饭,但坐上以后又总是上蹿下跳的,大人怎么说都不听,头疼不已。
有一次吃饭,他妈妈正好在他身后弯腰拿东西,无意间抬头发现,从孩子角度看过去,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碗里有什么!于是妈妈恍然大悟,是大人的椅子太矮,孩子不得不站到椅子上看看饭菜,用勺子拣好菜,再坐下来吃;拣菜吃菜交替重复,看起来可不是就像上蹿下跳吗?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
正是妈妈一个无心蹲下来的动作,恰好让她得以和孩子的视角平行,才发现了孩子一直以来都不专心吃饭的真相。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这样抽象的说教真不少,这样的大道理家长们也都懂。然而实际上大家做的怎么样呢?太难了是不是?一个成人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不是一句话就能改变的。
但是,这个妈妈无意间的一个举动,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
那就是——蹲下来。
孩子个儿小,我们蹲下来去理解他。让物理上的换位,来带动思想上的换位,实操性一下就强了很多。
蹲下来,更容易发现问题背后的Why
生活中因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带来的误会可真不少。
几年前有个很经典的故事在网上很火。5岁的小女孩陪妈妈逛街,她总是想让妈妈抱却被拒绝,回去后小女孩画了一幅画。妈妈以为孩子会画琳琅满目的商品,非常兴奋,没想到孩子画的都是屁股大腿,无聊溢于言表。
(你以为孩子看到的是风景,其实TA看到的是大腿和屁股)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真是心有戚戚焉!
回想以前我带小小常去公园的时候,他也总是要我抱。当时老人提醒我:
“孩子不能惯着,让他自己走。”
我觉得这说得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尽量避免抱他,让他自己走,省得他形成”依赖心理“。 
后来,有一次我鞋带松了,蹲下来系鞋带时,视线和孩子的持平,才发现,原来在人多的时候,往前看到的都是屁股大腿,往两边看只有两排灌木丛,背后的花花草草什么都看不清。他要我抱,只是想跟着大人欣赏风景啊,可是我们竟然误会孩子在偷懒!
自此以后,逛公园时如果人多,我都尽量把他抱起来,或者让他骑在我脖子上看得更远一些:我带他到公园是来看风景的,不是来看屁股的!
这样的误会经常悄悄发生,几乎不被大人察觉。
小小常1岁多的时候开始疯狂对各种车着迷,为此我专门抱他去体验真实的公交车。面向窗外,我指给他看路边各式各样的人和物。我讲得很起劲,本以为他也会很兴奋,没想到他不但不专注,反而还很烦躁。当时他还不会说话,但是嘴里咿咿呀呀的好像在反抗什么。
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搞得我也很烦躁。
后来我俯下身来,眼睛顺着他的视线往外看,才发现,原来他的高度只能看到其他公交车车厢,和窗外高楼的上半截。那些路边的行人,那些低矮的建筑和笔直的道路,他压根儿就看不到!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小小常,这么单调无聊的画面,没哭闹就不错了,还强求孩子专注?!
我以为他看到的——
实际上他看到的——
因为这类误会,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会无端受到多少指责,可他们往往又不会为自己辩解,有苦说不出,偶尔反抗还被贴负面标签。可惜有那么多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正误会着孩子!
偶尔蹲下来看看吧,那是孩子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从第一视角1:1体会孩子的感觉
蹲下来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位置,从第一视角观察Ta所处的世界,进而体会Ta的心情。
这个小动作简直是连接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秘密武器。
上周我把开头亲戚给我讲的故事跟公司的妈妈们分享,结果发现,这件沟通神器“放之四海皆好用”。
当时就有位妈妈深表同感。有一次,她儿子特别认真地在小黑板上画画,她就在旁边悄悄观察。没想到,小孩子居然先蹲下来从下往上画,等他快画完的时候,同事才看出来,孩子居然画了一个倒立的小人!
孩子怎么会画出这么一幅图
她想了好久,终于想起来,自己画这些简笔画的时候,孩子是趴在对面看的!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小人就是倒立的,甚至每一根线条都严格模仿妈妈的“顺序”:从下往上画。
果然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从成人的角度看似乎是孩子错了,但是换个角度,却发现孩子”错“得合情合理!
而恐怕孩子没想到的是这张画竟然“救”了自己——同事从此对孩子多了很多耐心,学会凡事多问自己一句:孩子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网上有一个宣传片,是一段VR眼镜录下的视频。以孩子的视角,看镜头中父母骂自己的样子。
镜头里,孩子慌乱变换的视野,父母咄咄逼人的面孔,无处可逃缩在墙角的恐慌,特别像恐怖片中主角被逼到绝境不得不转身面对魔鬼的那种恐惧和无助。即使没有同理心的人,换到这个角度也能体会到孩子的心情吧?还忍心下得去手吗?
父母≠魔鬼,但是愤怒的父母=魔鬼。你看见自己狰狞的面孔,不震惊吗?
甚至,你想过吗?即使自己不凶的时候,样子都不好看——孩子最初看到的,就是你们这样一张张关切的大脸。
你以为这个角度已经够丑了?nonono,但差得远呢。
被办公室一群妈们公认为“最丑角度”的是抱着娃喂奶的时候,孩子从吃奶角度看见的自己,油头垢面,哈欠连天,大鼻孔,双下巴。这才是自己最丑的样子,也是孩子天天看到的样子,更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最期待看到的样子。
(图源:Ins
从小看着父母最丑陋的面孔,被误会着,被凶狠的态度吓到,被恶毒的语言中伤,就这样,还那么毫无戒备地爱父母……
想到这里,我不只是同情理解孩子,甚至感激孩子的宽容大度了。
VR还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对失控父母有多恐惧
蹲下来,更容易解决问题
大人对孩子说话,因为身高的优势,本身就有“居高临下”的嫌疑,对孩子来说,和大人说话需要仰望,心理上有压迫感。这样一来,即使是普通的对话,实际上也不平等,孩子有被命令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孩子常常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人指责孩子的时候很少会蹲下来,因为站着说话这种肢体语言会增加指责的气势)
从那次的“公交事件”开始,我就意识到以后要尽量少想当然地误会、伤害孩子。虽然知道这很难做到,但至少先强迫要求自己,察觉他出现了问题时,不要上来就开口指责,而是先蹲下来以第一视角观察。慢慢地,我开始习惯蹲下来和他沟通。
这样的惊喜就是,我发现,我们日常的沟通也顺利了很多!
遇到冲突时,我蹲下来跟他说话,往往能消除了他的抵触心理,让问题更顺利得到解决。
“尊重孩子”这么虚的一句口号,在蹲下来那一瞬间具体了很多,不是吗?所以,站着对孩子说一百句,有可能不如蹲下来对孩子说一句。
不知道常爸今天的分享是否也能唤起大家的回忆和思考,你有类似的故事和发现想要告诉我们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也欢迎将文章转给你关心的朋友们。
友情提示:常爸与两位小学特级教师合著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语文/数学》在当当网首发,目前正是推广期,5折优惠。适合0-6岁的孩子父母——在上小学前早点看到名师点拔,或许可以少走点弯路。扫描下面二维码,在当当小程序上购买:

1
END
1
微信公众号:ivydad_ivydad
转载请加白名单
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公众号后,在公众号输入相关关键词,看优质原创文章:
热门文章
英语启蒙相关文章
金卡会员招募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